时间:2019-03-15 16:09:30
1、单选题 【使】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派遣)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方山子传》)(放纵、放任)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假使、如果)
D.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让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 ī, 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 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只是朱颜改(红颜,代称少女,此指宫女)
? 都门帐饮无绪(国都)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悲伤)
B.此去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深情蜜意)
?银汉迢迢暗度(银河)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封狼居胥(封闭山界)
?荠麦弥望(满眼)
D.淮左名都(淮水东面)
?因自度此曲(创制)
?难赋深情(表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德兴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郎中。英宗初,用荐擢河南右参政。居官清慎,布吏才。
正统八年,大臣会荐,迁浙江发布政使。久之,盗大起闽、浙间,赦而再叛。景帝即位,发兵讨之。原贞尝策贼必叛,上方略,请为备。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而温州余贼犹未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讨之。遂拜原贞兵部左侍郎,参信军务,镇守浙江。丁母忧,当去,副都御史轩鞔请留之。报可。
景泰元年,原贞进兵捣贼巢。俘斩贼首陶得二等,招抚三千六百余人,追还被掠男女。捷闻,玺书奖励。请奔丧。逾月,还镇。复分兵剿平余寇。奏析瑞安地增置泰顺,析丽水、青田;县地置云和、宣平、景宁四邑,建官置戍,盗患遂息。论功,进秩一等。浙官田赋重,右布政使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皆得赠恤。六月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故。未几,命考察福建庶官,因留镇焉。福州、建宁二府,旧有银冶,因寇乱罢。朝议复开,原贞执不可,乃寝。
五年冬,疏言:四方屯军,率以营缮、转输诸役妨耕作。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苟增万人屯,即岁省支仓粮十二万石,且积余粮六万石,兵食岂有不足哉。今岁漕①数百万石,道路费不赀。如浙江粮军兑运米,石加耗米七斗。民自运米,石加入斗。其余计水程远近加耗。是田不加多,而赋敛实倍,欲民无困,不可得也。况今太仓无十数年之积,脱遇水旱,其何以济!宜量入为出,汰冗食浮费。俟仓储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臣昔官河南,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悉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群聚谋生,安保其不为盗?宜及今年丰,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为编户,给田业,课农桑,立社学、乡约、义仓,使敦本务业。生计平定,徐议赋役,庶无他日患。
时不能尽用。后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已,复镇浙江。英宗复位,罢归。成化十年卒年八十七。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尤著名。?《明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漕: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丁母忧,当去去:离职
B.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褒:表彰
C.汰冗食浮费汰:裁减
D.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稽:缉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赦而再叛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②君幸于赵王
C.①且积余粮六万石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①其何以济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列各项都能直接说明孙原贞“有吏才”的一组是
①原贞尝策贼必叛?②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
③迁浙江左布政使?④命考察福建庶官
⑤原贞执不可,乃寝?⑥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把文言阅读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3分
翻译:
2.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3分
翻译:
3.俟仓储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4分
翻译: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10分
1.到这时就命令孙原贞参议军务,深入闽、浙’擒获盗贼首领。?2.应当挑选精锐人员充实队伍,其余的全让他们回家务农。 3.等到仓储丰足以后,渐渐减少每年的漕运数目,百姓的疾苦就可以解除了。?注:句意分必须是得分点以外没有其他错误才能得。
本题解析:
小题:稽:考察
小题:均为连词,并且。A连词,又;连词,如果。B介词,到;介词,被。D副词,不译;连词,如果
小题:③④只能间接说明其或许“有吏才”。⑤只表明他在这事上的态度和结果,最多是表明他的影响力。
小题:见译文
附:文言参考译文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于世,德兴人。考中永乐十三年进士。授予礼部主事,历任郎中。英宗初年,因被推荐提升为河南右参政。居官清廉谨慎,有当官的才能。
正统八年,大臣会同推荐选任,迁升为浙江发布政使。很久以后,盗贼大起于闽、浙之间,赦免后再次反叛。景帝即位,发兵征讨。孙原贞曾猜度贼必叛,条陈谋略,请求为、此做好准备。到这时就命孙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获其魁首。而温州余贼还没有消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征讨。于是授予孙原贞兵部左侍郎,参议李信军务,镇守浙江。遭逢母亲丧事,应当离职,副都御史轩鞔请求留下他。皇上回复可以。
景泰元年,孙原贞进兵捣毁贼巢。俘虏斩杀贼首陶得二等,招降三千六百令人,追还被掠去的男女。捷报闻于朝廷,皇上玺书奖励。请求回去奔丧。过了一个月,返回镇守。又分兵扫平余寇。孙原贞上奏请求划分瑞安土地增置泰顺,划分丽水、青田两县土地设置云和、宣平、景宁四个县,设置官吏和安置戍守,盗患于是得到平息,评定功劳,进级一等。浙江官田赋税沉重,右布政使杨瓒请求将赋税平均分摊于征收赋税数目轻的民田。皇上诏令孙原贞监督,田赋因此均平。正统三年,请求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都得到赠恤。六月晋升为兵部尚书,镇守如故。不久,皇上命他考察福建众官,于是留下镇守。福州、建宁二府,以前有冶炼矿银,因盗寇扰乱停止。朝廷议论再开,孙原贞坚持认为不可,于是停止。
五年冬,孙原贞上疏道:四方屯军,大体因营缮、转输等事妨碍耕作。应当挑选精锐充实队伍,其余的都让他们归于农耕。如果增加一万人屯田,那么一年就会节省支出仓粮十二万石,并且积储多余粮食六万石,军队吃饭难道会不足吗?如今一年槽运粮食几百万石,在路上的费用不可估量。比如浙江军粮兑换运米,一石耗米七斗,人民自己来运,一石加耗八斗,其余计算水路远近加耗。这样田地不会增多,而赋敛实际上加倍了,想让人民不穷困,是不可能的事。况且,如今太仓中没有十几年的积储,如万一遇到水、旱灾害,如何来救济?应该量入为出,裁减吃公饭的官吏和不必要的开支。等到仓储丰足,渐渐减少一年的漕运的数目,则民国可以解除。臣以前在河南做官,考察众逃亡百姓的户籍共二十余万,臣都把他们转移到南阳、唐、邓、襄、樊之间。群居谋生,可安保他们不做强盗。应趁今年丰收,派亲近的大臣照此实行,督促主管官吏登记为户籍,给他们田产,督促农桑,建立社学、乡约、义仓,使他们注重根本致力于农桑。人民生活安定了,慢慢商议赋税徭役,或许可以免除以后的祸患。当时没能完全采纳,后来刘千斤之乱,果然如孙原贞所料。后来,孙原贞又镇守浙江。英宗恢复帝位,被罢职回家。成化十年去世,终年八十七岁。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尢为著名。
选自《二十四史全译.明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②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③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④矣。或曰:书已入圹⑤。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墓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贼陷京师陷:沦陷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使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②臣具以表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小题6:用“/”给句子断句(3分)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小题1: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陷:攻克。
小题1: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小题1: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小题1: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小题1:(1)扣住被动句、“义”、“逸”给分(2)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
附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徵,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莱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