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07:3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迕:触犯。
B.趣入见趣:急速。
C.巷战不克克:能够。
D.讳吾言敌讳:忌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 (3分)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5分)
②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①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兵,并且从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或:使朝廷知道),都没有答复。(状语后置句、“间”、“报”各1分,句意2分)
②脸色不变,向南拜了两拜,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颜色”、“再”、“就”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克,战胜。
小题2:③表现以国家为重,⑤⑥表现大义凛然。
小题3:不放弃和谈的同时以军事作后盾。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划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4分)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译为】替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3分,“阴”
1分,“阳”1分,句子大意1分)?采分点“阴”,“阳”,“于齐”倒装句)
②【译为】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悉”1分,“战于蓝田”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三个实词应解释为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小题2:本题考查了“之”“为”“以”“乃”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动词,做;动词,是 ;C.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副词,才;副词,竟然。只有A项前后两句“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可知 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三项均不能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不符合题意。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小题4: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从末段孟子的言论可知,孟子并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小题5:(1)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2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达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①“阴”“阳”② “悉” “师”。 特殊句式:“绝于齐” “战于蓝田”(倒装句中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 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侯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将军孰计之。孰:仔细、周详
B.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竟:竟然
C.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期:约定
D.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涕:眼泪
小题2:下列各句子中,不属于章邯背叛秦国原因的一句是(3分)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B.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C.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D.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高三天不见长史欣,长史欣很害怕,赶紧返回部队,却不敢走来时的道路,因为
他担心赵高派人追杀他。
B.陈馀给章邯分析说:赵高平素谄媚二世,受二世宠信,但秦国危急,也怕二世诛杀
他;所以赵高会利用法律杀章邯而求得自保。
C.陈馀送给章邯的信中说 “上天灭亡秦国,不愚昧的人都知道”,目的是劝章邯保全自己。
D.章邯第二次派人见项羽,想要订立盟约。项羽因为粮草不足,而最终同意结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
?
(2)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这与身伏斧砧受死,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种情况好呢?(得分点:“孰与”1分、“妻子”1分、“为”1分、句意通2分)
(2)让长史欣做了上将军,率领秦军作为先行部队。(得分点:“使”1分、“将”1分、“前行”1分,句意通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竟,最终。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是联系上下文。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其词性。二是看上下文确定其含义。
小题2:试题分析:C此项说的是有功将领的结局,与章邯无关。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把握整体含义,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小题3:试题分析:C“不愚昧的人都知道”应为“无论愚昧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
点评:依据文意,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提供选项的正误,特别要注意细微枝节上的毛病,一些设题上常见错项类型必须心中有数,例如人物的张冠李戴、前后颠倒,事件的无中生有、错位杂糅,细节的强拉硬连、添枝加叶,内容的疏漏片面、强加因果,评价的任意拔高、颠倒是非等等。这种分析比较往往能把选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错在何处,对在哪里。
小题4:试题分析:(1)句的关键是固定句式和古今异义词的把握: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哪种)更好;妻子,妻子儿女。(2)句要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使,让;将,率领,带领;前行,名词,先行部队。
点评:“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世,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6、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走:逃跑
B.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称:称颂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报:答复
D.当其意者无几人当:适合
7、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欲以客往赴秦军
B.由是益与时不合虽与府吏要
C.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常大饮而醉,与时不合,但他志向高远,视世俗的小功名为粪土。
B.石曼卿是个很有远见,且敢于进谏的人,他在国家太平时期仍留心边事,主张练兵于平时,防患于未然。
C.作者在刻画石曼卿的性格特征后,再回头叙写石曼卿一生的重要事迹。石曼卿能文能武,且生逢其时,深得重用,可惜只活了四十八岁。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不悖于理。他写的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9、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其中(1)4分,(2)六分)
(1)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
(2)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__?
10、小题5:断句:3分
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
(2)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也因范讽的推荐而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
小题5: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本题解析:
小题1:称:适合,符合
小题2:A.“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这里可译为“率领”“带领”; B.都是介词,“跟”;C.“若”都是连词,表假设,译为“假如”; D.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递进
小题3:“生逢其时,深得重用”错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的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的功名,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因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也因范讽的推荐而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休兵养息,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皂上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很轻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无法好过他的。他仪表英俊,性恪豪爽,喜欢饮酒,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能十分喜欢结交,但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合符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道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