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3-15 15:32: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贾谊论》)
1.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2.“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3.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4.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本诗主旨与甲文相似,赞扬贾生因才能而受到重用。
B.本诗主旨与乙文相似,既赞贾生之才能,又指出其不足。
C.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
D.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2、多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咸维新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1)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东都?     ?幸:帝王亲临
B.承嗣又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 ?辞:借口
D.炎反有端,卿未知耳?    顾:考虑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4.把前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
D.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人多厌之者
B.上未之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小题4:翻译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4分)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