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5 15:01: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让……进去
B.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故:特意
C.窃大王不取也为:替
D.此亡秦之耳续:后继者 后续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②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B.①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②愿得樊将军之首献秦
C.①哙拜谢,起,立饮之 ②加彘肩上,拔剑切啖之
D.①招樊哙出②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了项羽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窃大王不取也(认为)。
小题2:本题考查了“以”“之”“而”“因”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B.“以”意思为“(用)来”; A.“之”意思分别为“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C.“而”意思分别为“连词、表修饰作用”“连词、表承接关系”; D.“因” 意思分别为“介、于是”“介、凭借”。
小题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可知,A.“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不符合文意。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福州八中高三模拟考试)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小题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事亲”与“守身”都是重要的,二者不可兼得时,“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孝。失节使父母颜面扫地,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


本题解析:
小题:“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小题:参考译文:孟子说:“侍奉人,谁最重要?侍奉亲人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操守最重要。不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听说过;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没有听说过。谁没有要侍奉的?侍奉亲人才是根本;谁没有守护?守护自己的操守才是根本。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请写出与“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意思相近的课内名句。(2分)
小题3:选段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小题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小题1:求学需要“善问”;且不必拘泥于对方的身份。(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联系全文前后看,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本题中,“也”是一个句末标志,“圣人”“愚人”是对举,“而”“然则”是句首连词。根据这些缺点断句的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点句子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句子的含义,再根据句子中几个关键词:“贵”“贱”“老”“幼”,我们再在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很容易想到在《师说》中也有相近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再把句子写完整就行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标题《问说》,显然,这是一篇阐述“问”的文章,而根据选段的核心内容看,主要讲了在“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即,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发问。因此,我们概括为:求学须问,无论尊卑老幼。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刘?姓
邑刘姓,虎而冠者也。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有田数亩,与苗某连陇。苗勤,田畔多种桃。桃初实,子往攀摘;刘怒驱之,指为己有。子啼而告诸父。父方骇怪,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苗笑慰之。怒不解,忿而去。
时有同邑李翠石作典商于沂,刘持状入城,适与之遇。以同乡故相熟,问:“作何干?”刘以告。李笑曰:“子声望众所共知;我素识苗甚平善,何敢占骗。将毋反言之也!”乃碎其词纸,曳入肆,将与调停。刘恨恨不己,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未几,苗至,细陈所以,因哀李为之解免,言:“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李呼刘出,告以退让之意。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苗惟和色卑词,无敢少辨。
既罢,逾四五日,见其村中人,传刘已死,李为惊叹。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俨然刘也。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李逡巡问曰:“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刘不答,但挽入村,至其家,罗浆酒焉。乃言:“前日之传,非妄也。曩出门见二人来,捉见官府。问何事,但言不知。自思出入衙门数十年,非怯见官长者,亦不为怖。从去,至公解,见南面者有怒容曰:‘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一人稽簿曰:‘此人有一善,合不死。’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便云:‘暂送他去。’数十人齐声呵逐。余曰:‘因何事勾我来?又因何事遣我去?还祈明示。’吏持簿下,指一条示之。上记: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一人夫妇完聚。吏曰:‘非此,则今日命当绝,宜堕畜生道。’骇极,乃从二人出。二人索贿。怒告曰:‘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二人乃不复言。送至村,拱手曰:‘此役不曾啖得一掬水。’二人既去,入门遂苏,时气绝已隔日矣。”
刘自此前行顿改,今七旬犹健。去年,李诣周村,遇刘与人争,众围劝不能解。李笑呼曰:“汝又欲讼桃树耶?”刘芒然改容,呐呐敛手而退。(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邑刘姓,虎而冠者也虎而冠:像披着人衣的老虎
B.因哀李为之解免哀:哀叹
C.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殷殷:很热情地
D.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稍霁:稍微消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分)(?)
?
A.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B.怒不解,忿而去
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

C.刘以告
以同乡故相熟
D.将毋反言之也
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某“虎而冠”的一组是(8分)(?)
①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
②刘怒驱之,指为己有
③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
④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
⑤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
⑥罪恶贯盈,不自悛悔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A.刘某到沂县后恶性不改,对于苗某种在地边的桃树硬说是自己家的,还对苗家的儿子摘桃大加制止,并赶到苗家门前进行辱骂。
B.当李翠石撕毁刘某的状纸,要以后要对刘苗两家进行调解后,刘某竟然偷偷拿当铺里的纸笔,重新写了状纸,以备日后再告。
C.苗某虽然对刘某的行为一再迁就,希望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但对于流行的无理取闹,还是不甘示弱的。
D.刘某虽然人面兽心、恶贯满盈,但毕竟也做过好事,崇祯年间就曾救活一对夫妇,这使得他他得以不被阴曹地府处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⑴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9分)
译文:?
⑵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9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⑴我是个庄稼人,半辈子没见过当官的,只要不打官司,几棵桃树,谁还敢占为已有。(重点词语:“官长”“但”“罢讼”“执”。判断句)⑵你们不知道我刘某出入衙门二十年,是专勒索别人的钱财,怎么竟敢向老虎要肉吃呢!(重点词语:“公门”“勒”“何得”。反问句)


本题解析:
小题:哀:哀求。
小题:A.第三人称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修饰。C.介词,把,将/介词,因为。D.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小题:①作者的陈述,并非直接表现;⑥“阴间”公堂官员的训斥,也不是直接表现。
小题:说苗某“不甘示弱”是不对的,原文有“苗惟和色卑词,无敢少辨”说明苗某有点胆小怕事。
小题:无
参考译文
淄川县有个姓刘的人,习性凶狠蛮横,真像个披着人衣的老虎。后来这人从淄川迁到沂县,恶习没有改掉,乡里人都害怕他,厌恶他。刘某有几亩地,和一家姓苗的地界挨着。姓苗的很勤快,在地边种了很多桃树。桃树刚开始结果时,苗家的儿子去摘。刘某见后,怒气冲冲地将他赶下树,指着那些树说是他的。姓苗的儿子哭着回家告诉了父亲。姓苗的正在惊讶时,刘某已赶到门前辱骂起来,并扬言要到衙门告状。姓苗的笑着安慰他,刘某怒气不消,忿怒而去。
这时,刘某同县老乡李翠石在沂县开当铺。刘某拿着状纸进城,恰好和他相遇。因是同乡又很熟悉,李翠石便问他:“干啥去?”刘某就把进城打官司的事告诉了他。李翠石听后,笑着说:“你的名声,众所共知;我和姓苗的素来相识,他平生很善良,怎么敢占骗你呢?你不要将事情说反了啊!”说完就撕碎他的状纸,拉他进了当铺,说以后给他俩调解,不要再争执下去。刘某怨恨仍不消,暗中拿铺里的笔,重新写了状纸,准备过后再告。一会儿,姓苗的来到铺里,把事情前因后果详细告诉了李翠石,哀求李翠石为他解除这场纠纷。姓苗的又说:“我是个庄稼人,半辈子没见过当官的,只要不打官司,几棵桃树,谁还敢占为已有。”李翠石叫出刘某,把苗家退让的意思告诉了他。刘某又指天画地,大骂不休;姓苗的光说好话,一句也不敢辩驳。
过了四五天,李翠石碰见刘某村里的人说他死了。李翠石听后很吃惊,叹息不止。后来李翠石外出,见迎面走来一个拄拐杖的人,很像刘某。走到跟前,果然是他。刘某热情向他问候,并请他到家里去作客。李翠石不敢靠近他,说道:“前几天听说你去世了,这是从哪里传来的谎言?”刘某不答话,一个劲地拉他进村,到家摆好酒菜后才说:“以前的传言,一点也不假。前天我出门,见来了两个人,要捉我去官府。问什么事,二人只说不知道。我想,我出入衙门十几年,不怕见官长的人,也就跟着他俩去了。走进公堂,见上面坐着的官,脸上带着怒气,说道:‘你是刘某吗?罪恶满盈,自己不肯悔改;又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像你这种蛮横凶暴的人,按例应当放到油锅里炸死!’旁边一个人查过簿册,说:‘这个人行过一次善事,按例不应当死。’那个当官的看过簿册,脸上的怒气稍微消了些,说道:‘暂时先送他回去吧!’几十个人齐声呵斥撵我走。我说:‘因什么事把我捉来?又因什么事送我走?请求向我说明白。’衙役拿着簿册走下来,指着上面的一条给我看。上面写着: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活一对夫妻,使他们得到团聚。衙役说:‘没有这一条,今日命当绝,让你投生为畜类。’听后,我很害怕,急忙跟抓我的那两个人出来。两人向我索贿,我愤怒地说:‘你们不知道我刘某出入衙门二十年,是专勒索别人的钱财,怎么竟敢向老虎要肉吃呢!’两人不敢再要,把我送到村口,向我拱手说道:‘这趟差事没得到你的一口水喝。’两人走后,我进门就苏醒过来了,这时我断气已经两天了。”
自此以后,刘某先前的那种恶习全改了。现在刘某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去年李翠石去周村,碰上刘某和人争吵,围着许多人劝他,他也不听。李翠石笑着对他说:“你又想告桃树状吗?”刘某一听马上停止了争吵,脸上也没了怒气,一句话没再说,缩着手径直而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爱农畜菜根延冬春
B.簸糠麸食秕稗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禁兵
D.国家罢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小题2: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2)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还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


本题解析:
小题1:A目的连词。B顺承/转折。C治理/做。D战争/军人。
小题1:①粮食少。②不重视兴修水利。⑤农民越来越少。
小题1:其骄如此,可见不是老迈,是骄奢。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之、为、本末各一分。(2)者、乎、去各一分。
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取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穷尽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常常还有富余,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种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尽力;消费者,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不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肯自己抱自己的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肯自己挑而雇人挑。他们骄纵懒惰到这样的程度,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懒惰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还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就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