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5:01:14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赐之卮酒
C.钦因起抚笃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以乱易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召除为丞相史——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处置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D
4.(1)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2)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②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竞不偶。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④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和,当时所谓骚坛⑤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晚岁诗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岁而下,自有定论。故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试。②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熄的陵墓,宋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③曲蘖;指酒。④韩、曾:韩愈和曾巩。⑤骚坛:文坛。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籍:狼籍
B.然数奇,屡试辄蹶——数:命数
C.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当:合乎
D.韩、曾之流亚也——亚:比不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八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诚既勇兮又以武
C.其所见山崩海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一一皆达之于诗——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正好捕得一只白鹿,委托文长撰写贺表,贺表上呈,皇帝很高兴。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过于高明,喜好奇招妙计,但议论军事大多只有中等水平。
C.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那时称为文坛主盟的人,徐渭都怒斥他们,拿他们当奴仆一样看待。
D.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经常带上钱去酒馆,召唤底层的仆役与自己一同喝酒。
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薛蕙主持越地考试时发现了徐渭,并认为他是当时国家杰出的人才,但是此后徐渭屡次应试却均未能考中。
B.威震东南、一些武将也不敢抬头面对的胡宗宪,非常看重徐渭的个人才干,曾将一切疏记都交由徐渭办理。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曾游历齐、鲁、燕、赵各地,见识广博,胸有豪情,因此诗作中流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应是有用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以致于最终怀抱悲愤离开人世,作者为此而叹惜。
参考答案:1.A
2.A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借助)
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凭借)
C.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如果、假如)
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给与。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错误的一项:(?)(2分)
A.其曲中规 (合乎)
B.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 (本来)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句末语气词)
小题2: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2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
(1)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分)
翻译: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分)
翻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分)
翻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3)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本题解析:
小题1:焉: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题2:①学者:求学的人/有高深学问的人;②众人:普通人/很多人;③小:小的方面/与“大”相对;大:大的方面/与“小”相对;④不必:不一定/不必要⑤爪牙:爪子和牙齿/帮凶、党羽。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小题3:例句为判断句。A、判断句;B、宾语前置;C、被动句、状语后置;D、一般陈述句。
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非……者:不是……的原因是……。用:因为。躁:浮躁。(2)本句是判断句,所以:是用来……的。(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有的人。
点评: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是为课外拓展打基础,所以应选有代表性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所选句子都有代表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