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时间:2019-03-15 14:59: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
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
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两个小男孩为了一块饼在争吵。他们争辩谁应该吃大的一半。两个跑去找父亲解决纷争。父亲说:“你们为什么不把饼切成两块一样大的呢?”“没有办法。”“那么你们抛硬币决定,输的人切饼,赢的人选饼。”两个男孩同意这个办法,结果切出了大小一模一样的两半。
这则故事其实谈的是公平问题,他的父亲给予俩儿子一个公平的权利,一个是切饼,一个是选饼,父亲的聪明在于:分饼的权利与选饼的权利分开,使权利不至于太集中。但也有人说:“父亲用谁输谁赢这样一种带有赌注性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似乎不是很妥当,它迎合了小孩希望多得的思想,虽然解决了问题,但这只是治表的办法,将来兄弟之间还是可能纷争不断。如果能从道德的角度教小孩谦让,我相信将来就不会再有争执,父亲也可一劳永逸了。”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说说你们的看法。


参考答案:
范文佳作:
也谈“社会公平利益机制”
一张饼,两个男孩,输的切饼,赢的选饼,在这看似赌博的方式中蕴藏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它,完美地实现了社会公平。读完此则故事,不得不感叹:“好睿智的父亲!”
父亲实现公平的秘诀在于:分饼与选饼的权力分开,使权力不至过于集中。因为两个男孩必然有一个会输,而输的一方又必然不会让赢者获利更多,因此,这张饼必然会得到公平分配。分饼如此,社会利益的分配亦如此。在社会生活的博弈中,只有让两种力量甚至多种力量相互牵制,掌握有利益分配的不同权力,才能真正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因为,只有这种分配机制,才符合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人性中为自我谋求利益的特点。而所谓用道德来实现社会公平,在我看来,只是天方夜谈。且不论道德水平因人而异,假若人们真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道德境界,则社会利益的分配也必然走入另一个极端,所以,道德只能作为公平机制下人性化的补充。
遥望历史,你会看到兴衰成败中蕴含多少如此之道理。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史,真正为太平盛世的,不过几百年时间,其余的岁月里则充斥着叛乱、起义与镇压的刀光血影。为何?原因很简单,君主一人握有太多的权力,在国家利益这张饼中,君主实在占有了太大的份额。社会公平无法实现,斗争也在所难免。而美利坚1787年的立宪者们深谙此道,他们让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开且三个部门侧重于不同阶层的利益,由于它们的相互牵制与补充,国家利益得以在不同阶层内实现相对公平的分配,社会也能够长治久安,繁荣稳定。
在今天的行业竞争中,也惟有运用此道,才能永葆行业繁荣。2004年欧盟对微软实行反垄断条例,想必也是出于此种考虑。在欧盟的IT产业中,如果没有与微软竞争的有力对手,那么微软便集行业生产、销售大权于一身,最后整个欧盟市场的行业利益便尽收微软囊中,行业公平无法实现,损害的,只能是欧盟企事业的利益。欧盟此举,可谓明智之至!
今天,我们的国家也提出了社会公平的概念,且出台了相应的利益机制,摒除了单纯靠道德调节的软制度,实在的利益机制才是实现公平的最主要保障!
如斯,人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和谐的大国崛起!
治本之策在乎德
一个切饼,一个选饼,不禁使我想起美国立法权、执法权、行政权分开的三权分立制度。兄弟之间,一饼之争,竟使用如此复杂的手段,在感叹父亲智慧的同时不免生出一种悲哀,也许兄弟分家之期不远矣。好的法律固然可以保证公平,但它也生硬地让亲情心寒,只有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才能既守住公平又保留和谐。
《礼运·大同篇》为我们构筑起一个中国式的乌托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夜不闭户……这样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维护道德的基础上,这种美好的氛围也非单纯的法治所能营造出来。可是再看看现代社会,我们引以自豪的法律细密,法制完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重的悲哀:不心不再淳朴,到了不得不以法律来限制以维系社会稳定的地步。
《孙子兵法》有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才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法律固然可以惩罚罪恶,威慑那些欲行不义之人,可这毕竟并非上策。让道德住进人们心中,规范人们行为,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正所谓“万善德为本”,道德是人心中的律法,也是法律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能约束人们毋触犯法律,更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如果说行事处处以法律为底线,我们只能称其为中国公民;那么处处以道德良知要求自己,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炎黄子孙。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见义勇为、尊老爱幼、明礼和善、扶危济困、毁家纾难、舍生取义……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脊梁。我们并不缺少榜样,缺少的是将德发扬光大、实现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正是要利用道德的感召力实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人讲德的社会违法乱纪自然无法立足,无须过多强令政策自然达到和谐。
小聪明的父亲教儿子分饼的方法,而真正大智慧的父亲会教儿子以德,从此永无分饼之争。以德治国,以德治世比律法更彻底更有效,方是治本之举。
公平等于制度加道德
两千年前,孔夫子语重心长地告诉冉求“不患寡而患不均”。两千年后,这句阐述公平重要性的名言依然广为人知。
从古到今,东西方追求公平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中国的太平天国“无处不平等,无处不饱暖”的旗帜下曾聚拢了无数追求公平的农民;康有维、孙中山终己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公平国家而努力。西方的《权利法案》是贫民向贵族要公平,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要求公平的产物……
每个人都希望被公平地对待。而公平,不论对家庭、企业、社会、国家还是世界都十分重要。有公平才有和谐,如何实现公平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年轻的麦迪逊提出“公权制衡”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制度,人们渐渐了解到:公平与集权不能共存,权力的分散有利于公平的实现。诚然,“三权分立”使美国强大,权利的分散使公平有了保障,但仅靠一种制度就能保证公平永存人间吗?世上没有完美,“分权制衡”亦有缺陷,投机主义者永远存在,这让公平高楼的基座不甚牢固,或许我们还需要另一种力量——道德。
制度是双看得见的手,它扶住公平的骨架;道德是双看不见的手,它消除摩擦,杀灭蛀虫,两者合一,公平的大厦才是最稳固的。道德不是万能的,最起码在现在这个局势下单单指望道德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太过天真。德与法并重是治国良方,同样,要让公平光芒永照大地,最好的办法是既提供分权制度,又用道德的力量约束他们。
唯有道德配上实现公平的方法,我们才有望能在一个公平环境中生活,而只有在公平环境中我们才能尽情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才会成为“乌托邦”般公平美好的世界。
我们期望公平,因为公平能带来和谐、幸福。
我们渴望公平,所以我们要相信方法制度与道德结合会带来公平。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规则与道德
选饼与分饼的权利分开,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这是规则的力量;能让孩子懂得谦让,避免分争,问题得以解决,这是道德的力量。没有道德,再多的规则掩盖不了潜在的矛盾;没有规则,再好的道德,又怎能快捷地处理问题?看似不能相容的二者,实则有着和谐的统一。
失去了规则的引导,人如断线的风筝,散乱而迷茫,不知问题的出路;失去了道德的支撑,人又麻木而刻板,如干涸的河床,了无生趣,不知关爱何在。
智者懂得如何把道德的力量融于规则之中。孔子一生奔走各国之间,希望能用“礼”的力量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以求社会的稳定。但他的“礼”却不是法家所宣扬的“刑”,“仁者爱人”,他所要的,是人们从内心流出的暖流,是人民真正能做到“有耻且格”。
智者懂得如何用规则的力量让道德闪光。自由、平等、民主与博爱,曾是欧洲中世纪落幕前,多少人们的理想,他们渴望着人与人最崇高的美德彰显。而启蒙思想家们对未来的憧憬,却不是“乌托邦”式的杂乱,在他们眼中,惟有法制的规则,才会让美德变得可见可感。
站在天平的中央,向左一步便是倾倒,向右一步便于工作要摔落,微小的边缘,正是规则与道德最完美的结合。
让规则看守世界,让道德抚慰人心。这个世界若只有山,未免沉闷;若只有水,未免单薄,二者的结合才为最妙。没有道德的规则,只会如秦王朝的暴政,一时的稳定,隐藏了更迅速的土崩瓦解;没有规则的道德,只会如欧文的“和谐公社”,表面和气顺利,最终在耗尽所有资产后草草收场。
鉴往知来,当我们走在改革的途中时,是否想过,法制的规则让社会安定而有序,道德的调节让人们和谐而友好,它们本是属于彼此的一体两面!
感受规则的有序,感受道德的融洽,让我们在规则与道德间架起一座桥梁!
道德与法治
看似简单的一个分饼问题,实则暗示了一个潜在的社会治理问题。父亲的聪明在于:分饼的权利与选饼的权利分开,使权利不太集中。这恰好印证了法制社会中“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思想。而另一些人提倡从道德手段出发,教育孩子谦让,从而根治问题,这些人的想法则反应了“德治”的主张。究竟谁对谁错?我想我们的国家治理方案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同时以道德教育为辅助手段。
中华民族乃文明之帮,“季布无二诺,侯赢重千金”,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德治”思想根深蒂固。诚然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不会去触犯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治”确实是标本兼治。但是无可否认,仅靠道德舆论,力量太过单薄。面对道德非议,面对舆论压力,的确有很多浪子知错就改,但是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呢?他们会在乎外界的这些舆论压力吗?所以说德治治理的不过是那些有德之人罢了!早在二千多年前,韩非就提出了“法制”思想,秦王朝采纳了这一思想,因而“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威振天下。可见法治力量的强大。再看西方的风云变化:英国自1668年宫廷政变而确立了君主立宪,美国、法国分别于1787年,1875年确立了总统共和政体,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经济、政治飞速发展。而今天它们都是世界上响当当的超级大国。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要进步,要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人各司其职,各谋其位,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进行。但是一个社会,倘若人人都因怕触犯法律而小心行事,丝毫没有心底的良知,仅仅因法治而法治,那么这也只能是一个冷血的社会。道德沦丧,谈何文明?
所以,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在分饼权利与切饼权利分开,孩子都得到了自己的饼后,再给他们讲一下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始终相信,唯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创建和谐的社会!


本题解析:
一、审题
材料讲得是两个孩子在分饼问题上发生争执,谁都想得到大的一块,谁都不想吃亏。在这种利益思想的驱使下,他们甚至认为没有办法分得一般大。为此,他们找到父亲,父亲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让他们一个人切饼,一个人选饼。结果,两个孩子切出了大小一模一样的两半,实现了公平分饼,化解了纠纷。
好的思维立意应该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分饼意味着利益纷争,面对利益纷争,如何实现公平,杜绝腐败,那就是权和利分开,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当今社会,一些高官腐败分子落马,其根本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出现了权力真空。权力膨胀,缺乏监督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为了根治腐败,更好地保护干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则,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法律来约束他们。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实现公平,实现资源利益的公平分配,需要好的制度保障。
但也有人对父亲这种作法提出异议。认为这种作法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想给他们一把万能钥匙,还需从道德教化入手,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而从根本上消灭纷争,达到公平公正。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都能找到依据,按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放大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论证角度:
1、赞同父亲:
权利分开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好方法。
以法治国,深入人心,有法可依,是实现公平的基础。
一个好的制度比道德规范更可行,更有效。
2、反对父亲:
以德治国是良方
提高国民道德修养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法让人们被动地遵守,德让人们自觉地履行
法是约束,德是提升。
3、把二者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或以德为主,以法为辅。既需要法,也需要德。
赞同的理由:一个好的制度比道德规范更可行,更有效。
制度、法令、规则是硬性的,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守,违背了就要遭受处罚。法令规则是高压线,是高速路的护栏。而道德是软规则,它通过人们的自觉行为来实现。这就必然存在死角,也就是道德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大家的道德意识不可能一样高,对于一些觉悟低的人,道德就失去了效力。尤其是有利益诱惑、利益驱动时,道德有时显得很薄弱,因而社会上很多行业更多地是依靠法规来保证公平、公正地运转。如竞技体育,靠规则来保证公正、公平。违反了就要面临黄牌、红牌,甚至终身禁赛的严酷处罚。像体育中的反兴奋剂、反黑哨、反舞弊等,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法令,单靠道德规范,恐怕早就天下大乱。
文明不等于不要法制。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世界一些贪污腐败案件少的国家不是因为道德灌输得好,而是因为有严刑酷法。有法可依,法制健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像新加坡的廉政,不仅靠高薪,单纯的高薪不能养廉,更主要的还是依靠法的威慑。
单靠谦让,可能化解一时矛盾,但也可能埋下祸患,得便宜者尝到甜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权利分开,分权制衡,不仅在西方通行。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体现。检察院、法院分工不同,权力不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封建专制的弊端就在于皇帝一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因而难免有很多特权,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封建社会恐怕只是一句标榜而已。对于其中问题,最高统治者也心知肚明,因而于己集中,于人分权。设三省六部,设军机大臣来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联合国有五大常任理事国,互相牵制,会员国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利,缺乏这些机制,联合国早就成了某些国家的工具。
反对的理由:法是被动遵守,德是自觉维护。法有局限性,对于一些罪大恶极之人,法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德却能唤醒其心灵深处沉睡的良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些奇迹的产生,更多地还是依赖于道德唤醒未泯的人性。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逐渐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长治久安。让国民快乐自觉地维护公正,而非在法的威慑下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生活。法只能是初级阶段,要实现和谐和睦,互帮互助的文明社会,还要依赖德。因而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刘基《郁离子》里有一个寓言:鹳鸟预知天要大雨,根据经验将巢迁往高处,结果洪水大于往常,鸟巢还是被淹。子游任武城宰,受鹳鸟迁巢的警示,号令全城造船对付洪水,百姓得以保全。子游事后说:“鹳鸟也算是能预知的,可惜它所知不远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遇上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判断和做法,是否都对呢?请从《鹳鸟》的故事里读出寓意,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习作点评】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
一如鹳鸟,大儒王国维也是短视者。
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匆忙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所以,王国维是不该沉湖的。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精魂
。仔细想想,王国维该有鹳鸟“洪水将至”的预知本领——也就是他能够知道一个腐朽王朝(包括它的烂了的文化)终将被取代,尽管其过程是万分痛苦的;王国维该有子游“君子善假于物”的聪明做派——也就是他其实不必对曾处身其中的王朝及其文化作太多的担待;那么他或许就不会在清政权崩毁后选择解脱。
比起来,同样是一介文人,屈原的死却来得悲壮,他以死成全了个体对浊世的抗争也成全了人生于政治的理想。王国维的死则不同,至今还没有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说他的死能脱了有所“殉”的干系。而我要说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其实死于他的短视。
如果王国维没有选择沉沦,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是另一种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驱,会给更多的翘首企盼的人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于鹳鸟,历史原来总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愁思吗?
涓生,是鲁迅《伤逝》里的人物。他有预见也敢追求,与子君在一起时是快乐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涓生说的。他说得很对,于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给子君以幸福的,但他竟没有能吃准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子君最终会走向死亡的殿堂。他真的没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社会是否允许他这样做。涓生所见不深,所知有限,所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为什么跳出自己的那个窠巢、那个短视就那么的难!鹳鸟预知到了洪水的将临,最终仍逃不过失去家园的痛苦,它的巢实在是沉沦于自己的短视;子游未知洪水的来袭,因鹳鸟搬家而避免了一场大难,他的成功就在于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这则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并非很难的事。日前 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四川省有一个地区对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致使部分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开始出现“退林还田”的倒反现象。同在四川,泸定县退耕还林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推动后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3年,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开发经济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万亩左右,农民受益,温饱基本得以解决。
环视我们现实的社会人生,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因为短视而遗祸无穷。他们每为眼前的浮云所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事物的必然。他们也像鹳鸟一样,对于骤至的洪水有所知,却所为失当,最终只能在天空中留下哀鸣。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能先见,却还是眼光短浅。
【点评】
文章用材别取一途,由王国维之死说开去,在历史与现时、生活与文化的河流中倘佯,思想不乏深刻。所用事实论据典型而富有新意,显示出作者厚重的文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全文结构谨严,紧扣鹳鸟能预见却短视来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的内在寓意,切合题旨。文章论据运用的自如,分析思考的深入,表现出特别多的色彩和灵动,不由人不叫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剧本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大海,大鳖欣然同意。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急不可待地扑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了回来,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背着青蛙游海。
  青蛙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可以吃的虫子。青蛙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生活。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一个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其学校生活的每个阶段,他都是深受其他学生拥戴的学生领袖。但在他身上,丝毫不见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见的清高、孤傲、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欣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天晚上,他邀请几个朋友到他的房间里吃晚餐。在吃饭过程中,一个朋友发现了他桌子上的一个座右铭。座右铭只有三个字:我第三。这三个字被镶嵌在一个精致的框架里。朋友们觉得很奇怪,大家都缠着鲍勃问个不停。鲍勃无奈,只好给大家解释起来:在我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了我这个精美的框架,并嘱咐我一定要将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远记住这句话,记住妈妈对这句话的解释。“我的儿子,”妈妈告诉我,“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只是第三。”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