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35:3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尚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癯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不度周岁。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属:连缀,写作
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
D.擢拜左谏议大夫擢:提拔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
①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②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③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 ④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⑤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⑥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B.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C.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D.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没有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 (2)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会因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 (3)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
本题解析:
小题1:应译为“遗留”。
小题2:②是王昭素对李穆的评价;④是朝廷对李穆的重用和表彰。
小题3:原句:“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小题4:(句意、关键词“阙”“即”“坐”,4分) (关键词“端直”“临事”“易”“判断句式”) (句意、关键词“非”“斯”“乃”,4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杀人如不能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非议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非议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是因天下而乐,忧是因天下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本题解析:孟子主张君主要与民同乐,于民同忧,这样才会称王天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形状可怕的样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 ,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明代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 妆点:夸张、粉饰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 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寤 寤:梦醒
小题2: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 )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 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②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
本题解析:
小题:(引决:自杀。)
小题:(①表现其无所归宿的狼狈,⑤表现作者“惧梦”。)
小题:(“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
小题:见译文
【附参考译文】
我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充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受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因果报应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夜气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小路,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事已非,但我却反而因此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做这个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雕虫小技,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具有慧业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仿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其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下列各题。(共5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第28章)
子畏于匡③,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5章)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②矢:同誓,发誓。③畏于匡:畏,受到威胁。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这使子路认为孔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以此来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这表明了孔子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小题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哪些能力?(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没有依据,3分。
小题1:2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