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32:5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为画线的地方断句,并翻译加曲线的句子。(9分)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
(1)用“/”给画线的地方断句。(3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君子之不教子,何也?(3分)
(2)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3分)
参考答案:
(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
(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3分)
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3分)
本题解析:(1)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及节奏。
(2)、①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及用法
②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以”的意义及用法。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心里这样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为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每小题3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成功
B.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C.时人常以为宿构宿:原有的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④闻粲在门,倒屣迎之?⑤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虽然一表人材,其实名不副实,不很看重他。
B.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封刘琮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没有人再能够给他修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刘表在荆州(1分)从容自在(1分),坐着观看时局变化(1分),自认为可以效仿周文王(1分),(通顺1分,共5分)
(2)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每句1分,通顺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就,就任。
小题2:①指蔡邕,③“一坐皆惊”的原因是蔡邕器重的人竟然“年既幼弱,容状短小”。⑥这是王粲对曹操的贺辞。
小题3:A项,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弱小又不拘小节才不重用他的;B项,王粲劝服刘琮有功,因此被提拔赏赐的是王粲;D项,“无所改定”意为“不用修改”。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①,骑距驴②,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④下榻叩头言:“阿⑤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
⑥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⑦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奚奴:奴仆。②距驴:一种像驴子一样的动物,此处指驴。③复省:再看。④欻:忽然。⑤阿:母亲。⑥
:烟气向上的样子。⑦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长吉之奇甚尽状:描述,描绘
B.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戒备、小心
C.恒从小奚奴骑距驴。 从:跟从,使动用法
D.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 造作:编造,虚构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①阿老且病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①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贺之“奇”的一组是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③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④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云当召长吉⑥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写诗时先苦心推敲,反复吟咏,然后则挥笔而就,最早为大诗人韩愈所了解。
B.晚饭后,李贺的女仆将他白天写的诗补充完整,就放在另外的袋子里,就不再翻看。
C.李贺常往来于京、洛之间,所写的诗随意乱丢,所以他的朋友沈子明家里仅存四卷。
D.李商隐对李贺的文学才华非常钦佩,同时对他的英年早逝和不为时人所重感到叹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3分)
(2)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4分)
(3)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1)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女仆(婢女)接过袋子倒出(诗稿) 。(3分)
(2)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能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4分)
(3)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完备,全面
小题2:A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介词,替。B前一个“且”是连词,又,而且;后一个“且”是连词,况且。C两个“之”都是代词,这些。D前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小题3:②介绍李贺交游的情况,⑥说明李贺的寿命及曾任官职;①③④⑤分别从形象、行为、创作、传说等方面说明李贺的“奇异”之处。
小题4:不是由女仆补充完整,而是由李贺自己补充整理。
小题5: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所以能流传于世。长吉嫁到到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心吟诗,并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扬敬之、权璩、崔植等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头驴,背着破旧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女仆(婢女)接过袋子倒出(诗稿),见所写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点上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的女仆拿出诗稿, 研墨拿纸将诗稿补成完整,投入其他袋子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袋子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能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幽深而高远,上面真的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天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为什么单单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