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20:4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答张十一①?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小题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略加分析。(6分)
小题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以动衬静(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字将嫩笋
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把山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出来,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
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得6分)
小题1:诗人写愁却不正面言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
将自己的怨愤与悲愁隐含其间,读来韵味浓厚,令人回味。(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运用了以动衬静、拟人、寓情于景的手法。
小题1:尾联是通过“鬓发白了一半”侧面写愁,其侧面烘托之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写得生动形象,请你加以赏析。
?
参考答案:1.B?
2.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含”、“逗”、“浴”等词,赋予野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诸葛秧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碘,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冲”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2.诗人夜访农户,所访农户坐落在“林间”,走在落叶的山间小径上,诗人步履急促,用一“冲”字,既照应了首句“晚度”,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发现宿处之前的焦灼和之后的兴奋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宝公塔①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g]:竹杖。
小题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2分)
小题2: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诗的首联就写了登塔前的一路艰辛。从“倦童疲马”四字透出路遥行艰之状,“长筇倚石根”正说明山石巍峨,攀登不易。而倦童疲马留于寺门与诗人拄杖登山的情形恰成鲜明对比,通过童仆和马匹的倦怠疲惫,反衬出诗人登山临水、意兴无穷的精神。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闲居钟山时,此二句中,一个兴致勃勃、不畏艰险的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了。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江上升起的皓月驱走了黄昏时苍茫的夜色,将黝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岭间飘浮的云影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像是将暝色分给了黄昏。颈联续写登塔的所闻所见: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如此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尾联就表现了诗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当此不知谁客主”一句,”诗中的“客主”就是指作者自己与寺中僧人。
小题2:“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阒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这一联造语也很奇警。“鼠摇”、“鸦矫”脱胎于卢纶的“斗鼠摇松影”和杜甫的“雁矫衔芦内”,但组合新巧,对仗自然,体现了王安石炼字取意的精严娴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