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06:22
1、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李一足传
王猷定(清)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请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姊夫为令于兖,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
由辽西过三关,越晋,历甘凉,登华岳,入于楚,抵黔、桂,复历闽海、吴、越间,各为诗文纪游。二十载乃反其家,仇死,所坐皆赦。母亦没,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自以足迹遍天下,恨未入蜀。会鄢陵刘观文除夔守,招之。同下三峡,游白帝、绵、梓诸山,著《依刘集》一卷。
其弟自母丧,不知所在。一日,欲寄弟以书,属韩氏兄弟投汴之通衢。韩如其言。俄一客衣白袷,幅巾草履,貌与一足相似,近前揖曰:“我张大羹也,兄书已得达。”言迄不见。
辛巳,李自成陷中州诸郡,韩氏兄弟避乱至泗上,见一足于途,短褐敝屣,须眉皆白。同至玻璃泉,谈笑竟日,数言天下事不可为。问所之,曰:“往劳山访徐元直。”韩笑之,一足正色曰:“此山一洞,风雨时披发鼓琴,人时见之,此三国时徐庶也。”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后数日,济人有在京师者,见之正阳门外;又有见于赵州桥下,持梃观水,若有思者。韩子智度不妄言人也,述其事如此。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适人,一足亦婚适:嫁,嫁给
B.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抢:撞,碰
C.其地延袤数十里袤:宽广
D.会鄢陵刘观文除夔守除:受任官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贫甚,称贷于里豪 B.①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
②又有见于赵州桥下 ②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
C.①为治装,赠以马? D.①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②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②二十载乃反其家
11.下面六句话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一足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藏所著请书,逍遥山水间
②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
③为治装,赠以马
④登其墓大哭,数日不休
⑤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
⑥约诘朝复来,竟不果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一足相貌奇特,不好女色,只喜欢读书和游览山水。
B.等一足长大后母亲才将父亲的死因告诉他,他听后悲愤交加。
C.报了父仇之后,李一足让弟弟按照母亲的嘱咐赶快到外地去躲避。
D.作者是从韩叔夜那里了解到李一足的事迹的,他认为这些传说是可信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3分)
(2)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3分)
(3)韩氏兄弟避乱至泗上,见一足于途,短褐敝屣,须眉皆白。(4分)
参考答案:
9、C
10、B
11、C
12、C
13、13.(1)到了归还的期限,没有办法偿还,以致被打死。(3分)
(2) 听说你打了仇人,仇人又活过来了,现在到处寻找你,你快到外地去躲避吧。(3分)
(3) 韩氏兄弟躲避战乱到了泗水边上,在途中见到李一足,穿着短粗布衫和一双烂鞋,头发和胡子都白了。(4分)
本题解析:
9.C(纵长,纵深)
10.B(A前一个“于”为介词,向;后一个“于”为介词,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连词,可不译。D前一个“乃”为连词,于是;后一个“乃”为副词,才。)
11.C(①说明他生性放达,喜爱山水。②说明他性情刚烈,报仇心切。④说明他挚爱母亲,富有亲情。)
12.C(不是“按照母亲的嘱咐”逃往外地,而是带着母亲逃往外地。)
13.关键词
(1)无以?致(3分)
(2) 迹?其(3分)
(3) 短褐敝屣(4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跽:站立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内部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3: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分)
(2)此亡秦之续耳。(2分)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3分,得分点:)
(2)这样做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2分,得分点:)
⑶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结合着语句的具体语境及上下词句进行理解。B解释不正确,跽,应解释为“跪起”;C,解释不正确,内,应解释为“进入”;D解释不正确,窃,应解释为“古人常用的谦辞,私自的,私下的”。所以选A。
小题2: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A非常,古义:不寻常,意外的变故。今义:;今义:十分,极;B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指结为夫妻的关系;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的主人;今义: 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考查常见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理解。例句:“从”原指随从 在这里指跟从,名词做动词。B善: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与例句用法不同。其它均为名词作动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所以选D。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尽、刑、判断句“此亡秦之续耳”、续、反、悱、隅、愤。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选自《古文观止》)?
1.指出文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鲜不为大奸慝/鲜:少
B.而济其未形之患/形:形成?
C.身履夷、齐之行/履:踩踏
D.犹将举而用之/举:举荐?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B.其祸岂可胜言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能见微而知著/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二公之料二子/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B.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C.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D.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4.本文的中心是“辨奸”,作者认为辨认奸佞之徒的标准是什么?
?
5.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
(2)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
(3)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
参考答案:1.C
2.B
3.B?
4.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5.(1)是使晋无惠帝?假如晋朝没有晋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的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 (2)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 (3)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扞:触犯,抵触。
D.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权:权变,变通。
小题2: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直二百千而己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则其问必有鬻田以应责者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其与抱薪救火何异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②其制稍异于前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
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
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
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
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4分)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3分)
(3)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⑴(4分)大概几口人的家庭,养家糊口、安葬死者的费用,全都从田地里出,州县的各种需要(或“费用”),又要从这些家庭出。
⑵(3分)让安分守法的百姓卖掉田产来奖赏那些刁滑强横、告发他人的人,不是用来处理政事的办法。
⑶(3分)让世上的上层执政者,指着您这样的做法而加以效法,难道不损害您的道义吗?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的“迫”,下句的“急”可知,权:衡量,权衡。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连词,表目的。A①副词,只,仅仅;②副词,于是,就。C①代词,指代上文的做法;②副词,表反问。D①介词,向;②介词,作比较。所以选B。
小题3: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属于“购人捕盐”弊端。①③④君属于“购人捕盐”弊端;②体现的是田少;⑤体现的是政府财政和百姓收入均出现困难;⑥体现的是政府的无奈之举。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表述不正确,“聚众为盗”在文中指的是被奸人骚扰而失业的艚户。所以选B。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大抵”“养生”“须”“告讦”“所以”“师”“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书与汝曰 书:动词,写信
B.恐旦暮死 恐:恐怖
C.毛血日益衰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D.志气日益微 志气:精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日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未始以为忧也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作者得到十二郎猝死的消息后内心的无穷惶惑时,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B.前人评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有“韩潮苏海”之说,意为韩文在语言上气势很盛,如同大潮汹涌,这一特点在本文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如文中写自己病弱之状,就以排比句出之,很有气势。
C.文中写闻十二郎死讯时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邪”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D.文章同样是写自己衰病之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后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到我这里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
? (2)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