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4:02:13
1、单选题 【穷】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B.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走投无路)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不得志)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头,追究到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5、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陷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⑴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安迁者于此,改名为武昌。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瞻杖策载酒杖:拄着
B.扫叶席草席:以……为席,席坐
C.不可加以斤斧斤斧:砍伐
D.斥其所据,得以广广:扩大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一组是(?)?子瞻迁于齐安?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不足以席众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A.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B.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C.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2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
(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殃,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閤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蹰履④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檐榆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选自《汉书·隽不疑传》,有删改)
【注】①直指使者:又称“绣衣直指”,汉代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职。②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③櫑(lěi)具剑:古代长剑。④踊(xǐ)履:趿拉着鞋。⑤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子。⑥檐榆:短衣,非正式朝服。⑦蒯聩(kuǎikuì):卫灵公之子卫庄公。⑧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逃,辄即位后拒绝他返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
D.音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
②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
④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⑤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⑥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的豪杰,想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后来,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的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时,都会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暴,与他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有关。
D.皇上和大将军霍光认同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留徇齐五岁?徇:巡行
B.湣王自矜,百姓弗堪。?矜:骄横
C.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害:嫉妒。
D?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乐毅于是并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焉用亡郑以陪邻
D.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乐 羊 为 魏 文 侯 将 伐 取 中 山 魏 文 侯 封 乐 羊 以 灵 寿 乐 羊 死 葬 于 灵 寿 其 后 子 孙 因 家 焉 中 山 复 国 至 赵 武 灵 王 时 复 灭 中 山 而 乐 氏 后 有 乐 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3分)
(2)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