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时间:2017-11-11 00:40: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傻牛然
  牛然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让自己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做值日。”次日早上,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不知道,那只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 偶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把老师教课用的书本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牛然!”然后哄堂大笑。
  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干的?你说谁,肯定就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身,目光同样扫视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向老师回答。
  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是这样回答,他肯定就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在了前头。他几次摔在沟里,一身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直带回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分配了我们谁该带什么,是锅,是碗,是米,是面……下课了,大家蜂拥到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
  第二天,牛然背着锅和碗,米和面,油和醋……把他们家的东西都背来了。东西压在他的身上,似小山一样。牛然一头一脸汗水。老师惊得瞪大了眼睛,接着巡视我们,我们全都两手空空。牛然的样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惭愧。
  中学快毕业时,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多少懂得了一点人世问的道理。一次选班长,大家不知为什么,举手选的竟然都是牛然,特别的一致。老师看着我们齐刷刷的手臂,眼里含了泪花。
  我们也被自己所感动。我们知道,牛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牛然更不是班上最聪明的。甚至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他是班里最笨,学习最差,做人最傻的。但我们却诚恳地愿意选他。
  老师说,今后你们谁愿意帮助牛然做事?大家的手又都齐刷刷地举起来,我们都愿意帮助牛然。牛然是个班长,但班长的事,却由我们去做。
  多少年过去,我们还时常想起牛然。想他的微笑,想他背着一身的锅碗瓢勺,想我们为什么要选他当班长。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有时我们反而爱选牛然这样的人做我们的上司。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的身边并不缺,甚至有的是。可我们不是担心,就是害怕,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曾出现过与牛然相似的人。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至少我们希望能从某个人的身上,看到与牛然相似的影子。我们喜欢牛然。
  我们自然不是看中牛然有点傻,而是他的善良,和从他身上,让我们一再品味到的对生活的那种真诚与待人的厚道。无独有偶,在世界许多显赫的行业,重要的领域里,大名鼎鼎的董事长,总经理,掌管大印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少人反而更像我们的傻牛然。
  为此,很多人大为惊奇,深感疑惑。总是发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家掌权?甚至背后要去悄悄地了解他的阅历,问他曾经几何,做过何等的伟业。其实不必问了,因为人们从小到大,都会喜欢像牛然这样的人。不必担心,牛然的事,大家都会帮着去做。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牛然“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说明牛然家境贫寒。
B.“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是因为,老师认为牛然明明知道,却故意包庇做坏事的学生,一味怕得罪人,这样的老好人将来会吃亏的。
C.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而我们却齐刷刷举手选他当班长。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愧对牛然。
D.文章作者反复提到“牛然的微笑”,是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牛然是-个不计得失的真诚的人。
E.“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这说明人都有嫉妒心,更愿意选比自己差的人去担当重任。
(2)小说中的牛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傻牛然”为题,赞美了牛然这样的傻人,有人认为小说主题深刻,包含了生活的辩证法;有人认为,小说主题虚假、平庸,不利于弘扬正气。请选择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新年的故事
向伟明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年的尽头,新年悄悄地来临。
除夕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着,一整个夜里都充斥着爆竹的噼里啪啦声,小儿们在欢呼过年,各种辞旧岁迎新春的声音响成一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老人们的这句话里,我似乎听出了一丝伤感。
大厅上,流泪的红烛一截截地变短,最后终于化为一堆灰烬。夜空中,明艳的烟花释放着它们短暂的美丽。拿着打火机,我去引爆那一串鞭炮,它们会在一刹那间化作满地的碎屑……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满头的青丝转瞬间变成了雪片,往日的红颜终将老去,心里蓦地滋生着一种莫名的忧郁和悲伤。叹生命短暂如斯,叹命运浅薄如纸。岁月如水,某一天,我也将青春不再。这个新年的钟声,一个声响就是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站在院子里,看满地纸屑纷纷乱乱,看小孩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在谱写着新年的故事。我是在该看风景的时候看人,情不自禁编故事。流年似水,似水的流年,诗一样的情怀。一副红艳艳的春联,一对高高而挂的大红灯笼,都曾寄托着我们五彩斑斓的梦和美好的祝愿。然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岁月会无情地把我们变老,最后走到生命的终点。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回想起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漫长曲折的少年时代,从看似遥遥无期的翘首以待,到飞逝如电的光阴走到了这个新年。从前一直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如今却又开始害怕,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才好。
记得那年的除夕之夜,我与好友并肩而坐听钟声,在她天真无邪的脸上我看到了春天,那个新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起点。于是,我不再有黑夜来临的恐慌和寂寞,一切死寂都与我无缘。可是,岁月最终还是把我们分开,天各一方,许多年来都不曾相见。重游当年那条小巷,环绕我的是无边的黑暗,回首往事,不禁黯然。我们的这条小巷,是否承载过同样的故事?
沉淀所有的心情,回到纯真的最初,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春夏秋冬的轮回,流转青春善变的容颜,注定会将长发飞扬的女孩、神采奕奕的少年和曾经稚气的笑脸,全部留在日渐远去的昨天。
少年时代的梦想,在少年们的怀中依然是沉甸甸,孕育着酸甜苦辣。历经现实的风霜雨露后,残酷的显得那样困乏无助,柔顺的而又那样轻松得意,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梦终究都会醒。
人生的开始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走得快的就早熟早衰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能走多远是多远,并且尽量使脚步不那么凌乱。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梦想新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我们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我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不在持久而在闪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生命真的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离我远去,但我要走的路依旧很长,在许多事情上我必须明白无悔。
新的一年仍会慢慢临近。我要去买许多鞭炮和烟花来放,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去将它们点燃。我不再恐惧,随时我都可以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
小题1:文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人生感悟?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一九三七年
小题1:..文中的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①?,黑得可怕。
(2)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②?。
A.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B.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有湖的呀
C.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只是大,还有些明呢
D.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但有大明湖,还有黄河呢
小题2:..文章开始说大明湖“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后来又说它“大”而且“明”。请思考作答。(6分)
(1)为什么说它“既不大,又不明” ?(2分)
答:?
(2)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把它命名为“大明湖”?(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大明湖“到底算个名胜”?请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4:..文章收尾说“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写“大明湖之秋”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答:?
小题5:..从下面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为《大明湖之春》写一篇赏析短文,300字左右。
(1)大明湖秋韵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景物描写
(2)行文开合自如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构思技巧



5、阅读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有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小题3: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
?
小题4: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
?
?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