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11-10 22:56: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风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③景:影。
小题1: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加以解说(2分)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每点各1分)
小题2: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共3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不必结合诗句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因为本句是典型的写景句,因此可想到一些常用的写景上的表现手法,比如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句中的对比与对偶手法较为明显。
小题2:根据“临水人意静”可揣摩出喜爱幽静与亲近自然的感情,根据“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可揣摩出向往自由与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小题1:(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
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小题1:这里是品味诗歌语言考点。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里“寒”一语双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小题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小题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 “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小题2: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小题1: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遍,处处,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
小题1: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山一带大雪过后,寒风凛冽。三十万征人在月下沙漠中行军北上,偏偏此时又听到了悲怆的笛声,不由得回首望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1)这是对诗词“炼字”赏析,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2)这是对诗词手法进行鉴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