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22:52:49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的日子正在承受,未来的日子即将来到,面对日子,我们有无尽的情愫,请提起你的笔,抒发在日子里的深切感受。请以《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中学生一次上课正走神,老师提问他,他没答上来,老师调侃了他两句。他认为老师丢了他的面子,课下要找老师讨个说法。有的同学说:“是我也要讨个说法,老师即使是出于好心,也要尊重学生。”有的说:“上课不用心,若说是丢面子的话,也是自己丢的,怎么好找老师?”他回到家里,情绪低落。父母听他述说后,就信了他的话去找老师讨说法,老师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妥的。
这事传播开来,引起师生和家长的很多议论。
这事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写作(70分)
当一只杯子中盛着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一只杯子中盛着果汁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果汁;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材料通过玻璃杯装填不同物质,引起人们对于玻璃杯自身的忽视,引导人们思考,人类人生因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等带有低俗色彩的欲望、物质享受、过于计较,从而变得失去人生的方向,以至于完全失去自我。当我们心中唯有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总是想要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地拥有自己。思路一:从回归原先纯真、质朴的自我、本我来看,可以立意:做最初的自己、回到本来的我、回归自我、找回本我、唤醒自我、保持自我等。思路二:从回归自我的途径看,可以立意:人生要淡泊宁静、给自己一片心灵天空、不要让心灵遭受蒙蔽等。思路三:从寻找“变得不是自己”的原因立意:放弃诱惑欲念、澄净心灵等。本次作文,可以从自身或者他人的角度切入。
点评:对于材料作文,审好题,立好意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没有准确完整的理解所给材料,就无法确定材料的指向。作文命题大致有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图画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四种类型,其中最难的是(新)材料作文。不过根据可以互相转化的原则,我们可以在理解材料(包括图画)的基础上,把题型转化为话题作文,比如这道题就完全可以转化为话题作文“诚信”。转化之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是无论如何,理解材料的本质,抓住材料的核心,找准关键词(或概括出关键词),是审题的基础。而这一点与阅读水平紧相关联,所以要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70分)
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里,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把手收回来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急得大哭。旁边一个人劝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你的手就很容易从瓶子里出来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想获得,不想放弃,结果什么也得不到。那么,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①文体特征鲜明。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例文
正本清源的忠告
"乐于助人"的确是同学中最值得赞赏的品质。某杂志社调查的结果显示着同学们对真,善,美的确切认知。这种鲜明的是非观念,本身就值得赞赏。
但是,另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却是"悄悄走开"!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亲爱的同学在这时抛弃了他们赞赏的品质?我不知道,在复杂的社会里,还有哪一阶层像学生这般纯洁?我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谁比我们青少年更热诚,更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就连他们也做出了如此卑怯的选择?
望着暑气蒸腾的天空,我发问:"这是谁的罪孽?孩子呱呱坠地,是一个粉红色的天使,一页纯白的纸。不是有人告诉我们,世上的一切没有无缘无故的吗?那么,是谁用尘世的烟灰玷污着粉红?是谁在纯白上乱笔涂鸦?我怨愤而遗憾的目光只能投向人海,投向那些只乐于教诲我们的父兄。
一次,上海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熄火,下来推车的只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当他们憋足吃奶的劲儿推动满车大人,回到车上时,他们先前的座位已被大人们占光。
一次,克拉玛依的剧院失火,大人们喊着"让领导先走!"把孩子践踏在脚下。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自己避藏入厕所,把拍门呼救的孩子紧闭在门外熊熊大火之中。
不错,我们的父兄中有雷锋,徐虎,李素丽,他们的确十分可敬;但是,也有不少"榜样"却立在反面。不是吗?若不是,平凡怎么会成为伟大?若不是,怎么会有第二份调查令人心寒的结果?
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无声的行为甚或有声的唆使都在诱导我们:"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中的不少人就这样过早地继承了"民族"的传统。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第一份调查表明,我们良心未泯;第二份调查也表明,我们只有在不记名问卷中才会"悄悄走开",我们毕竟是以此为耻的,我们大多也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或熊熊大火之前去履行这"悄悄走开",因为我们终究是红旗下的孩子!
两份调查结果,展示了希望,也昭彰着危机。正本清源,在这庄严的考场,我只有忠告我尊敬的父兄:毁灭了青少年的热诚,便毁灭了社会的希望!
[评析]
这篇《正本清源的忠告》在应试的作文中是不多见的。这篇文章注意到[材料2]和[材料3]中传达出的同学们知与行之间的矛盾,对这种矛盾,作者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痛切地发问:是什么使原本社会中最远离世故的学生却做出了世故的选择?并进而深入一步,去探究这种矛盾出现的社会根源:将目光"投向只乐于教诲我们的父兄"。 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具代表性的两则事件:一为汽车熄火,大人们岿然不动,坐视小学生推车而无动于衷;一为克拉玛依大火大人们只求自己保身,置幼小无助的学生生命于不顾。这两件事都曾见诸报端,可见这位同学平时比较留心时事,才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提取相关材料,帮助自己议论,使人们通过"无声的行为或有声的唆使"看到反面的榜样对学生的恶劣影响。当然,作者并不否定好的榜样对人的熏陶,但更强烈地申述不良风气对少年心灵的污染,从而大声呼吁:正本清源。作者的认识较为深入,全文文气畅通,富有激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语言有个性,有感染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读来错落,节奏感强。这种纯熟老练,在高中学生中较为难得。
本题解析:
大部分考生会只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别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已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
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考生善于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