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22:12:56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这个字眼,现在越发流行。王菲有专辑命名为《浮躁》,贾平凹也写过《浮躁》这部小说,可以说浮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你对浮躁有什么感悟和见解?请以“浮躁”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800字以上,卷面整洁。文体特征明显,有一定的思辨性。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寒冷的西伯利亚生活着一种腹部布满美丽花纹的花腹驼鹿,动物学家发现每年秋天母鹿都会带领小鹿跳过荆棘寻找食物,因为小鹿个矮,腹部常常会被划出一道道伤痕。因为受伤,小鹿不能躺下休息,就是吃饱了,还会站着继续吃草,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这样的好处是小鹿因为不停地吃草,就储蓄了足够抵御寒冷的能量,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在冬季冻死大半。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3月11日,最新的《福布斯》富人榜出炉,墨西哥的电信大鳄卡洛斯?斯利姆成为世界新首富。《福布斯》杂志说:盖茨和巴菲特在富翁榜上的位次降低和他们不断捐款有关,他俩非常慈善,捐出数以十亿计的美元。而刚成为首富的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也捐过几次钱,但数额难以与盖茨和巴菲特相比。有人不客气地评论: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他把电信价格降一些,比做什么善事都管用。但是斯利姆则这样解释他的慈善观:“商人行善表现在通过投资创造更多财富和工作岗位上,而非装扮圣诞老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盖茨和巴菲特不断地捐款,体现出他们的慈善,他们既有商人的责任,又是爱“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也捐过几次钱,虽然数额难以与盖茨和巴菲特相比,但是他通过投资创造更多财富和工作岗位,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爱,也是一种慈善。就像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点:莫以金钱论慈善,爱是一样的,应该用心衡量。
点评: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叫住办理返京登机手续的吕小姐,说女儿在北京,隔天要出境出差,证件却落在了家里,恳请帮忙带过去。听到这个委托,吕小姐既意外又高兴地应承下来。“和女孩通了话,下飞机就赶紧送过去,就为这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吕小姐说。
事情发到微博后,引起极大关注。一位网友说:“泪花都出来了。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实在美好!”
一位网友反思:“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不是寻常小事吗?如今却产生如此反响,是不是因为太稀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陌生人的微笑与搭讪让我们戒备森严?”一位网友提出疑问,“要营造一种互相信任、温暖相助的社会氛围,还需等待多久?又该从何做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参考文章
在机场委托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将一本护照带给在另一座城市的家人,你能放心这么做吗?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的吕小姐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吕小姐正在上海的机场准备返京,被一名陌生中年男子叫住,“说女儿在北京,隔天要出境出差,却把证件落在家里,快递已经来不及,他本想自己亲自飞过去送,机票昂贵,恳请托付我带过去。”
听到这个委托,吕小姐“几乎是受宠若惊地应承下来”,“和女孩通了话,下飞机就送去给她,就为这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这件事被发到微博之后,短短一小时,就被网友转发3万多次,评论高达7千多条。这种陌生人间的信任感动了无数网友。新浪网友“杨婷婷”说:“有点感动!泪花都出来了。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实在美好!”腾讯网友“向晚”感慨,犹如一缕清新的风穿过雾霾的天空。
也有网友开始反思,当下社会依然存在的“信任危机”。一名新浪网友说:“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不是寻常小事吗?如今却被如此追捧,是不是因为太稀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陌生人的微笑与搭讪变得戒备森严,时时教育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一名新华网网友提出疑问,“要重建一份坦诚松弛、温暖相助的社会氛围,还需等待多久?又该从何做起?”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去年11月的一项调查也许能给出答案。调查显示,91.0%的人承认陌生人之间互不信任的情况很普遍。但依然有86.7%的人愿意向陌生人传递善意。61.7%的人表示,自己传递善意就能“唤醒更多人的善意”。
表示善意确实是相互的,很多网友也开始讲述自己曾经信任陌生人和被陌生人信任的经历。
一名人民网网友写道:“去年过年前,碰到一个妇女钱包被偷回不了家,向我借了200元钱。我当时想,就算是骗子,最多也就是损失200元,可如果真能帮到一个无助的人,还是很值得的。一个月后,她将钱如数汇给了我。”
新浪网友“葵花朵朵向阳”也讲述:“某次在机场内急,想去卫生间,便把行李托付给了对面坐着的一位阿姨。阿姨说,只要你信任我就行。回来后我看到,阿姨把行李箱放在身旁,很用心地看着。回去告诉老公,他说,亏你胆子这么大。可我想,这个社会,我们需要基本的信任,也还有基本的信任。”
“Lucy_Lucy”说:“我发现,你若选择相信这世界的真善美,你就会遇到更多真善美,真的很神奇。”
“被陌生人信任就是一种福气,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福气。在当下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我愿意从我做起,把这种福气传递下去。”一名新浪网友留言。
(原标题:网友热议“千里捎护照”:被陌生人信任就是福气)
本题解析:参考立意:(1)社会呼唤信任和互助?(2)信任和互助让生活更美好
(3)信任和互助彰显社会正能量?(4)戒备(防人)之心亦可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