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5:45:4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闻杜字①
谢枋得②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注]①杜宇,通称杜鹃,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②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变易姓名隐居闽中。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说出这首诗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诗人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杜鹃啼归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从用典、象征、拟人等手法来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过耶溪①
唐·朱庆馀
春溪缭绕②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
恰是③扁舟堪入处,鸳鸯飞起碧流中。
【注】①耶溪,即若耶溪,今浙江绍兴以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有世外桃之景。②缭绕:回旋的样子。③恰是:正好。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述。(2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通过潺潺的流水、盛开的桃花、划行的扁舟及惊起的鸳鸯(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又充满情趣的美丽春景图。(1分)
小题2:运用了以动衬静或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游船驶入的地方,有几只受惊的鸳鸯从碧绿的溪水飞起,(1分)这一细节充满了动感,别开生面(1分),烘托了耶溪的清幽,表达出作者的闲适之意。(1分)(或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手法。(1分)“桃花”“扁舟”化用陶渊明《桃花记》的典故,(1分)借陶渊明表达诗人对耶溪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意,既形象生动又增添了诗歌底蕴。)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先要读懂诗句内容(难懂的词语如“缭绕”“恰是”等词可依靠注释),然后分析诗句写的是何时(季节或时令、时辰等)、何地(如山村、湖边、林中等),抒发的是何情感,用一句话(其句式为“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等格式)总结这些内容,最后再指出这画面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出来的。
小题2:解答此题,赏析艺术手法,可从分析诗句采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入手。比如本题,尾联的上句写的是环境(可视为“静”),下句写了鸳鸯的“飞”(可视为“动”),因此可认为这是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下句采撷了鸳鸯飞起这一细节,又可认为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客思似杨柳”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意对即可)
2.(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思”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得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小题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小题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1分)。
小题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分),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分),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点评: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小题2:试题分析:“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1-2题。
参考答案:1.A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