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9-25 15:23: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7分)
龙 潭 夜 坐
(明)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①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小题1】诗人怎样描写澄澈寂静的环境,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手法1分(衬托、运用多种感官、白描、以动衬静皆可),分析2分。参考示例: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再现山中的澄澈寂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
【小题2】首联、颔联展现出因为才不为所用的孤独、寂寥、愤懑之感;颈联、尾联写“草露”“松风”的大自然美景,让诗人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超然平静。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根据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例如,首联,“石林茅屋隔溪声”为以动衬静的写法,来反衬山间的寂静;颔联“鸣”也属此类。“花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环境的寂静;“溪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山间寂静。答题时,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由题干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富于变化的,所以答题时,可根据诗歌注释及背景,结合着具体诗句逐一分析。由首联、颔联的“清”“溪声”“孤”可知,诗人因生不逢时,不为所用而夜里孤独寂寞;颈联、尾联中,“草露”“松风”均为诗人描写的自然美景,优美的景物自然烘托的是作者内心的豁然、平静的心情,由此可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超然感悟,才得以开朗、平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
(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
   ②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杨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
   ③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
   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4分)
(2)“却望并州是故乡”怎样曲折地表达了思乡之情?(4分)


参考答案:
(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之长;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以秋霜的冷清与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2)觉得久居的并州竟然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让人留恋,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与此有关的记忆。仅居十年的并州都让作者如此牵挂,家乡咸阳就更让作者魂萦梦牵,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间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若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