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3:21:56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不必去讨好所有人,正如不必铭记所有“昨天”;时光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伞,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陆小曼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白子画
读了以上材料后,请根据你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既来之,则安之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校园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校园才是体味文明的神圣土地。
冬风冽骨,寒气逼人,秋季黄叶满地而编织的苍穹已经不复存在,回首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一个天真的小男孩,每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启了知识的大门,从这大门中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我开始疑问,开始思索,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校园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消逝的14个春秋,在校园里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但在取舍中,已经完成了一份完美的生命。
思乡是校园里永恒的话题。多少次在梦中看见了自己熟悉的家,踏上了那厚实的黄土地,尽管是一个梦,但嘴角却露出了一片微笑。只有来到校园,才真正体验了亲情,犹如体验了一杯陈年的美酒。在这个平凡的地方,温馨的家是我的支柱,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源泉。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在看山的时候,如果山不巍峨,便觉得这山没有山的性格,而宁愿去打量一块平地;我们在看海的时候,如果海无波澜,便以为这海没有海的骨气,而宁愿去欣赏一条小溪。校园生活从来不肯掩饰自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会使你陷进去,叫你认识它,叫你尝尝它的滋味。在这里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失败,体验了被人欺骗的痛苦。我们只能处处征服,处处回味,时时改变自己。有这样一首歌“岁月伴着落叶渐渐枯黄,生命能不能再伴枝条发绿?你等待着吧,你要等待,总有一天还会有繁花”或许,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喧哗的色彩终会消隐,最终,我锻炼了自己,正视错误与过失,这就是最幸福的了。
校园是最平凡的了,但主宰着世界命运的,无疑就是它,或许世界总是这样,让平凡创造奇迹!
寒风刺骨,校园生活就要不畏严寒,执着地追求一个完美。在校园中,了解了一切,俯视着世界,自己倒像是一个上帝,体验做神的美。
人生历程中,这只是点点滴滴,我在这片神圣之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逝去的日子像一支清亮的牧歌,那朴素的旋律,弥漫在空气中,永驻我的心田。
校园生活不仅是一个生命,在低吟浅唱,在引吭高歌,在一抒胸臆,而且,在他带有悲怆的歌声中有一种壮美的余音在我耳旁不散。校园生活,占据了我的青春,不过我将会在这里迸发出惊人的光彩。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第一阿尔材料从正面说“不必项的太多”“走自己的路”,第二则材料从反面说不这样的后果,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按着这个立意行文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时候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你”“一路”。
从作文提供的材料看,“你”可以是实指,如亲人、师友,也可以是虚指,如知识、憧憬,不管是实指还是虚指都不应该局限于所给材料,学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加以拓宽。
因为是“有你”,所以写作中就必须考虑采用第二人称。一定要防止写成第三人称,变成“一路有她”,不能在有意无意中偷换概念;或用“妈妈”、“知识”等特定的称谓来代替,通篇都没有与题目相照应,那只能算是走题了。
另外,一篇文章中,“你”的内涵的指向性最好要单一,不要过于分散,如一会儿指母亲,一会儿指父亲,一会儿指老师,由“你”变成了“你们”。
“一路”,突出了时间的跨度,写作中要突出“你”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从题目看,要求写记叙文或散文。据此,文章要出彩,必须要有精彩的描写,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环境的,细节的。
点评:本题命题很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实际。首先从情感上看,高一学生到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自立性又强了一些,脱离父母掌控的欲望又更强烈了。这时我们该以文章的形式来提醒他们。其次从写作上,高一新生应该以记叙文为主要训练点,所以本题规定写记叙文是很符合学情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位同学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老师说。
学生默然。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它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话题,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拟出合适的题目。细读材料,不难发现,可以确定一下几个立意:人要学会变自己,适应环境,待时而飞;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切皆有可能。
点评: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六十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已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
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关注它罢了。许多伟大的发现实际上都离不开对细节的关注。
根据上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鲁莽后生,非要与一位老山人比试爬山,老山人推辞不过,只好同意。几个时辰后,后生才到半山腰,却已气喘吁吁,老山人此时已稳坐山顶观风景了。后生见状很是不服,指着高处的老山人大吵的嚷,怨他作弊。因相距遥远,老山人不知后生为何发飙,便沉默不语。后生极为不爽,口沫横飞,粗言更甚。另一老者路过,听明白后生愤懑的原委,便说:“你要是现在接着爬,太阳下山前或许也能坐山观景;若是你继续逞口舌之快,太阳下山时,你唯一的收获,只能是用自己的唾沫浸湿自己的衣服。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