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7:06:5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释】①万年枝:即冬青树。②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小题1: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写出了南宋宫廷园林一派萧条没落的景象,表达了南宋臣民的亡国之痛。(5分,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小题1:(6分)一是表现元兵的无知和可笑;二是告诉人们宫苑易主,山河巨变,南宋政权已经沦亡;三是写这场人世巨变颠倒了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中前两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又是怎样描绘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一幅典型的初夏景色: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幽居环境的清幽宁静。
小题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手法的综合题目,答题时首先对前两联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意境应为“幽”,景物的描绘主要从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入手,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标题注意“幽居”,显然是“闲适之情”,注释没有有用的信息,重点词语注意尾联的“叹”,“叹”的原因是“老”和“交旧尽”。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简称五律、七律。杜甫的《登岳阳楼》属于五律。
B.“赋”、“比”、“兴”是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比喻的意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开头就点明人和事,“明月不归沉碧海”用比喻手法表达晁衡的溺海身亡,都是运用赋的手法。
C.《塞下曲》作者李益,四句诗分别化用了“伏波将军马革裹尸”“班超乞归”“秦晋之战”“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表达了为国家甘愿战死沙场的雄心壮志。
D.《早雁》以“早雁”与饱受战乱的边地百姓,以大雁四散惊飞喻指边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处境,是一首托物寓意诗,采用了象征手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开头就点明人和事,是“赋”的手法,“明月不归沉碧海”用比喻手法表达晁衡的溺海身亡,是运用“比”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
杜甫
其一?其二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 少暖睡鸳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①迟日:即春日。
杜甫的诗歌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上面两首绝句都描绘了如画的春景,但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各有特点。
(1)杜甫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第一首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喜悦安适的情怀;第二首,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4分)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清新、灿烂的春景图。(第一首还可以回答点面结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