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6:53:0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梅?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2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宋诗表达了诗人对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的不满,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2分)
(2)示例:颔联采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落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表达出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又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取譬贴切,意蕴丰富。(从“对仗”“用典”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 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意对即可)
2.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
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
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
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述《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王维诗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秋天,雨后的夜晚,明月静静地照在松林(静),“清泉石上流”的“流”,“竹喧归浣女”的“喧”,“莲动下渔舟”的“动”、“下”(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意盎然,画中有情,情寄山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本题解析: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他这类题材的诗,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山居秋暝”,听来多么地宁静安逸,细读之后即可浮现出一幅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等几个悠然意向;冠以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基调,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副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空灵清幽,韵味无穷。
点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的最大特点,本题通过考查诗人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对著名诗人的诗歌特色有所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小题1: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小题2: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2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春色美妙、春意无尽。(1分),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小题2: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细节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寄寓了她对从军丈夫的思念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小题2:“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 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有所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2分)
(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