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9-24 06:37: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玉楼春
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
注:钱惟演一生仕宦显达,宋仁宗明道二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驾崩,与其有姻亲关系的钱惟演由此遭贬外放。此词为词人去世前不久所作。
(1)结合词的上片,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人的“泪眼愁肠”。(3分)
(2)词的下片末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1)上片起首两句写暮春之景,词人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勾勒了一幅城头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莺语”、“烟波”、“绿杨”、“芳草”均是春天明丽的景色,在这里,作者用它来抒写自已青春不再、生命无多的感伤心情。上片即景生情,情景相生。(3分)
(2)年轻时,因身体有病,不敢举杯痛饮;而今到了垂暮之年,却顾不了那么多,有时惟恐酒杯斟不满。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对“芳樽” 的不同态度,表现他政治失意,黯然神伤的绝望心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小题1: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小题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
小题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小题3: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标题看,很容易判断这首小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进行预判以后,我们可以推测诗歌的一些常见、可能出现的内容:比如远离家乡啊,漂泊啊,家书不到啊,经年投荒啊,秋风起,归思荡,或者又是一年春来秋往等等。仔细阅读就看出,首联写引起归思的原因是登高,颔联写自己所处之地,鸿雁难到,家信不至;为什么鸿雁到不了呢?是因为身处南海,离家太远,大雁到衡阳就飞回了。
点评:对于诗歌中信息的筛选,一般的原则是绝句,每句都要分析;律诗,分析四联,古人作诗,每一联的内容不同的,且各有表述的方向。学生抓住这点就能养成逐次分析的习惯,不会漏点。
小题2:本联是从时间上来写自己眼前的景象,从早晨开始,一直写到夜晚,早晨,清冷的空气里传来飘渺的号角声,寒霜消尽;入夜,城外渐退的潮水荡着冷冷的月光。这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冷寂凄寒的氛围,折射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形象赏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描写的景象,并分析其作用,一般的,这类题目学生要抓牢每一个物象,并辅以合理的想象,还原画面,景色描写只有两种,一是具有象征含义的景物,一是富含感情的景物;富含感情的景色描写,我们不仅要分析其中的感情,还要分析由景物叠加构成的意境。
小题3:从尾联的上句很容易看出,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使用形象而又贴切的写出作者年年、月月、时时易被触动的思想之情。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学生能根据诗句很快判断出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比喻手法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
(2)??,?,卷起千堆雪。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遥岑远目,??,??。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6)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
(7)?,瑞脑销金兽。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参考答案:(1)竟无语凝噎?(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3)回首向来萧瑟处?(4)献愁供恨?玉簪螺髻?(5)赢得仓皇北顾?(6)玉枕纱厨 (7)薄雾浓云愁永昼?(8)凄凄惨惨戚戚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噎”“簪”“螺”“髻”“仓皇”“厨”“戚”。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