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23:14:47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 ___。(刘禹锡《陋室铭》)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 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至舍,_______? ___。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①惟吾德馨?②悄怆幽邃?③陟罚臧否
④落英缤纷?⑤在乎山水之间也?⑥四支僵劲不能动
本题解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馨”“幽邃 ”“陟”“臧”“僵劲”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把中外反动派的屠戮暴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事进行对比,对段政府的罪行加以揭露和讽刺。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句抒发了鲁迅深沉、激越的感情,其中有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的木材,却只是一小块,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说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需要付出血的代价,“三一八”惨案就是一个实例。
D.“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且偷生,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鲁迅对这些人持有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C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说明请愿不属于革命斗争的范畴,为此而牺牲没有意义,表明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D鲁迅对庸人持有批判的态度。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____;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其业有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1)腹犹果然 三月聚粮
(2)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4)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____;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青青子衿 沉吟至今
(2)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3)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4)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5)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6)而在己为有悔 其孰能讥之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通过对苍天的责问,来表现其内心的悲痛。由此令人想到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参考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