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21:07:5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柳永的词《八声甘州》,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小题1:词的上片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过秋天萧瑟的景物来表现作者的那种游子思乡的感情。
小题1:这两句基本内涵:一是以流水东逝比喻时光流逝,年华虚度;二是江水本是无声无情感之物,意谓江水亦因时光悠悠而感伤。两句表现了作者对长年漂泊,一事无成的感叹,对年华易逝、人生如寄的感伤。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词中暮雨、清秋、霜风等可知通过的是“秋天萧瑟的景物”,通过“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可知“表现作者的那种游子思乡的感情”。
小题2:长江水东流,“比喻时光流逝,年华虚度”;长江水无声意为“江水亦因时光悠悠而感伤”。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仙吕·后庭花
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
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
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
满头风雨,
戴荷叶归去休。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赵孟頫,以书法、绘画名满天下。他是宋室宗亲,后仕元朝。
1.后人评《仙吕·后庭花》:“此曲是以唐诗手法写得,通篇写景,不着情语,然而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此曲是如何以景写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此曲的思想感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曲的前四句,通过“清溪”“芙蓉”“采菱女”“歌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清新娴雅的秋景图,透露出自然闲适的情怀。而后三句则陡然一转,通过?“乱云”点出“愁”绪;“满头风雨”更使“愁”绪具体化了,“归去”则暗示了作者对现世的不满,流露归隐之意。
2.同:两者都描写了美丽的秋景和纯朴的民风,都表达了隐逸的情怀。
? 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篇意境清朗明快,归隐的志趣明白表露。而此曲的意境是先明快后抑郁,因为作者是宋室宗亲,后仕元朝,末尾含蓄地表明了归隐的愿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10—13题。(6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⒌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半阕着重于______,下半阕着重于______。(2分)
⒍”看”字领起的七句,所描绘的深秋图有什么特点?(2分)
⒎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参考答案:5、写景 ; 抒情? 6、色彩绚烂、蓬勃生机
7、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事)、蔑视权贵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题解析:5.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6.描写景物特点? 7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答。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小题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小题2:
“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小题2: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诗中的“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试着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白诗中的“柳”表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李诗中的“柳”则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感情。(意对即可)
2、都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用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