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21:07:5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梅花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首咏梅词,明代杨慎称其“兴比甚佳”。试将上片一、二两句改写成白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主题是“梅花”,上片三、四两句为什么写竹?(即对写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末两句说的“两地”是指哪两地?这两句表现了梅花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2)以疏竹为衬托,在绿竹掩映之中,一树寒梅,更显胜境超然;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关键词:衬托或陪衬、烘托)
(3)指“竹篱茅舍”和“玉堂琼榭”两地;这两句表现了梅花“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前一问不能回答成“冷落竹篱茅舍”和“富贵玉堂琼榭”;后一问也可答“纯洁而又傲岸”或“不嫌贫爱富”的品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小题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3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3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本句的妙处先要将两句诗正确翻译出来。其中“收去鸟”将主动的写成了被动,鸟是主动的飞,而诗歌写成了被“碧云”收去了。“出行人”是使动,“使行人出来”。赏析时要扣住这两点来写。
小题2:解答本诗可以结合郑珍的经历及其作品特色来理解。他家境贫寒,曾参加过砍柴、烧火、纺织、耕锄等劳作,对于民间疾苦、官吏贪酷,均有比较深切的体会。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封建官吏的腐败等的接露。另外要掌握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借乐景衬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参考答案:
(7)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8)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10)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1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 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
本题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诗中使用了六个叠音词,“青青”“郁郁”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盈盈”“皎皎”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娥娥”“纤纤”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这些叠音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楼上少妇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不能实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B.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少妇外表装束的艳丽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
D.景物色彩的自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题为《闺怨》的绝句。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两个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植物生机茂盛/丰姿/美貌/增强音调的和谐,使被修饰对象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2.A
3.构思不同:《青青河畔草》先写景,后让人物出场,再写人物的身世和心中愁绪;《闺怨》让人物先出场,后写景,再写人物因观景而产生后悔之情。
人物心情不同:《青青河畔草》中女主人公的心情始终没有变化,“悲”贯穿始终;《闺怨》中女主人公的心情由无忧无虑,到见到“杨柳色”而产生怨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