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3年高考文综真题及答案详解(完整word版)(三)

时间:2013-06-15 15:46: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    《权利请愿书》

1689    《权利法案》

1701    《王位继承法》

1721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5.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1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I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B

D

A

C

C

A

C

B

D

D

 

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

1)(12分)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2)(12分)

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

3)(4分)

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4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4分)

14.(24分)

1)(6分)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2)(6分)

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12分)

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2013年高考四川卷(文综)试题

地理部分

                  Ⅰ卷(选择题共48分)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1回答1~2题。

               

1.图中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读图2,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4.R河段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春汛明显  

C.河流堆积作用强   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

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4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7~8题。

  7.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

8.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的高差可能是

A.256  B.178           C.220  D.255

 

 

 

 

 

 

 

 

 

 

 

   5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胚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9~10

9.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10.6月8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平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回答11~12题。

                           1

时期(年)

1985190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12.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