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真题含答案—文科综合历史(天津卷)Word版(三)

时间:2015-06-10 22:21: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公元前201---公元192年)

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参考答案〗历史特征:公元前5世纪----4世纪时期,两国都出现了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公元前3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达到了强盛时期。公元3世纪两国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内乱、统治危机以及出现了结束危机的短暂统一安定的局面。公元4世纪,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分裂。

 

 

(2)比较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什么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参考答案〗现象:两国在几乎同一时期都处于相似的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的现象。

            发现:历史轨迹看,两国都出现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轨迹。

                  变化节奏上看,长期统一与暂时分裂。

            认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第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不同:中国在6世纪实现了再次统一,而欧洲维持了分裂局面。

            制度原因:古代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古代后世王朝延续,突出具有的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两大制度特点有利于统一。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参考答案〗争执内容: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应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

              态:  天朝上国。

            国内背景: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与军事上的坚船炮利,对外殖民扩张。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外交地位:被动、屈辱、不平等。

            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加进了对中国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依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理应按照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顺序排列。

 4)综上,你认为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因素:国家实力、外交政策等

 

14.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参考答案〗品德: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政治抱负: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参考答案〗目的:经世致用。

            意义: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强调了为学为人应有家国情怀,以天下苍生百姓为重。

             认识:我们当今正处于实现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当抛弃利己为己主义,要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和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精神。

 

 

 

 

版权所有^91考试网高考频道(www.^91exam.


首页 上页 2 3 下页 尾页 3/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