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福建卷)word版(一)

时间:2010-07-21 12:36: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5)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诗经》《离骚》《劝学》《师说》《赤壁赋》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误区警示】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载笑载言(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前圣之所厚(4)孰能无惑(5)抱明月而长终(6)如今有谁堪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及属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答案】B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
【答案】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4分) 
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误区警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的辞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
【答案】(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 两项是(5分)
A、 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