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高考:贫困生“认定”不再“人定”

时间:2015-11-11 06:49: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扬州大学文学院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指标体系”——

数字说话,贫困生“认定”不再“人定”

前不久,来自苏北农村的扬州大学文学院新生田春华(化名)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告诉他在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中,他被确定为“特别贫困等级”,他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意味着,未来4年里,他将有资格申请最高等级的助学金项目。

2015年,继江苏、贵州、天津三省市上调普通高校学费标准后,全国又有11个省份再度上涨大学学费。与此同时,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一边是日益上涨的学费压力,一边是不断完善的资助政策。如何真正用好政策使其有效执行?如何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体现更多的公平与透明?从2013年开始,扬州大学文学院就组织调研团队,深入近50个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和5个省市的教育及民政主管部门,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探究资助者、受助者和管理者三方的真实诉求。

部分非贫困生通过认定——“主动贫困”导致公平缺失

总体说来,高校资助政策为“寒门学子”解了燃眉之急,认定工作也大体是公平公正的。调查显示,有88.9%的受助者对高校资助政策满意或比较满意。

然而,由于大多数资助属无偿性质,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主动要求通过认定,以及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有所改善的学生,主观意愿上不愿退出资助政策系统,这些“主动贫困”现象的出现,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助资源,且造成了公平缺失的资助环境。调查显示,认定政策执行过程中,21.4%的政策执行者认为加盖公章的过程普遍存在人情关系。

与此相反的是,因“寒门学子”对影响人际关系的担忧、对暴露家庭情况的抵触,家庭经济困难却不申请认定或资助的现象依然存在。87.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以上情况的同学,62.0%的受助者与65.3%的政策执行者认为“对暴露个人或家庭隐私心存顾虑”。

“高校资助政策追求的效率目标与价值目标经常处于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给政策正义的实现带来两难困境。”扬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佳认为。

指标繁杂、难辨真伪、不能量化——多重原因致“认定”变“人定”

调研团团长杜冰越在调查中发现,资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很多指标存在过于繁杂、难辨真伪、不能量化等问题,在文本指标的模糊理解和自身主观动机的影响下导致数据失真,众多“主动贫困”者乘虚而入,和真正的“寒门学子”争夺政策福利。

翻开《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记者发现数十项内容需要申请者填写,涵盖了“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口数”“孤残”“单亲”等详细信息。“表面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指标繁杂得让申请者无从下笔,更让认定者无法公正比较和判断。”杜冰越说。

杜冰越告诉记者,调研团的同学曾经拿着一份虚构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来到地方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居委会请求盖章证明,竟然一路绿灯。“信息核实太难,难道要我们去他家里到处看看,再采访采访邻居?再说,盖章就是做好事,何乐而不为?”一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如此表示。数据显示,只有56.8%的受助者认为工作人员是经过“详细了解、仔细核查”的。

而一旦地方主管部门“放行”之后,审核认定的责任就转移到高校。调研和访谈表明,“定期进行资格复查”的方式以“学生座谈会”为主,“家庭所在地实地走访”的只有17.9%,“与地方民政部门核实”的占25.8%,还有7.3%的执行者“从不核查”。“特别是大一新生刚进校,短期内对其信息进行核实认定非常困难。”刘佳表示。

除此之外,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非常复杂,无法用一把尺子来准确衡量,“客观标准模糊而不具操作性,有时只能用自身的经验对信息进行甄别分类。”刘佳说。

制定贫困学生评估指标体系——用量化数据实现科学“认定”

“今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轻松多了,新制定的量化评估体系清晰明了,操作方便,用数据说话,公平公正。”连续3年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文学院中文(1202)班团支书王蓓告诉记者。

王蓓所说的就是该院去年开始试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指标体系”。据了解,该体系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占测评比重的70%,分设家庭成员状况和学生生源地两个“一级指标”以及父母劳动力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子女上学状况等7个“二级指标”,并设定不同的参考权重;第二部分为“民主评议”部分,由班级组织开展,占测评比重的30%。参与认定工作的师生根据其学习态度、个人品质、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进行“民主评议”,评定标准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赋予合理分值。

“测评结果由两项分数相加所得,原则上分数高的同学优先考虑受到资助。”刘佳指导设计了这一评估体系,但她一直强调,“这个评估体系只是一个重要标准,不是唯一标准。”

同时,扬州大学文学院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尝试从“扶贫”向“扶志”转变。伯藜学社、牛津团、向阳学社等主要由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定期组织户外生存体验、支教、助学等活动,加强贫困生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资助者、受助者和管理者三方都要正确看待资助政策,科学配置资助资源,并辅之以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学春表示。(通讯员 郭兆云 陈森青 本报记者 缪志聪)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