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八叶中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八叶莲台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八叶莲台条。
	
	
	        2、名词解释  一真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3、名词解释  发菩提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4、名词解释  二百五十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5、名词解释  七宝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懈慢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6、单项选择题  持戒的根本精神是基于()
                    
	A、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
	B、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C、希望三业清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问答题  如何理解“法尚应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教言和佛典佛书,语言、文字形式的,这类佛法只是一种理解真佛法的辅助手段。真正的佛法是指人的智慧觉悟和思想行为。当佛的教导变成了你的智慧、你的精神,变成你的思想行为时,佛法才对你起了作用,否则始终是两张皮。
因此这类权宜之法、文字般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后,就可以拋弃,就像过江到彼岸后抛弃船筏一样。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不应取法”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语,以为佛法无用,轻视经教,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想拋弃船筏,岂不可笑。破除对佛法的执著,并不否定佛法。理法和事法应分清,事法讲的是善恶、报应、品德修养应一一按佛法来执行。从理谛上来讲是放弃对以上的执著。从事谛来讲要立,从理谛来讲要破,这也是佛法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常发生歧义的问题。
	
	
	        8、名词解释  二无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9、问答题  念诵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穆则玛》有什么功德利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念诵宗大师祈祷文的功德利益很大!可以得到世间的诸如息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念诵宗大师祈祷文的功德利益很大!可以得到世间的诸如息增坏伏、治病、祈雨等等成就,以及出世间的超世成就。
之所以如此功效卓著,是由于此祈祷文是集观音、文殊、金刚手于一体的修持方法,所以力量特别大,在格鲁派寺院,是所有僧人必修的功课。只要信心具足,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成就。
	
	
	        10、名词解释  十无尽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11、问答题  什么叫作“分别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
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
	
	
	        12、问答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且有密法的根据”,是这样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纯属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
藏传佛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纯属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
藏传佛教各派都有僧俗两种弟子,僧人受沙弥和比丘戒,不允许结婚;在家弟子中有结婚和不结婚两种。宁玛派也不例外,僧人必须守僧戒。藏传佛教的僧人中有家室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还俗的僧人成家,他们虽然不是僧人,但仍然可以修行、传法;
另一种是不合律制的僧人制度,如蒙古地区一些寺庙,允许僧人成家。
但这种情况和学密法毫无关系,至于那些借密法骗钱淫乱,胡作非为之徒,不是密法教义之过,而是那些社会渣滓的犯罪行为,这就像社会上的各种腐败和犯罪行为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存在而消亡一样。
	
	
	        13、名词解释  七佛八菩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後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14、名词解释  一大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15、名词解释  一实圆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16、单项选择题  佛陀在()为五比丘说法。
                    
	A、七叶窟
	B、王舍城
	C、鹿野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问答题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就算皈依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18、问答题  为什么密法修持会有五肉、五甘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五肉、五甘露通过加持、净化、增长,具有延年益寿、驱病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五肉、五甘露通过加持、净化、增长,具有延年益寿、驱病消灾,加持精、气、脉、明点的功效,是可以生出各种修法成就的饮食,而且像大海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此供养无量诸佛。
“五钩”、“五明灯”这是内供里面的成分,五肉的性能是五钩,五甘露的性能是五盏明灯。为什么叫“钩”?“钩”就是“钩摄”,殊胜成就的意思。“灯”,就像光一样,显现殊胜功德。饮了五甘露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成就和功德。
五肉是:(黄)牛肉、象肉、狗肉、马肉和人肉。五甘露是人身上的五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以说是人身上的五种精质:精、血、脑(髓)加上大、小便。
有人会说,大小便怎么能成为供品?这需要说明一下。饮食被吃下去消化以后,在体内化成了人体需要吸收的五种精质,对人体就是五甘露的意义。“大香”、“香水”是人体内需要的液体,是人体不能缺乏的精质,所以称作甘露,它们排出体外,称作大小便。有些人认为它们脏,这只是一种观念。报章中登载,很多人经常饮用小便来疗疾,治疗昏厥、妇科病、鼻血过多等病都要喝童子尿,有的长寿老人一辈子都喝自己的小便。中医中的“人中”这味药就是指大便,专解大毒,人中毒后,别的都不能解,只有“人中”可解。
所以,脏和干净只是人的观念问题,观念改变了以后,脏的会变成干净的,干净的东西也会变成最脏的东西。
	
	
	        19、问答题  密宗的佛相千奇百怪,而不同于显宗,显密佛相有什么差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的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的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佛法认为诸佛之间有三点完全相同,称“三平等”:
(1)诸佛成佛的条件完全相同,即福慧资粮平等;
(2)诸佛断悟境界完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
(3)诸佛事业相同,即救度众生的态度和作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别。
以上三点说明诸佛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是,诸佛也有不同个性,如形象、肤色、种姓、性别、名称、专长和成佛的具体道路等等。
显教是密教的基础,密教是显教的高级阶段,显教和密教在总的教义原则上是一致的。显密割裂、重显轻密、重密轻显都是错误的做法,乃智者所不为。
宗喀巴大师说:“显密的差别不在智见,而在方便法门。密法的‘捷径’就捷在修定的许多方便法门上。”
显法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劫才能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数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凭修积资粮和破执断惑的特殊方便法门。因此,宗喀巴大师称密法为“比佛还难得的宝中之宝”,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现。
无论显密,归根结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内核的见性真智。至于佛的形象形态,那完全是一种适应众生心理形态的方便化形,没有一定的模式。
	
	
	        20、名词解释  八识体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识体一: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识体一: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21、问答题  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俗话说:“纵有金山银山,临终也带不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俗话说:“纵有金山银山,临终也带不走一文。”想到人终究要死,死后身外之物一切皆失,可以淡化对今世眼前利益的贪心。
(2)过去有老修行说:“今晚临睡脱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说“这口气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气吐出”,生命就是如此危脆,死亡会随时来临,种种天灾人祸,水火盗贼、王难战乱、车祸病魔等等,一口气不来就完了。意识到死无常,就不会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后天,或指望退休后再修。有没有明天、有没有退休还很难说呢。怎么面对死亡?身后又怎么办?这就要赶紧计划,做好安排。
(3)觉悟到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每过一日寿命就减少一日、死亡就向自己逼近一日,就会提醒自己放弃对虚幻事物的迷恋,将宝贵光阴用来求取人生真价值。
	
	
	        22、单项选择题  六度中不受外境所惑,保持清明的心境,来判断非、邪恶的是指()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智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名词解释  一真无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24、问答题  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东西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全都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错误的。如经典物理中的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20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在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遭到了怀疑(详见[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的存在。
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托马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我觉得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极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一定原因,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25、单项选择题  四圣谛包括()
                    
	A、苦谛、集谛
	B、灭谛、道谛
	C、以上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名词解释  八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  
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27、问答题  断器三过是指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覆器、洉器、漏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覆器、洉器、漏器。
	
	
	        28、问答题  金刚持是什么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刚持”是释迦牟尼佛传密法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刚持”是释迦牟尼佛传密法时的名称,释迦牟尼和金刚持并非两个人,只是说显法时现比丘相的称“释迦牟尼佛”,说密法现轮王庄严相的称“金刚持佛”。
释迦牟尼佛和金刚持是同一佛,三乘显教经和密续经都是佛陀在世时亲口所说,而且有信仰的佛教学者对可信的文字资料和圣教量坚信不疑。
因为在藏传佛教中,从来没有把传显法的释迦牟尼和传密的金刚持看做两个人。
在密续经典中写得非常清楚:佛陀去乌杖焉,应国王恩扎菩提的请求说不离五欲而能成佛之法,佛陀用神通化现为金刚持佛密集金刚相演说《密集金刚本续》。
佛陀在36岁时,应香巴拉国王月贤的请求去南印度海岸吉祥米堆塔,化现金刚持时轮金刚相,说《时轮本续》等多种密法;又在须弥山顶峰,佛陀化现胜乐金刚相,说《胜乐本续》等等。
其次,大乘佛教从大乘经典的内容和说法对象等确定大小乘佛法是同期所说,对此,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进行了论证。同样,佛陀36岁说《时轮本续》,其余密部续经也都是佛陀所传,故称佛法。
	
	
	        29、名词解释  十种行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30、名词解释  八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惑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