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明清文学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多项选择题 清代受《西游补》影响的讽刺小说是()。
A、《斩鬼传》
B、《儒林外史》
C、《镜花缘》
D、《何典》
E、《义妖传》
F、《谐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诸圣邻的(),直接采用“鼓词”为书名的是清初贾凫西的《木皮散人鼓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唐秦王词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唐秦王词话
3、问答题 简述姚鼐的散文理论以及创作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他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精心了融化和总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他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精心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2)首先,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据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3)其次,他提出“八要”将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只有彻底领会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4)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5)姚鼐的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著名的《登泰山记》融入作者的独特感受(义理所在),显示出渊博的考据功夫,透露出作者的古朴清雅情趣(考证所在)。文章语言简净、明洁,而又描摹生动,色彩鲜明。(辞章所在)。三者相得益彰。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
4、问答题 简述革命诗潮诗歌创作的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革命诗潮主要还是继续诗界革命的兼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革命诗潮主要还是继续诗界革命的兼具“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的纲领,意境更加开拓,更具近代性质,新语句运用更多,更显自然妥帖。
(2)在诗体、格律上并未突破传统规范,仍然是地道的旧体诗。
(3)在美学风格上,多大声疾呼,直抒胸臆,歌哭狂肆,昂奋激烈,“叫嚣亢厉”,与传统诗歌美学所提倡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大相径庭。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审美时尚,虽不免粗糙,却在突破古典审美规范的意义上显现出现代性。
5、填空题 清代代表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文言短篇小说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聊斋志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聊斋志异》
6、填空题 清代戏剧的声腔发展是雅部声腔的()和()的盛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衰落;花部声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衰落;花部声腔
7、问答题 试述《桃花扇》的结构特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结构上,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结构上,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及社会中各色人物,复杂而有条理,起伏而又不蔓不枝。这正如作者所说的:“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馀孽也;馀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桃花扇小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以物传情是中国古代戏曲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是,通过一把桃花扇来写兴亡之感,使桃花扇具有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作者的创造。
8、问答题 简述《桃花扇》曲词宾白的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桃花扇》的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其中两点比较突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桃花扇》的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其中两点比较突出。
(1)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任务的区别认识得十分清楚,因而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
(2)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如写儿女风情的,许多曲词就呈现温柔秀艳的情调,写政治大事的,许多曲调则具有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特色。
9、填空题 ()在编撰的《海国图志叙》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魏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魏源
10、填空题 《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11、问答题 简述宋濂的散文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是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是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如《秦士录》。二是写景文笔力求简洁清秀。如《环翠亭记》三议论性散文,行文从容,于章法变化中透出一股雍容典雅的气度。如《送东阳马生序》。
12、问答题 结合作品,分析《桃花扇》高超的结构艺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桃花扇》体现了高超的结构艺术。在艺术辨证法思想的原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桃花扇》体现了高超的结构艺术。在艺术辨证法思想的原则指导下,《桃花扇》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性的戏剧结构。它把剧中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分成左、右、奇、偶、总五种,紧紧围绕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以侯李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让剧中人物的位置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做到了“明如鉴、平如衡”(《桃花扇考据》)。离合之情由兴亡所致,兴亡之感由离合所生,环扣得十分巧妙。
特别是侯李二人的定情信物——一柄宫扇,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宫扇的出现,表明侯、李爱情的产生;美人鲜血染成的桃花,象征他们爱情的忠贞和曲折;最后桃花扇揉碎于斋坛之下,说明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而这一系列过程又与那个特定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这种艺术结构正如作者所说:“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桃花扇》凡例)。
13、问答题 简述吴汝纶对桐城派的复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针对湘乡文议论说理之长,提出“道说经不易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针对湘乡文议论说理之长,提出“道说经不易成佳文”,“皆于文体有妨”。针对湘乡文文体杂厕,重提雅洁的为文标准。针对湘乡文无笃雅可诵之作,提出“文章之道,绚烂之后,归于老确”方有可传诵之文。这些主张,反映了吴氏不肯自外于时代发展,又要标榜自家为本派嫡系,不肯丢弃桐城家法的矛盾心理。
14、填空题 “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袁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袁枚
15、填空题 ()除《西游记》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吴承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吴承恩
16、单项选择题 属于家庭生活小说的是()。
A、《歧路灯》
B、《何典》
C、《好逑传》
D、《十二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问答题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18、名词解释 南杂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用南曲或同时用南北曲演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用南曲或同时用南北曲演唱,有轮唱或合唱,形式活泼。篇幅短小者,只有一折,也有长达十余折者,则类似短的传奇。称其为南杂剧,是为区别于戏曲史上元代出现的北曲杂剧。南杂剧的数量、影响不如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19、名词解释 南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建立于清末的文学社团,以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和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建立于清末的文学社团,以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它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其文学思想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主要宗旨。
20、单项选择题 《长生殿》初名()。
A、《舞霓裳》
B、《惊鸿记》
C、《长恨传》
D、《沉香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1、问答题 论述《水浒传》的思想内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
(1)、主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
(1)、主旨:一曲忠义的悲歌。《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2)、深刻地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
(3)、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
(4)、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和江湖豪侠的气息;
(5)、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
22、问答题 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如《崂山道士》、《黄英》等。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23、问答题 明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与明代诗歌相同,它始终是在“文”与“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与明代诗歌相同,它始终是在“文”与“道”、“情”与“理”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中向前推进发展。与诗歌稍有不同的是,明代散文在前期,道统势力的影响要大于文辞的追求。然而随着人们社会思想的进步,反理学思想的王学左派在社会上影响的普及和壮大,明代散文最终以“文”对“道”、“情”对“理”的胜利而告终。
②明代初年,由于政治环境的骤然变化,元代末年文人那种洒脱的情怀和隐逸的心理受到了重创;文人们不得不依附于政权,以求得安生。受此背景影响,代表官方意志强调“道统”的文学观念成为明初文学思潮的主流。
③明代中期,“道统”和“文采”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人们在台阁体的自我消亡中看到“道统”对于文学自身的桎梏作用,于是前后七子便起而匡之。然而由于他们攻击“道统”的武器不是人的心胸情感,而是古人的牙慧,因而不能承担起振兴文学自身传统的重任,反而受到“道统”文学观念的强烈反驳。
④在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性和情感的社会思潮逐渐上扬的趋势下,文学领域的主情、主文一派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口号在晚明小品散文中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晚明小品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24、名词解释 才学小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代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的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代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的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有的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野叟曝言》。
25、问答题 简述赵翼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他的诗题材与风格比较多样,并注意在诗中突出个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他的诗题材与风格比较多样,并注意在诗中突出个性,抒发才情。也有许多诗好发议论,有不少富有见地的见解。
(2)他的诗歌不讲格调和宗法,不雕饰字句,明白晓畅,随意书写,给人以清新明畅的感觉。
26、填空题 ()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记》,并提出“结构第一”的重要主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李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李渔
27、填空题 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情歌为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情歌为主
28、填空题 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散曲;民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散曲;民歌
29、填空题 《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以全知全能为主。结构为独特的()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扇形网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扇形网状
30、问答题 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及其产生的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闲情偶寄》里,关于戏剧创作,他分为“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闲情偶寄》里,关于戏剧创作,他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浑”、“格局”六章,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正是在抓住戏曲是代言的舞台艺术这一特性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作原则。首先,在戏剧整体构思上要“立主脑”。通过剧中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
其次,在选材和描写上,要“脱窠臼”。摆脱陈规俗套,追求新奇,体现自己的创造力;第三,在故事情节上,要“密针线”。前伏后应,不露破绽,使全剧成为艺术整体;第四,“剪头绪”。为突出全剧主线,将旁见侧出的枝蔓删削掉,毫不吝惜。第五,在语言上,要求“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让观众能听懂,能领会。
此外,他还着重提出宾白“当与曲文等视”,使之相互映发。这些从演出效果出发的创作经验之谈,既有对前人戏曲创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又对后人戏曲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明清文学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