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一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次结夏安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次结夏安居。
	
	
	        2、名词解释  一微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极微分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极微分子。
	
	
	        3、名词解释  七种无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於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4、填空题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忏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忏悔
	
	
	        5、名词解释  发菩提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6、问答题  依止了多个不同教派的上师后,修法和闻思时,应怎样安排为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个很简单,修哪个法,就依止那个法的上师。这个并不矛盾的,各教派都是佛法。修哪个法,这个法是哪个上师传的,就按那个上师传的来修。修另外一个法的时候,就按传那个法的上师传的来修。自己修的那个法是主要的,上师也是主要的。但互不矛盾。
宗喀巴大师有各教派的老师,有三十多个老师,这就是榜样。大家在社会上看到,修这个教派、修那个教派,好像有矛盾,其实没有什么矛盾的,应该正确对待,主要看上师传的法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修的当中,不可能同时修那么多的法,只能修一种或两种法,多了就修不好。过去我们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印度人修一佛,成就的多;西藏人修多佛,成就的少。”什么也修,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成就,这就是三心二意嘛!修法,就是要专心致志,无论哪一派的法,如果皈依了,修行就抓住那个来修就对了。不要像吃菜一样,各种菜点了一堆,什么都想吃,这对修法没有什么好处。
	
	
	        7、名词解释  二种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8、名词解释  十念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9、单项选择题  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
                    
	A.法显
	B.支道林
	C.朱士行
	D.释慧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问答题  有人说密法是外道演变而来,是这样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外行的乱说。密法是纯正的佛法,有下面三个理由证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外行的乱说。密法是纯正的佛法,有下面三个理由证明:
一是佛经。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给香巴拉国王月贤等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
这类密典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398种,占佛经总数的51%;另有印度佛教学者研究佛经的著述,藏译集子称《丹珠尔》,其中收译的密部论著共有1747种,占总数的74.8%。这类论著中有佛亲传弟子恩扎菩提著的《密集主续疏》,有公元前2世纪白莲种王著的《时轮续略疏无垢光》,还有公元前1世纪大佛学家龙树著的《五次第》、《菩提心疏》等7部密法论和其弟子提婆著的《密行明灯》、《空行母仪规》等7种密法论,及月称的《密集大疏明灯》等。
这么多的经典资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密法的来源吗?特别是龙树、提婆、月称是大乘显教中观论的奠基人,如果说密法来自印度教的话,他们这些虔诚的佛教信徒怎么会把旁门外道的“邪术”当作佛门正法来进行研究和推广呢?如果说“密法是公元7世纪应运而生”的东西的话,那么,对佛经中的密法典藉和公元前的佛教学者的密法论著该作如何解释呢?如果都是后人的“伪作”,那么,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能证明是“伪作”呢?
二是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和“无常、苦、无我、性空”等“四法印”,“业果报应”、“十二因缘”、“佛心论”、“涅槃”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佛教思想的对立面是什么?凡系统研究佛法的人,无人不知。而在密法中反映的“性空观”、“佛心论”、“解脱道”、“无常观”、“六道轮回”、“业缘生成说”、“超世法”等等基本教理观点和大乘显教的观点完全一致,而与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完全对立。在《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神)邪魔,化为胜乐62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如果说“密法发源于印度教”,那么,对此类问题又该作何解释?如果说印度教的思想“渗透”在佛教密法中的话,“渗透”的思想有哪些,为什么不指出来呢?
三是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大威德和胜乐金刚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湿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主神。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习俗,而在时轮脚下踩着爱欲魔。大多数金刚像手持弯刀,在密藉中注明,手持弯刀象征夺取爱欲魔之命。此类文化特征,不止一例。如果说佛密是从印度教中产生的,那么对这类现象又该怎么解释?
	
	
	        11、问答题  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伽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
神通佛教有,而且瑜伽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也有。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神通。
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
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恶运。”
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长傲慢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报应。
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分神通,就多造一分恶业,有神通又有什么好处呢?
	
	
	        12、名词解释  二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恚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於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13、名词解释  二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14、单项选择题  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是用来对治()
                    
	A、散乱
	B、愚痴
	C、瞋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问答题  七觉支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6、问答题  是否可以安排一份功课日程表让大家修习佛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教导人们一要戒恶行善,做有贤德的人,二要开发自心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教导人们一要戒恶行善,做有贤德的人,二要开发自心本有的智慧,做彻悟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修行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标。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看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如职业、生活环境、年龄、健康状况、可用时间多少、悟性层次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固定的方式去修,而要采取适合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去修行才合乎佛教的大方便原则。因此,如果制定一份“功课日程表”,就会失去佛说八万四千法的本意。
	
	
	        17、问答题  四正勤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18、问答题  有人认为:“因明等形式逻辑其作用只能判别世俗谛范围的事物,不能论证中观深义,如《楞伽》等经对五支论法有所批评,唯识家也有‘真如无同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若不能依于即空缘起论理法,就不能算作是论究竟真理,也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1)世俗谛和胜义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1)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对的存在,一方若不存在,另一方也将不存在,如瓶与瓶的法性,若无瓶,瓶的法性何在?“中观深义”、“真如”指的就是这种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
这种胜义谛法性虽非世俗谛,但对法性的认识必须依靠世俗谛范围的真知,如要知道什么是色的法性空性,首先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色。色也有真假之分,色的真假的分辨离不开世俗智,这种世俗智反映的是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存在,这就需要用因明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判断。
所以龙树说:
不靠世俗谛,
胜义不可知。
若不知胜义,
涅槃不可得。
(2)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凡人和开悟了的圣人的两种智慧境界,凡人只有世俗智。如果世俗智无法认识真如法性,那就等于说凡人永远开悟不了,成不了佛;既然凡人开悟不了成不了佛,那么,那些开悟的圣菩萨、佛陀从何而来?
(3)真如法性虽然是一种直觉体验境,非思维语言表达的境界,但如果没有语言和思维,怎会有佛法?难道八万四千法不是语言文字吗?难道没有思想和语言的动物也能学到佛法吗?既然一切事物的名相,包括佛法的存在都是思想和语言形式的存在,就离不开思维逻辑和语言规律。就连“真如”、“法性”也是语词所表达的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一不异”这个中道八不推理法,也是根据因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难道这八不法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吗?
(4)既然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通过思维形式改变和提高人们思想的一种教化方式,那么它的存在就离不开因明等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它的真假对错的分辨,也离不开因明逻辑。那些否定因明逻辑的作用和世俗谛的人的最大错误之处,就是他们犯了一个彻底否定佛法的愚蠢的错误。
	
	
	        19、名词解释  了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20、问答题  “闭关”是什么意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  
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  
从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天葬场、泉边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21、问答题  信仰佛教是迷信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原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以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
	
	
	        22、填空题  现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大佛:东方的大佛是()南方的大佛是()西方的大佛()北方的大佛是()中原的大佛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灵山大佛;天坛大佛;乐山大佛;云岗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灵山大佛;天坛大佛;乐山大佛;云岗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
	
	
	        23、名词解释  一真一切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24、名词解释  二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
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
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
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25、名词解释  二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於寂灭的因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於寂灭的因果。
	
	
	        26、问答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27、单项选择题  正见就是()
                    
	A、正确的见解
	B、正当的职业
	C、正确的视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名词解释  一切种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29、问答题  参加过无上部灌顶就等于受了三昧耶戒了吗?如果没有听懂内容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三昧耶戒”,一种是显教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三昧耶戒”,一种是显教经典中所说的三昧耶戒,是修禅定达到一禅天以上自然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功能;另一种是密教中的誓受戒,是灌顶中宣誓守持的各类密戒。
无论灌顶还是受戒都要听懂内容,听不懂不能算数。
	
	
	        30、名词解释  一佛净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