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单项选择题  第一位到中国的有名译经家是()
                    
	A、安世高
	B、鸠摩罗什
	C、圆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禅门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立文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立文字
	
	
	        3、名词解释  一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4、问答题  什么是菩提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个目标,是为了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是为了众生解脱。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该走哪条道,是乘车走还是坐飞机去。
“道”有三种,也叫“三乘”。“乘”就是运载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若用坐小汽车来喻“小乘”;那“大乘”就等于是坐火车,可以同时乘坐几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显乘和密乘(金刚乘)之分。显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车,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比较慢,成佛须经三个无量劫才能达成。而金刚乘就像飞机,火车要走几天的路程,它只用几小时就可到达。
“三乘”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小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又分显乘和密乘(金刚乘)。另外一种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楼梯的台阶一样,得一步一步上去,有个先后的次序、深浅的顺序。修行必须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有的人好高骛远,不按程序来修,连到飞机场的汽车都没有找到,就想要乘飞机。比如学生上学,是先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进大学读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才读博士。这就是次第,要达到后面的高度必须打好前面的基础,小学数学都不会的人能听得懂高等数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后次序,时针是从早上的零点到晚上的12点,一点点按照顺序来走的,不可能从1点钟直接跳到8点钟。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领,根本错误就在于不明次第,非常糊涂。
	
	
	        5、名词解释  九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6、问答题  为何说修胜乐系在末法时期容易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故称外三部密法,无上瑜伽部是密法的核心,故称内密。内密即无上密,又分父续部,母续部,无二续部。以修幻身成就为主者为父续,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者为母续,大乐与智慧相合不离者为无二续。续经《总源》中说:瑜伽续总数,共六千万颂,瑜伽母续数,一亿六千万。在这一亿六千万颂中被誉为母续之王者为胜乐续。故宗喀巴大师赞颂说:瑜伽母续共一亿六千万颂总数中,犹如幢顶之宝珠,是那胜乐轮之续。
佛陀在何时、何地说胜乐续,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宗大师严格考证经续的出处,以《空行海续》为依据,说末法时由金刚亥母与金刚手菩萨请佛说此续。说此续的因缘云:湿婆夫妇居于须弥山顶,其部下天神,食香、药叉、罗刹、龙神,阿修罗等占据南瞻部洲二十四个胜地,危害众生,无恶不作,故请佛开示震慑降服湿婆及其部众。当时佛陀接受请求,在须弥山顶化现为胜乐嘿鲁嘎威猛相,把湿婆夫妇踩在脚下,并夺取其新月标志做头饰,五方佛所献二十四位菩萨化现为二十四地天神等形象,降服了湿婆部众,消除了湿婆神对世间众生造成的灾害。为了救护众生,接受诸佛之请求,胜乐永住须弥山顶,用四面观照四大部洲,菩萨众永住二十四胜地,度化众生。
由于胜乐部特有即生成就的不共密法和原身常住人间的特殊因缘,即使在末法时代修此法仍具有成就快、加持力强大的特点,故有“具加持力胜乐佛”之称。在印度和藏区历史上修此法得到成就的很多,如号称“印度八十四成就士”的著名成就者大多数是修胜乐的成就士。
	
	
	        7、单项选择题  以下何者不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
                    
	A、持戒
	B、贪污
	C、布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问答题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属性,而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是物质。
(2)自然科学所关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质,采取的是实验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对象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构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无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学等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内,佛教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质,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中观哲学是一种客观的哲学,它把物质和精神看做是对立的统一体,小至人体,大至宇宙都是互为前提、互相关联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是众缘和合之存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离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的观点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9、名词解释  一乘之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10、名词解释  二种般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11、问答题  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
俗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
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目的虽然是来世的幸福,但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备受人们的尊敬爱戴。
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
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价值观的体现。
	
	
	        12、名词解释  一代五时佛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13、单项选择题  六度中不受外境所惑,保持清明的心境,来判断非、邪恶的是指()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智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填空题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发()愿度众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阿弥陀佛;四十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阿弥陀佛;四十八
	
	
	        15、问答题  什么是四念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6、名词解释  七等觉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七觉分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七觉分条。
	
	
	        17、问答题  佛教的“缘起”有几层含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缘起共有三种:
(1)有为法的因缘。比如说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缘起共有三种:
(1)有为法的因缘。比如说种庄稼,种子是因,土地、水、肥料、温度是缘,因缘相合才能发芽生长。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它的因、缘,因是种子、主要条件、内因;缘是外在条件、外因。
(2)名实因缘。比如把一个木头做的东西叫桌子的时候,这个桌子就存在了;如果没有名称的时候,桌子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小孩子起初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是看不到桌子的形象——“实”,而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名”;大人教他说“这叫桌子”,从此,他的思想上就有了“桌子”的概念、观念,建立起了桌子的名、实因缘。
(3)相对缘起。应承派的缘起观最主要的是指相对缘起。有英译汉的资料将藏传佛教《中观论》叫作“相对论”,这个名称非常恰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好坏、有无、大小、是非、长短、东西等,都离不开相对的一面,都是相对缘起。
五世达赖喇嘛时,宗喀巴学派里有个很著名的西藏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存在就是缘起。”马上有人辩驳:“虚空也是一种存在,虚空怎么是缘起呢?”对辩答:“虚空与有是相对的存在。”现在研究虚空也不是绝对的虚空,虚空里还有许多存在,都是相对的存在,存在就是缘起。
	
	
	        18、填空题  中国四大佛教的名山圣地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
	
	
	        19、名词解释  十八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20、名词解释  九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九有情居的简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九有情居的简称。
	
	
	        21、名词解释  九品净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22、名词解释  一佛净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23、名词解释  十二有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24、名词解释  六波罗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六度的异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六度的异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5、问答题  佛陀的应化身有几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应化是化现或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的种种身相,有三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应化是化现或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的种种身相,有三类或四类两种分法。现按四类分法来做介绍:
一是净土胜应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之类。属相续不断常住身,永远在佛国净土。
二是尘世应身:示现出世、说法、生死涅槃等相。如释迦牟尼示现成佛,从生到涅槃,汉地说是“八相成佛”,藏传佛教说是“十二相成佛”。这是所依据的经典不同,藏传佛教是依据《大乘庄严经论》的观点。
三是技艺化身:化现琴师、画师以及各种能工巧匠,以技艺度化众生。众生的需要就是佛的需要,为众生衣食住行提供方便,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各类工匠等,很多都是佛的化身。
大家可能看过释迦牟尼度化琴师的故事:有一个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的人,他有许多追随者,因而非常骄傲,根本不信佛。佛就化现成琴师去和他比赛,弹琴的技艺两人不相上下,不分胜负。佛问:“你会弹无弦琴吗?”然后就把琴弦完全去掉,空弹出各种各样的美妙琴声。琴师看着都惊呆了,他马上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带着他的弟子们诚心皈依了佛陀。
四是不定化身:为利乐众生,化现人类和非人类种种形象,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26、名词解释  二应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27、名词解释  二般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於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
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28、名词解释  一切有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29、填空题  为什么要拜佛?因为()而拜佛、为()而拜佛、为()而拜佛、为()而拜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思念;尊敬;感恩;成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思念;尊敬;感恩;成佛
	
	
	        30、填空题  ()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藏王菩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藏王菩萨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