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七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软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
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2、名词解释  十八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罗汉於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罗汉於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3、问答题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属性,而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是物质。
(2)自然科学所关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质,采取的是实验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对象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构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无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学等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内,佛教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质,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中观哲学是一种客观的哲学,它把物质和精神看做是对立的统一体,小至人体,大至宇宙都是互为前提、互相关联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是众缘和合之存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离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的观点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4、名词解释  六道轮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较难把握,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说起人道、畜生道,大家可能会感到很熟悉,人道就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商场里碰到的人世界,畜生道就是猪呀狗呀马呀鱼呀之类;而对于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许多人的想象就开始不着边际了,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天上世界、修罗世界、饿鬼世界和地狱世界。有些人,尤其知识分子,又认为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是迷信的东西不可信。实际上,都错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六道,是凡人人生的六种境界而已,也简称凡夫六界。六道只表示凡人人生六种境界的心象,佛经上描述六道的具体事象,是比喻性质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体悟,不幸许多人著了事相、物相,执以为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物化世界。所有的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故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所以,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天道上。通俗地说,六道就是凡人的六种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个别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马上现出贪婪的表情,吃起来狼吞虎咽,好象一辈子吃不饱一样,一看就是个饿鬼,尽管他长着个人模人样。还有一些恶人,即使在路上走,一看就知道他内心象地狱一样黑暗;那些谋财害命的恶人,就是在地狱道上行走的人。这些人不用等到来世投胎做牛做鬼下地狱,已经是现世现报了。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那些修十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心神安详,内心明亮,没有挂碍,那就是人道、天道了。
根据佛法,什么人处在什么道上,都是他自招的。一个人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用我们六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知道他处在什么道上。从因果角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道上,是果;其因,是他的心行,是他心行所造的业。我们说六道轮回,就是指凡夫俗子脱不掉凡心凡行,不能超出六道轮回,一直在六道上流转。
佛法所说的“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凡夫六道。“四圣法界”指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其中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是小乘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是大乘法界。“四圣法界”和凡夫六界一样,也是心法界,而不是物法界,不可执物相。凡夫六道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四圣法界”也是世间。人可以成佛、常住极乐境界,也可以成饿鬼、堕地狱,全取决于人的心行之中。我们厌离六道苦趣,要学佛修行,就是要求我们脱掉凡心凡行,起圣心圣行,超凡入圣,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世间平常心行之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5、名词解释  十八生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界的十八天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界的十八天处。
	
	
	        6、问答题  研究佛教何故须阅读经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7、单项选择题  十善业中,属于「身」的三善业是指()
                    
	A、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B、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C、不贪、不瞋、不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名词解释  一超直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9、名词解释  一三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行三昧的简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行三昧的简称。
	
	
	        10、名词解释  二百五十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11、单项选择题  佛教不以修持()为目的。
                    
	A、神通
	B、缘起
	C、无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名词解释  二种菩提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於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13、名词解释  八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正道法(河蟹)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正道法(河蟹)轮。
	
	
	        14、名词解释  十界权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15、问答题  皈依三宝之后有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皈依佛以后不皈余诸天神等。
(2)皈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皈依佛以后不皈余诸天神等。
(2)皈依法以后于一切友情要远离杀害、损恼心。
(3)皈依僧以后不应于不信及毁谤三宝的人共住。
	
	
	        16、名词解释  八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八戒斋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八戒斋条。
	
	
	        17、名词解释  一切有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18、问答题  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3)、断除一切不净行。
(4)、不说妄语。
(5)、不喝酒。
(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断除饿鬼道的因)
(7)、不睡高广大床。
(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
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
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
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属于短戒。在殊胜日受持一日。
	
	
	        19、问答题  何谓三藏十二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  
⑴长行,  
⑵重颂,  
⑶孤起,  
⑷譬喻,  
⑸因缘,  
⑹无问自说,  
⑺本生,  
⑻本事,  
⑼未曾有,  
⑽方广,  
⑾论议,  
⑿记别或授记。
	
	
	        20、名词解释  一化五味之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盘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盘经,後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21、填空题  明末四大高僧是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
	
	
	        22、名词解释  一乘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23、名词解释  二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24、单项选择题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意译为()
                    
	A、三种菩萨道
	B、万德庄严
	C、无上正等正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名词解释  九种大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26、填空题  佛经中,对三宝的譬喻:()是大医王;()如药;()如照顾患者的护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法;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法;僧
	
	
	        27、问答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28、名词解释  十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好香涂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29、名词解释  八种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30、单项选择题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又称为()
                    
	A、弥勒菩萨
	B、地藏菩萨
	C、观音菩萨
	D、文殊师利菩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