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题库
点击进入《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填空题 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湖水总氮与总磷的浓度比为()时,最适宜藻类增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2∶1~13∶1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2∶1~13∶1
2、问答题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是什么?破坏机理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包括NOX、CLOX、HOX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包括NOX、CLOX、HOX等。其中氯氟烃气体为主。破坏机理:以氯氟甲烷气体为例:
CFCL3+hvCFCL2+CL
CFCL2+hvCFCL+CL
CL+O3CLO+O2
CLO+OCL+O2
O3+O2O2
3、问答题 什么是污染源?简述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或人体。
污染源的主要类型:天然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4、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5、问答题 举例说明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步骤:首先在细胞膜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步骤:首先在细胞膜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消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NO3、有机酸、醇等。以碳水化合物、脂肪或含N有机物为例。
6、问答题 简述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主体的不同:人类环境的主体是人类,而人类是具有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主体的不同:人类环境的主体是人类,而人类是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的人;自然环境的主体是然界的事物,不存在复杂的智力活动和精神世界。
(2)自然环境的主体和客体在纯粹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组织地运动变化着。而人类环境不一样,除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外,人类还“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改造客体世界,通过智力活动创造出人工物品、人工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界本身不能自发形成的事物。
7、单项选择题 在大气结构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层是().
A.逸散层
B.平流层
C.热成层
D.对流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填空题 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甲基汞;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甲基汞;镉
9、填空题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存在价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存在价值
10、填空题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烟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还原型或煤炭型;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还原型或煤炭型;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
11、问答题 当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从污水排放口到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通常要经过竖向混合与横向混合两个阶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竖向混合:由于河流的深度通常要比其宽度小很多,污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竖向混合:由于河流的深度通常要比其宽度小很多,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比较短的距离内就达到竖向的均匀分布,亦即完成竖向混合的过程。在竖向混合阶段,河流中发生的物理作用十分复杂,它涉及污水与河水之间的质量交换,热量交换与动量交换等问题。在竖向混合阶段也发生横向的混合作用。
2)横向混合:从污染物达到竖向均匀分布到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的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在直线均匀河道中,横向混合的主要动力是横向弥散作用。在河曲中,由于水流形成的横向环流,大大加速了横向混合的进程,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要比竖向混合大得多。
在横向混合完成后,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达到了均匀分布。如果没有新的污染物输入,保守性污染物将一直保持恒定的断面浓度;非保守性物质则由于生物化学等作用产生浓度变化,但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始终是均匀的。
12、问答题 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中,土壤中的氧化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许多无机的和有机的单项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以O2—H2O体系和H2体系的两个极端,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变化)。
(2)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酸性相反。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难释放,不易迁移。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土壤中存在无机酸体系,与重金属产生络合作用。可以提高氢氧化物的溶解度。
13、名词解释 生化需氧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4、问答题 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固废分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固废分类:
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
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
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可利用性大;
④放射性,特点:数量在增大,有潜伏的“三致”效应;
⑤城市垃圾,特点:数量剧增,成份发生变化。
15、单项选择题 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一般可采用加()、漂白粉或漂粉精法。
A.氯氨
B.二氧化氯
C.臭氧
D.液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填空题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17、问答题 什么是固体废弃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固体废物通常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固体废物通常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农业废物)。
废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此处无用别处用。
废物具有两重性:再生利用有益,废而不用便为害。
18、问答题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r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如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
(2)改善生态环境
a、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b、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控制城镇和工交生产占地应坚决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乡镇.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19、单项选择题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1、问答题 说明环境规律及五律协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环境规律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包括:环境多样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环境规律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包括: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律规则原理、五律协同,其中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人与环境和谐是核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类规律的联合租用,当五类规律作用方向都与目标一致时,它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22、名词解释 地质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23、问答题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
3、医疗照射
4其它:包括1、工业、医疗、军队等用的放射源失控造成的大量照射或污染环境2、居民消费用品含放射性核素
24、名词解释 大气污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5、填空题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因素主要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易氧化或还原的无机质;PH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易氧化或还原的无机质;PH
26、填空题 河流中大气复氧的主要来源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水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水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7、单项选择题 水和氯应充分混合。氯胺消毒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h。
A.2
B.1.5
C.1
D.0.5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单项选择题 土壤是由()相物质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特殊物质.
A.零相
B.一相
C.二相
D.三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9、名词解释 物种灭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个体、种群或物种从一个给定的生境或生物区系中消失的过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个体、种群或物种从一个给定的生境或生物区系中消失的过程。
30、问答题 造成日本水俣事件,骨痛病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其致害原因是甲基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其致害原因是甲基汞(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中毒,人通过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贝类而患病;其形成是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催化剂,使含汞废物排入海湾形成甲基汞对鱼类、贝类的污染。
2)富山事件(骨痛病)的主要污染物是镉;其致害原因是人们吃了含镉污染的大米,饮用含镉污染的水;其形成原因是炼锌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
点击进入《★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题库
点击进入《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