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地球科学》题库
点击进入《地球科学:地质地貌学》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问答题 什么叫侵蚀基准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侵蚀基准面变化必然引起河流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下降,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也下降,河流发生堆积,反之相反。
2、问答题 在野外如何识别褶曲构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野外识别褶皱构造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应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野外识别褶皱构造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应沿垂直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如岩层有重复时,便可以肯定有褶皱构造,否则就没有;
其次,在分析岩层的新老组合关系。如果老岩层在中间,新岩层在两边是背斜,反之是向斜;最后,分析岩层的产状。如果两翼岩层均向外倾斜或向内倾斜,倾角大体相等时为直立背斜或向斜;倾角不等者,则为倾斜背斜或倾斜向斜;若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者,则为倒转背斜或向斜。
3、问答题 构造运动的证据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地貌标志:地貌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地貌标志: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而构造运动常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和速度。如以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剥蚀地貌;以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常形成堆积地貌。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时间较近,有关的地貌形态保留得较好,因此用地貌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是特别重要的方法。
(二)测量数据:对于现代构造运动,在短期或瞬息间还不可能在地貌上留下可以观察到
的痕迹,因此必须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激光测远)、天文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展历程。
(一)地层厚度: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沉积区可以形成一定厚度的地层。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出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二)岩相分析:人们把反映沉积环境的内外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
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如入海处的三角洲相)三类。其中每类又可细分成若干种相。如海相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深海相等;陆相可分为坡积、冲积、洪积、湖泊、沼泽、冰川、风成等相。
(三)构造变形: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根据
其形态特征可以推测其受力的方向、性质、强度及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等。如环太平洋的山系和岛弧,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目前多认为是板块水平移动和俯冲造成的。
(四)地层接触关系: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引起剥蚀,所以,地壳运动在岩层中记录
下来各种接触关系。它们是构造运动的证据。
1、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
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
系称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不整合面。
(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4、问答题 水系的型式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水系型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力场的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水系型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力场的反映。据此,水系型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水系型式也可按支干流相互配置的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何形态来划分。可分为扇状水系,羽状水系,梳状水系和平行水系等。还可根据水系相互流向的相互关系划分水系类型,如向心水系,辅散状水系等。
5、名词解释 季节变动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季节变动带,也叫过渡带
本题解析:
试题答案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季节变动带,也叫过渡带
6、问答题 试论述河水的动力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河水运动方式影响河床流水的主要力量是重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河水运动方式影响河床流水的主要力量是重力
(2)河水的动力作用侵蚀作用(a侵蚀作用b河流袭夺)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水流挟沙力和均衡剖面
7、问答题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之间的特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
2.6-2.9g/cm3。地幔是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物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8、名词解释 片理构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9、问答题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含内哪些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室内与室外相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室内与室外相结合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原始手段与新技术新装备相结合
(7)“将今论古”是地质研究的指导方法
10、问答题 根据岩石的成分如何对岩浆岩进行分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11、问答题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和接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和接触带内的一种变质作用。根据变质过程中侵入体与围岩间有无化学成分相互交代,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两种。
2、动力变质作用,分布在断裂带,在构造作用下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控制因素为偏应力,主要变质机制为变形(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及动态重结晶。可与不同的区域变质伴生
3、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到数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深度可达20km以上。有造山地质作用、洋底地质作用、埋藏地质作用和混合岩化地质作用。
12、名词解释 风蚀蘑菇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13、多项选择题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把地下水的类型分为()。
A、孔隙水
B、承压水
C、潜水
D、包气带水
E、岩溶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名词解释 洪积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间歇性水流(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间歇性水流(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降低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15、问答题 简述喀斯特发育各个阶段的地貌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早期:披覆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被剥除,石灰岩体露出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早期:披覆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被剥除,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后,喀斯特开始发育。地表水流,包括河流作用仍占优势,但地面上已出现溶沟、石芽、溶斗、落水洞等漏陷地貌。
2、中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盛,也是地下水占优势的时期。地表水大部分转入地下(主
河流除外),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面十分干旱,并广泛发育出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等,此后,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塌,出露后成地表河或峡谷等。地面切割及十分破碎,产生许多深陷洼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
3、晚期当地下水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之下的非溶性岩层广泛出露时,地表水系又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上风,此期发育出广阔的溶蚀平原,平原上还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峰林蚀余的孤峰与残丘。
16、问答题 什么叫河漫滩的沉积二元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雏形河漫滩Ⅰ: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雏形河漫滩Ⅰ: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
雏形河漫滩Ⅱ: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
这样,就形成了下部较粗上部较细的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
17、名词解释 间冰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介于两次冰期之间,气候温暖,大陆冰盖缩小,并向两极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介于两次冰期之间,气候温暖,大陆冰盖缩小,并向两极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的时期
18、问答题 流水搬运碎屑物质和风力搬运沙物质的方式有哪些相似与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流水作用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与风力作用的差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流水作用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与风力作用的差异
1.推移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滚动或滑动
2.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悬移颗粒细小的泥沙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
4.溶解质搬运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
风力作用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与流水作用的差异
1)悬移小于0.05mm的粉砂和粘土,在风速为5m/s时呈悬浮状态移动;
2)跃移0.05-0.5mm由于飞跃的颗粒降落时碰撞地面而产生的反弹跳跃或冲击地面沙粒跃起;
3)蠕移大于0.5mm一些跃移运动的沙粒在降落时对地面不断冲击,使地表的较大沙粒受冲击后产生的缓缓向前移动。
19、名词解释 古地磁年代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量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代对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量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代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的方法
20、名词解释 悬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主、支冰川汇流处,因住冰川比支冰川厚度大,冰蚀力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主、支冰川汇流处,因住冰川比支冰川厚度大,冰蚀力强,U谷深度也大,当冰川衰退后,支冰川谷就高挂在主冰川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
21、填空题 岩层产状200∠30中,20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倾向;倾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倾向;倾角
22、问答题 河谷的基本形态包括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河谷基本形态包括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一般由河床和河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河谷基本形态包括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一般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上常发育一些阶地.
23、多项选择题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反映在()等方面。
A、山势
B、河谷
C、阶地
D、夷平面和溶洞
E、水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问答题 什么叫单行晶和聚行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单行晶:由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晶面聚合形成的形体。共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单行晶:由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晶面聚合形成的形体。共有47种单行,常见14种。
聚行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行聚合而成的形体。
25、名词解释 岩溶堆积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与各种岩溶作用有关的沉积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与各种岩溶作用有关的沉积物
26、问答题 简述地貌形成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貌是构造(岩石和构造)、营力、发育阶段(即时间)三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貌是构造(岩石和构造)、营力、发育阶段(即时间)三者的函数。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戴维斯)
27、名词解释 河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
28、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风化作用是:()
A.水合作用
B.冰劈作用
C.氧化作用
D.河流搬运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9、名词解释 二元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
30、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地球科学》题库
点击进入《地球科学:地质地貌学》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