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相比有三个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士人自由报名,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德名望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是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任人唯贤,为广大庶族子弟参与政治开辟道路。
2、填空题 土壤孔隙根据其大小和性能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两种,毛管孔隙直径小于0.1毫米,非毛管孔隙直径大于等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0.1毫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0.1毫米
3、填空题 富铝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上的热带和()。
点 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亚热带地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亚热带地区
4、填空题 毛管水依其水分来源,可分为降水、()和地下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灌溉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灌溉水
5、问答题 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特点
①增长缓慢性
根据公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特点
①增长缓慢性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万增加到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②大起大落和发展阶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③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④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这其中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2)影响
6、填空题 呼和浩特在()平原的东部,工业以()比较有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河套;毛纺织和制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河套;毛纺织和制糖
7、问答题 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②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
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
④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8、填空题 如果以相同类型的森林作比较,我国的森林树种要比欧洲、北美洲各国()得多,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丰富;水杉和银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丰富;水杉和银杏
9、填空题 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为()族,四川大凉山地区主要少数民族为()族,阿坝地区为()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傣;彝;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傣;彝;藏
10、问答题 简述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是总数大,增长快,素质低,与此对应的土地资源的总态势是种类多且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理想,后备资源不足。
(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我国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因而需要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生产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和优化大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合理有效的开发资源,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基础。
(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 1、填空题
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洛阳;长安;开封府;河南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洛阳;长安;开封府;河南府
12、填空题 东北地区许多大型火电站连同()、()等水电站组成了三省统一的大电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丰满;白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丰满;白山
13、问答题 请列举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等作用。
14、问答题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逐渐发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逐渐发展出形声造字,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汉字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变化。
(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来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并且使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
(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型的。
15、填空题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分布着我国的五大淡水湖,它们是江西省的()湖,湖南省的()湖,江苏省的太湖和洪泽湖以及安徽省的巢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鄱阳;洞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鄱阳;洞庭
16、填空题 红壤在我国的()分布广泛,它是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江南丘陵;高温多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江南丘陵;高温多雨
17、填空题 祁连山北侧著名油田是(),南侧著名油田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玉门;冷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玉门;冷湖
18、填空题 我国纬度最北的大盆地是()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是()盆地,我国地面最平坦的大高原是()高原,我国地势最低平的大平原是()平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准噶尔;柴达木;内蒙古;长江中下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准噶尔;柴达木;内蒙古;长江中下游
19、问答题 自然范围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环境标志。
(2)性别标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环境标志。
(2)性别标志。
(3)体型标志。
(4)年龄标志。
20、填空题 ()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珍惜 ;合理利用、保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珍惜 ;合理利用、保护
2 91Exam.org1、填空题 我国侨胞原籍最多的两个省级区划是( )和( )。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广东;福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广东;福建
22、填空题 《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晋;常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晋;常璩
23、名词解释 宗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即镐(hào)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24、名词解释 民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25、填空题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这种土壤很肥沃,含有丰富的()、()等养分,利于农业生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川盆地;磷;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川盆地;磷;钾
26、名词解释 民族文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27、名词解释 西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28、填空题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有充分的体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周礼~考工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周礼~考工记》
29、问答题 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土地的过当开垦。如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土地的过当开垦。如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田,过度开荒植被破坏,引起沙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患十分严重。
(2)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喜欢大兴土木。森林资源流失,黄河泥沙量变大,使下游的迁徙变成常态。黄河、长江、淮河越来越代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30、问答题 分析历史上黄河多泛滥的原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河曾以“害河”、&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区,蒋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等省的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颠沛流离,四处逃荒,89万人葬身鱼腹。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 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黄河流域旱灾的特点。18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早,死亡l300多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黄河流域多旱灾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绥,形成雨带。雨带的推移左右着各地的降水状况。在一年中,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来临早,北方来临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因此,黄河流域常有春旱发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气团较强,南方暖湿气团较弱,雨带迟迟不能北上,就会使黄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酿成大旱灾。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差,旱情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冻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当初春回暖之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着冰凌一齐下泄,但此时下游河段气温尚在零度以下,还没有解冻开河。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冰坝阻水,抬高水位,决口漫堤造成凌汛。新中国成立前由凌汛造成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1933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许多村庄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凌汛仍不断发生,但军民共同战斗,没有发生过一次凌汛决口成灾的现象,取得了征眼凌汛的伟大成就。黄河下游的风沙、盐碱。内涝等灾害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黄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平原上,原来有着自己的河流系统,只因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淤塞和打乱了原有的河流系统,一遇暴雨,排水不及,从而造成内涝、盐碱。早就是“悬河”的黄河河水,经常不断地向两岸平原渗透,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剧了内涝和盐碱灾害。黄河每一次改道以后,都要留下一条粉沙满布的“故道”,在风的作用下,沙粒四处扩散,淹没村庄,侵占良田,形成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然而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予治理。清朝光绪年间,黄河中下游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慈禧太后却用3000万两银子大修颐和园,祝寿行乐,不肯花一文钱整修黄河大堤,救济灾民。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所谓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实际上却乘黄河灾荒之际,以“治黄”“救灾”为名,巧立募捐、特税、公债等名目,大发横财。1928~1930年,黄河中游一带连年旱灾,贫苦农民卖儿卖女,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甚至趁火打劫,向灾民索取200万元的“卖儿卖女捐”,真是可恨之极。
新中国成立后,消除了产生灾害的社会根源,对不利的自然因素也正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造,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了造福于人类的光辉里程。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历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历史学: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