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合同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 本性即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愚人智人佛性本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 合二而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 简述墨子的认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
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5、名词解释 反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邵雍用语。《伊川击壤集•乐物吟》:&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邵雍用语。《伊川击壤集•乐物吟》:“物有声色气味,人有耳目口鼻,万物于人一身,反观莫不全备。”认为人“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观物内篇》二)。故天地万物具备于一人之身,人的认识不必外求,只要反观自身便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掌矣”(《观物外篇》下)。
6、名词解释 天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用语。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遵守的自然规则。《荀子&b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用语。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遵守的自然规则。《荀子•天论》:“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指适应人类生理需要来奉养人是福,反之是祸。
7、名词解释 性无善恶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
8、名词解释 五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五行之德。战国末期邹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五行之德。战国末期邹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上王朝的更替。
2.五种德性。儒家指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注曰:“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孙子兵法•计篇》指将领具备的五德,分别为智信仁勇严。
9、名词解释 二程的天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理”是世界最高的本原,&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理”是世界最高的本原,“天理”是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是万物的根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精神实体。
10、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曹魏正始年间形成的玄学思潮。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曹魏正始年间形成的玄学思潮。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立论以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典,开创了玄学清谈之风。同时,傅嘏、钟会、李丰、王广等人辨析才性异同,成为玄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思潮标志着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折,后称“正始之音”。《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11、名词解释 生人之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柳宗元指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认为朝代之兴废、政权之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柳宗元指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认为朝代之兴废、政权之更替、社会之治乱,在人而不在天,“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于天”,“受命于生人之意”就是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主张一切从对人有益出发,“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并据此提出,社会之发展,决定于“生人之意”,但只有仁、智的圣人才能识势具道,符合于生人之意。
12、名词解释 崇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魏晋时期一种以有为体的哲学思想,与贵无相对。主要代表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魏晋时期一种以有为体的哲学思想,与贵无相对。主要代表人物为西晋裴頠。认为万物自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世界以有为体,“济有者,皆有也。”批评贵 无派无中生有、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和“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的作风,提倡有为而治。
13、名词解释 度量分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提出的物质分配原则。《荀子•礼论》:&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提出的物质分配原则。《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度量分界即按照礼义来解决此欲多而物寡的矛盾,“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14、名词解释 心即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15、名词解释 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2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16、名词解释 周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周礼是由周公指定的,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周礼是由周公指定的,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是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和宗法制度。
17、名词解释 《尚书·洪范》五行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18、名词解释 有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指事物各有其所依存的条件,无待的对称。《庄子&b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指事物各有其所依存的条件,无待的对称。《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指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有待于风)者也。”郭象注:“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乘者无所待耳。”庄子认为世间之物和一般人皆有待,唯道无待,但得道之人可达到无待之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9、名词解释 浮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用语,指一种貌似明白正确而实际上只是假象的认识。《尚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用语,指一种貌似明白正确而实际上只是假象的认识。《尚书引义•召浩无逸》:“ 舍其故而趋其新,背其利用而诡于实,浮明之言兴而凿智之动起。”“心与道之固然,虽有浮明与其凿智,弗能诬以不然也。”要求人们认识事物,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20、名词解释 五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五蠹:《韩非子》篇名。篇中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五蠹:《韩非子》篇名。篇中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阶段,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主张法治。把学者(儒)、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主张除五蠹,“废先王之教”,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
21、名词解释 物极必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
22、名词解释 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指假言判断。分为两种:一种为假设之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指假言判断。分为两种:一种为假设之谓,《墨子•小取》:“假者,今不然也。”在一定条件下,有实现的可能。另一种为假装之谓,《经下》:“假必誖。说在不然。”“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以假当真,与理乖谬,无实现的可能性。
23、名词解释 自性真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说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说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心连空的观念甚至成佛的观念都不追求。慧能认为这种精神状态,即是佛的境地,也是人的本性。达到这种境界不靠感性经验也不考理性思维,而是靠人生来就有的认识自己本性的良能,这种能力叫做灵知,所以慧能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叫顿悟成佛或见性成佛。
24、名词解释 才性四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才,才能;性,本性。指才能与性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才,才能;性,本性。指才能与性格的相互关系。才性四本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魏志》:“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25、问答题 为什么说和是世界生存发展的缘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史伯认为万物都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史伯认为万物都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东” 而成的,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的他物和合变化而来的,所以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法则;
2、和意味着两种对立面的统一或是集多种对立面以 得一个新的统一,在两个对立物中,一事物吸收另一事物的成分,才能获得生成和发展,如果只有同一元素,以同裨同,便要同则不继,所以和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
26、问答题 庄子的人生境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是自由,人性非主宰性,所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是自由,人性非主宰性,所以他崇尚逍遥游。他认为“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真正的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所待而游于无空,这既是庄子追求的生活境界,即道的自由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不仅 要摆脱一切客观条件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个人肉体的和精神的条件限制,真正做到“无己”。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即“与道同体”的解脱自在,“各适其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
27、名词解释 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服从。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2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说,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28、名词解释 天台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隋唐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为智,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隋唐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为智,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又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智确立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诸法实相),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阐释。修行上提倡一心三观,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
29、名词解释 仁即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作“仁—通”,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作“仁—通”,谭嗣同对其仁学体系基本思想的表述。将儒家传统的仁与西方的以太概念相结合,并融入佛教思想,赋予仁以通的含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认为“通之象为平等& rdquo;,要求由平等达致一,而“一则通”,“通则仁”,主张贯彻“仁一通”原则,实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总括其义,曰人我通”,以消除“君民相隔”,建立君主立宪;与外国“通学”、“通政”、“通商”、“通教”;实行男女平等,废除封建礼教。
30、名词解释 太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太通大,至高至极,和为和谐。《易•乾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太通大,至高至极,和为和谐。《易•乾彖》:“保合太和,乃利贞。”张载用以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朱熹认为太和是阴阳二气会和的状态,“太和,阴阳会和冲合之气也。”王夫之释为:“太和之中,有气有神。神者非他,二气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太和,和之至也”,“未有形器之先,本元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中国哲学史》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