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5 01:26:46
1、填空题 烟气脱硝系统不得设置反应器();脱硝系统的烟气压降原则上不应()1400pa;系统漏风率应为0。
2、单项选择题 脱硝催化剂可选择()、板式、波纹板或其他形式。
A.蜂窝式
B.密封式
C.接触式
3、填空题 卸料过程中,槽车卸车接口周边()范围内,除押运员和接卸操作员外,严禁其他人员逗留。
4、单项选择题 氨区入口处人体静电导除装置宜采用不锈钢管配空心球型式,地面以上部门高度为()m,底座应与氨区接地网干线可靠连接。
A.0.5
B.1.0
C.1.5
D.2.0
5、填空题 为便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和人员疏散,氨区应设()系统,可分别有就地和集控操作启动。
6、判断题 氨区控制室和配电间出入口朝向不得向装置区。
7、问答题 脱硝装置反应器系统应检查维护哪些内容?
8、判断题 进入氨区,必须进行登记,可以带手机、打火机,静止穿带铁掌的鞋进入,进入氨区后要触摸放电板放电。
9、判断题 液氨罐上部一般设有氨检测仪,当检测到氨气浓度大于25ppm时报警,达到35ppm启动消防喷淋。
10、填空题 氨区为重大危险源,应设计视频监控系统,对液氨()、蒸发区、卸料区进行监视,并将视频信息接入全厂工业电视系统。
11、填空题 卸氨压缩机是氨区重要设备,当卸液氨时抽取()的氨气,经压缩机打到(),在压力作用下,液氨从槽车流到液氨储罐。
12、填空题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温有毒气体,因此安全阀动作后,氨气汇集到()被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吸收,避免污染环境。
13、填空题 液氨使用、接卸等生产岗位及负责人员,()应进行一次防毒面具、正压呼吸器、防护服等穿戴的演练,并做好记录。
14、填空题 氨区水系统的功能包括:()。
15、填空题 氨区发生泄漏后,应当向()方向撤离。
16、填空题 液氨卸料区应设置用于槽车接地的端子箱,端子箱应布置在装卸作业区的最小频率风向的(),并配专用接地线。
17、判断题 压缩机入口前必须设置气液分离器,以防止管道内冷凝带入压缩机。
18、问答题 SCR工艺技术特点?
19、填空题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液氨储罐的容量超过()吨即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因此电厂氨区被列为重大危险源管理。
20、判断题 向充装系统两端均应可靠接地。
21、填空题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熟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22、单项选择题 选用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时,应符合GB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及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应根据()的国定建立本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A.《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B.《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C.《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导则》
23、问答题 发生哪些情况,应立即中断喷氨、停运脱硝设备?
24、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稀释风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锅炉启动,必须及时开启稀释风机
B.稀释风机开启后,自投功能必须投入
C.具备投氨条件后,按照顺序启动稀释风机、投氨、手动调节喷氨量调整效率、喷氨投自动
D.为确保氨吸收后浓度控制在5%以内,应根据负荷大小和喷氨量的多少,及时调整稀释风量。
E.机组停运期间,如启动引风机宜启动稀释风机,防止喷氨格栅堵塞。
25、问答题 脱硝系统停运后应及时检查和维护的项目?
26、单项选择题 氨区应设置安全喷淋洗眼器,洗眼器的防护半径不宜大于()m,应能覆盖液氨储罐区、蒸发区、卸料区,水源应采用生活水源。
A.5
B.10
C.15
D.20
27、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卸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槽车熄火,拔下钥匙,司机离开驾驶室
B.采取槽车溜车措施,设隔离设施
C.操作人员站在上风口
D.30米内严禁明火
E.5级以上大风停止卸氨
28、多项选择题 关于氨罐气密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A.水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可任选其一,经过试验验证储罐的强度,确保储存液氨安全;
B.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一般为2.1MPA,并静置24小时,观察压力变化,并用浓肥皂水检查法兰、焊点等处是否泄漏。
C.气密性试验一般用氮气,如用液氮,应将液氮气化成氮气。
D.如果用氮气进行气密性试验,其氧量一定满足规程要求,因此不需置换,不用检测氧量,即可进液氨。
E.由于正常运行氨气压力在0.3MPA左右,因此液氨蒸发器气密性试验,压力不超过0.5MPA。
29、填空题 为了避免催化剂堵塞,普遍采用()吹灰器或蒸汽吹灰器。 91eXAm.org
30、单项选择题 关于脱硝氨氮摩尔比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所加氨与脱除氮氧化物的质量比
B.所加氨与脱除氮氧化物的摩尔比
C.所加氨与入口氮氧化物的摩尔比
D.所加氨与入口氮氧化物的质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