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一念三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智说:“此三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智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2、名词解释 精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3、名词解释 四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91exam.org。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4、名词解释 大用流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过程。“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 过程。“道体之本然,即是大用之流行。”又认为,“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个阶段。旧事物如此灭,新事物如此生。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大用流行,亦称造化。”(《新理学》)
2.熊十力用以指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不断变化 91ExAm.org的过程。“这种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说为大用流行。”宇宙为一切大用之总名,万物即大用所现翕辟、生灭的迹象,“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故“万物与大用本来不二。”“宇宙万象,唯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设。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实有。”
5、问答题 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孔子思想的三大观念是“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孔子思想的三大观念是“礼”、“仁”、“中庸”。
2、礼是儒的职业生活依托,当然就是孔子思想的总出发点。礼,泛指由上古社会传承下来的社会规范,其涵义极为广泛复杂。《周礼》把礼归结为五种,即吉、凶、军、宾、嘉。
3、孔子论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论处世之道,认为“齐之以礼”;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孔子的“礼”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不应看到其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就对其全盘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视礼仪道德,具体而言在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孝悌”应该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在新时期应对“礼”赋予新的含义,如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礼”即使内在的道德,又是具有外在的强制性。从而在道德教化中不断自省自责,真正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6、问答题 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过了《老子》政治层的“无为”含义上的人君南面术,把它改造为进行赤裸裸统治压迫的政治理论的。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之处。法家对《老子》思维特点的发展,三点:第一,是由冷眼旁观的非情感态度发展到极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人都是为生存而互相计较着、交易着、争夺着和吞噬着。一切都只是利害关系,都是冷静计算的结果,并没有别的什么。它充分体现了战国末期原始氏族传统及其观念的彻底崩溃,本来在神圣庄严而温情脉脉的情感形态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统统失去了原有的依据。统治秩序只能建立在冷静理知所分析的利害关系上,在这关系上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第二,是这种冷静计算空前地细密化。韩非提供了“理”的哲学范畴,用“理”来说明“道”,“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特别是对立项双方即矛盾的对立和冲突。要求极端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心“虚”,才能客观地去认识对象;主观的喜怒情感便容易使人产生成见和偏见。同时韩非强调要用实践行动来检验。第三,这一切冷静态度和周密思虑具有异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法家思想服务于新兴奴隶主的大一统专制政权的君主统治,韩非不同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一反“贵柔”、“守雌”、“不争”,强调对立项的冲突斗争,“不并容”,“不两立”,重强、重兵、重力,绝对地排除仁义而峻法严刑,专制君主必须用难见不测的权术来进行统治,所以不但不排斥而且正是要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残忍狠毒的手段,才能保持自己的势力权利。
7、名词解释 历物十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惠施“合同异”学派的十个论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惠施“合同异”学派的十个论题。历物,究析事物之理。《庄子•天下》:“惠施……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8、名词解释 二程的天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理”是世界最高的本原,&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理”是世界最高的本原,“天理”是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是万物的根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精神实体。
9、名词解释 形上形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没有分清道与器的区别,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二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没有分清道与器的区别,阴阳亦是气,不能被称作道。二程同时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非空间与时间之区分,而是逻辑区分:“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即道为支配阴阳之气运行的内在根据。
10、名词解释 天人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包含两方面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二是天是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
11、单项选择题 古代规定上寿的年龄为()。
A、60岁
B、80岁
C、120岁
D、100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名词解释 湛然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宗羲用语,即德性之知。指一种在普通认识之上的先天直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宗羲用语,即德性之知。指一种在普通认识之上的先天直觉知识。
13、问答题 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首先,世界观上的比较。严复认为西方以“力今以胜古”、“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首先,世界观上的比较。严复认为西方以“力今以胜古”、“日进无疆”的进化论作为世界观
(“极则”),中国则是信奉“好古而忽今”,周而复始的复古倒退的世界观。
2、其次,认识论上的比较。严复认为西方是以培根为代表的先验论,中国则泛滥着“师心自用”的陆王心学的先验论。(彼此的距离是在二百年前拉开的,原因在于西方培根的经验论的诞生,而中国在宋代以后反而产生了“心成之说”,严复把它看做和西方的先验论一类。)
3、再次,逻辑思维方式上的比较。严复认为中西逻辑思维的差异在于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起形式逻辑的公理系统。(他指出西学的兴起离不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产生,而中国的学问则往往停留于直观经验,没有建立起形式逻辑严密的公理系统。)
4、第四,伦理道德上的比较。严复尖锐的指出中西道德伦理根本差异在于:中国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反科学的反民主的;西方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道德伦理,是富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
14、名词解释 阴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15、名词解释 穷神知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之变化。《易•系辞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之变化。《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唐孔颖达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张载用以指一种排除耳目感觉和人为思虑的内心体验的功夫。《正蒙•神化》:“神,天德;化,天道”,“《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
16、名词解释 道统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陆九渊则不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人。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17、名词解释 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家用语。《墨经•小取》:“推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家用语。《墨经•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他者同也,吾岂谓他者异也。”既指从已知的事物中分析其若干同点,再推道未知事物得出新的结论的归纳推理,也指归谬式的类比推理。在论辩、论证中用共同反对的事例,推论对方理论的错误。墨家在运用推的方法时往往由个别到一般,而又根据一般法则推断个别特殊事件,故常在推时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
18、名词解释 义理之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亦称天地之性、天命之性、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程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亦称天地之性、天命之性、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程颐《遗书》:“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认为人的本性纯善。朱子说:“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朱子语类》卷五)认为仁义礼智先验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是至善的,所以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并指出义理之性寓于气质之性中,人的气质禀赋决定人的善恶。
19、名词解释 神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20、名词解释 主敬穷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学工夫分小学之洒扫应对和大学主敬穷理,作为存心养性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学工夫分小学之洒扫应对和大学主敬穷理,作为存心养性之法,二者相通。“圣贤工夫虽多,莫切要如敬字”,敬有戒谨、肃然整齐、卓然精明、湛然纯一等意思,“圣学就此做根本”,表现为静坐端严、随事检点致谨;内为心地湛然纯一,外为容貌庄正。居敬又须穷理,“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矣。故心与气须养,理须穷,不可偏废。”“吾儒心与理为一,故心存则理明……释氏则心与理二,故心虽存亦无理。”故“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根本。”胡居仁认为儒家存心有别于禅家存心,儒家存心是以主敬穷理为其真实内涵,敬以直内而义以方外,敬的工夫是贯穿内外与动静的,故“敬之所以贯乎动静,为操存 之要法也。”
21、问答题 谈谈玄学的演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汉末辽东一带陆续为代表荆忠以宋忠,北方以郑玄为代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汉末辽东一带陆续为代表荆忠以宋忠,北方以郑玄为代表的玄学,主要经典是《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阴阳的宇宙观
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经典《易》《老子》,问题:玄学的本体论,天人之际,宗教意义-理性意义的天-圣人。
3、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老子》《庄子》为经典,问题:追求精神的解放,向往逍遥。
4、元康玄学,向秀,郭象《庄子》,宇宙论转回到生命论。5、东晋玄学,僧,肇,《肇论》,玄释合流。
22、问答题 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首先,王夫之在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思想时,从多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首先,王夫之在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思想时,从多方面论证“气”是世界的唯一的实体。
其次,王夫之对历史上的“有无”之辩作了深入的考察。提出“虚空皆气”的观点。”
再次,王夫之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理在气中”、“理依于气”、“道不离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先气后”、“理生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也批判了陆王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
最后,在道、器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对“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
23、名词解释 生人之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柳宗元指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认为朝代之兴废、政权之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柳宗元指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认为朝代之兴废、政权之更替、社会之治乱,在人而不在天,“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于天”,“ 受命于生人之意”就是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主张一切从对人有益出发,“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并据此提出,社会之发展,决定于“生人之意”,但只有仁、智的圣人才能识势具道,符合于生人之意。
24、名词解释 玄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排除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的干扰,让内心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帛书《老子》“览”作“鉴”,即玄妙的心境。指保持心境的洁净,便能观照万物。
25、名词解释 类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反映一类事物性质的概念。《墨子•经上》:&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反映一类事物性质的概念。《墨子•经上》:“名:达、类、私。”《经说上》:“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马”即类名。其外延小于达名,大于私名。荀子称为“大别名”。《荀子•正名》:“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26、名词解释 以己形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叶适用来对思孟学派的批评用语。认为思孟学派&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叶适用来对思孟学派的批评用语。认为思孟学派“专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而克与未克、归与未归皆不可知,但以己形物而已。”指出此类主观臆断乃“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学者之患也。”强调以己形物的实质就是否定知识来自外物,而只“欲求之于心”,这种“专以心性为宗”的认识,是“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习学记言》)。
27、名词解释 朱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130-1200)宋理学家,字元晦,博采周敦颐、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130-1200)宋理学家,字元晦,博采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诸家学说,建立庞大的客观维新主意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世称“闽学”。其哲学体系基础是“理”,理即太极,“理在气先”,事物之发展皆由理(即“一”)按一分为二原则衍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致无穷,从而产生万物,万物总有理,但总起来说是一个理,此为其“理一分殊”论。以为穷通天理之途,有二,一曰“格物致知”,人们今日格一物,可知一理,明日格一物,又可知一理,一旦豁然贯通,即可“穷理”;二曰“存天理,去人欲”,必须“居敬”,克制私欲,始能“穷理”。天理体现在人事关系上则为“三纲五常”,妇女必须恪守“三从四德”,夫死守节。一生著作甚多,有《易本义》、《太极图解》、《诗集传》、《通书解》等及后人汇编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28、名词解释 玄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认为人只有无知无欲,循应自然,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进入“玄妙齐同”与“道”混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认识道与天地万物。《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29、名词解释 天人相交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刘禹锡用语。意谓天与人都各自以其特殊的能胜过对方。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刘禹锡用语。意谓天与人都各自以其特殊的能胜过对方。认为天和人都是有形的物。“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与人各有特殊的能。“大凡入于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即自然与社会的职能不同,“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故“天与人交相胜尔”。强调“人诚务胜乎天”,“以法胜天”。
30、问答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所谓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1)亲民之亲,朱熹认为是“新”字之误。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2)王阳明则认为改字不妥。他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及“此之谓民之父母”(《传习录》上,爱问在亲民)。然而,第一,阳明上面引的话,不能认为是紧承“在亲民”而言的;第二,“亲其亲”指的是“老吾老”、“幼吾幼”的意思,即《中庸》之所谓“尊贤”与“亲亲”,所亲的是自己的家族,并非亲民之意。第三,如作新民解释,就《大学》来说,并不排斥亲民的观念,所以阳明的从文献上去反驳朱元晦,是没有力量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通过朱王的不同注释可见,文本是可以不断地诠释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解释才更合乎时代需要。以这种眼光审视,朱王无疑都是对的,因为其时代及各自社会环境不同。当然,朱熹的解释更妥当一些了,而王的解释则也有他的生命关怀。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中国哲学史》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