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六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2、单项选择题 佛陀入涅盘前所度的最后一位弟子是()
A、须跋陀罗
B、阿难
C、舍利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问答题 为何说修胜乐系在末法时期容易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故称外三部密法,无上瑜伽部是密法的核心,故称内密。内密即无上密,又分父续部,母续部,无二续部。以修幻身成就为主者为父续,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者为母续,大乐与智慧相合不离者为无二续。续经《总源》中说:瑜伽续总数,共六千万颂,瑜伽母续数,一亿六千万。在这一亿六千万颂中被誉为母续之王者为胜乐续。故宗喀巴大师赞颂说:瑜伽母续共一亿六千万颂总数中,犹如幢顶之宝珠,是那胜乐轮之续。
佛陀在何时、何地说胜乐续,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宗大师严格考证经续的出处,以《空行海续》为依据,说末法时由金刚亥母与金刚手菩萨请佛说此续。说此续的因缘云:湿婆夫妇居于须弥山顶,其部下天神,食香、药叉、罗刹、龙神,阿修罗等占据南瞻部洲二十四个胜地,危害众生,无恶不作,故请佛开示震慑降服湿婆及其部众。当时佛陀接受请求,在须弥山顶化现为胜乐嘿鲁嘎威猛相,把湿婆夫妇踩在脚下,并夺取其新月标志做头饰,五方佛所献二十四位菩萨化现为二十四地天神等形象,降服了湿婆部众,消除了湿婆神对世间众生造成的灾害。为了救护众生,接受诸佛之请求,胜乐永住须弥山顶,用四面观照四大部洲,菩萨众永住二十四胜地,度化众生。
由于胜乐部特有即生成就的不共密法和原身常住人间的特殊因缘,即使在末法时代修此法仍具有成就快、加持力强大的特点,故有“具加持力胜乐佛”之称。在印度和藏区历史上修此法得到成就的很多,如号称“印度八十四成就士”的著名成就者大多数是修胜乐的成就士。
4、问答题 念诵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穆则玛》有什么功德利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念诵宗大师祈祷文的功德利益很大!可以得到世间的诸如息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念诵宗大师祈祷文的功德利益很大!可以得到世间的诸如息增坏伏、治病、祈雨等等成就,以及出世间的超世成就。
之所以如此功效卓著,是由于此祈祷文是集观音、文殊、金刚手于一体的修持方法,所以力量特别大,在格鲁派寺院,是所有僧人必修的功课。只要信心具足,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成就。
5、名词解释 一行一切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6、名词解释 二边中间无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後,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後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著,名二边中间无碍。
7、名词解释 九无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8、问答题 听闻佛法时不应作意法师哪五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戒穿缺
(2)种性下劣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戒穿缺
(2)种性下劣
(3)文辞鄙恶
(4)形貌丑陋
(5)句粗不悦
9、名词解释 十万亿佛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10、问答题 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
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 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153位,宗喀巴大师也有30多位上师。
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说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岂非妄?”
11、名词解释 八大菩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发心转法输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大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坚勇、释摩男。
12、名词解释 一切皆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13、问答题 在对世俗谛的看法上,自续中观和应成中观有什么差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续中观认为在正常的官识中所呈现的事相是真实的存在,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续中观认为在正常的官识中所呈现的事相是真实的存在,不依赖正常官识的客观真实是虚构的实执、法执。它们承认名相事物在世俗谛中有自相,是真实存在。“自相”归根结底是一种实性,即真实性。如魔术师变魔术时,把一块木头或石头变成牛、马等,牛、马是假的,但它变换的基础——木头或石头是存在的,这就叫作自相,是一种真实存在。因此,应承派认为自续派堕入了“有”的窠臼。
唯识是境空识有;自续中观是有自相;毗婆沙和经派是一切都有。所以,自应承中观以下总的称为有派,不是空派,没有空或者说空得不彻底。
应承中观在名相中也不承认具有物自性和实性。名相只是缘起现象的假名、代号,这不仅指说出来的语言名称,而且也包括脑子里想象出来的概念、表象、观念等。如我们嘴里说出“车”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想出来的车、关于车的观念。如不懂语言的聋哑人和动物,他们知道水解渴、食物解饿的作用,尽管不是我们正常人的观念,但也是有一种实物的观念。但名相中的自性,经分析也不存在。
比如用马车来做比喻进行分析:车轮是车吗?不是。车身是车吗?不是。那么车轴是车吗?也不是。车的各部分合起来才是车。车是缘起的存在,分析开来就不存在。把不是车的车身各部分一件一件拆开、去掉,最后剩下的还是车吗?什么也没有了。那么车的自相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缘起的东西,并没有一个实相的存在。
14、名词解释 十二法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後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15、问答题 有人说:“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那么供养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会起什么作用呢?这和请太阳保佑、请天下雨有什么不同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太阳是普照万物的,但有些地区看不到太阳,或者这些地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太阳是普照万物的,但有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些地区看不到太阳,或者这些地区的上空有烟尘云雾笼罩,或者这些地区就在背着太阳的地方,这能算太阳的过错吗?太阳没有白天黑夜,地球上形成白天黑夜是地球本身运转的结果,能说太阳晚上无光吗?
下雨能改变气候环境,能使万物生长。春天种在地里的麦种,受春雨的滋润就会发芽,但腐烂了的麦种不会发芽,放在仓库里,不接触雨露的小麦也不会发芽,所以麦种不发芽能说雨露不起作用吗?
利用人工技术可以用太阳能发电、取暖等等,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利用太阳能,太阳也会自然产生上述的作用吗?
上面所举的例子对佛的自然利众作用和众生自身的条件、众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有启示呢?
平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月”如佛,“江水”如众生的信念。如果江中无水,就不会有月影。天上虽然有“月”,如果地上无江河湖海之类的反射物,就反映不出皎洁的月容。
对人而言,智慧和信念就是反射物。因反射物的性能不同而同一个物体可以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混浊的水中反映出的皓月也是昏暗的,波动的水中照出的月影是无规则的碎片,哈哈镜中的美人也是丑八怪。
人对佛的认识也是如此。佛的这种自生成就、自然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结果。
16、问答题 密法既然非常殊胜,为什么外界有这么多的误解和毁谤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外界对密法产生种种偏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外界对密法产生种种偏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密法本身有许多保密措施,戒律很严,不允许公开宣扬,教外之 人没有机会了解密法的理法和行法,即对密法处于无知状态。
二是以显宗的理法和伦理标准衡量密宗,觉得密宗不是“正宗”佛法,这就像小乘人不承认大乘教义一样,实际上密法有自成体系的、完整的、逻辑性非常严密的修道证果理论。
无上密法结合人体的自然规律,提出修禅定开发高级智慧,达到快速成佛的合理性和精密性远远超过了显宗理论,所以古今知情者才异口同声地称密法为佛教的“精髓”。
17、名词解释 七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喻)七觉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喻)七觉支。
18、问答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是花钱买来的,不是靠学习成就取得的”这种说法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
藏传佛教授予格西学位的大寺院,不仅仅是拉萨三大寺,还有甘、川、滇和内蒙古等不下数百座寺院。虽然攻读格西学位的具体年限有长有短,有的十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读的科目都一样,要读完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经过答辩考试,方能取得拉然巴、多然巴、嘎居等相应的格西学位。
佛教这个清净园地,在过去还从没有听说过有走后门、拉关系,以钱买学位这样的歪风邪气,若看一看藏传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传记,所谓“花钱买格西学位”这类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19、问答题 什么叫藏传佛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
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公元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公元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公元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公元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公元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庙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公元20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到现在,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在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着。
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正逐步从国内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发展成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20、问答题 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于印度教,非佛说,故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显法”和“密法”都是大乘佛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
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法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后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
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
比如,如何度化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教的方便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方便吗?
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于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
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占一半以上的都是密籍,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
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着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些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凭什么理由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
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印度文化的 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是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对密宗佛教所知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严》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
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么“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后,借佛的名伪造”。按照这种观点说,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
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么“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于《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于印度教”;甚至还说什么“佛教中的‘禅定’、‘瑜伽’之类都来源于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的”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回事儿,怎么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
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 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21、名词解释 十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本题解析:
试题答案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22、单项选择题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又称为()
A、弥勒菩萨
B、地藏菩萨
C、观音菩萨
D、文殊师利菩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单项选择题 供养父母是属于 ()
A、悲田
B、敬田
C、恩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名词解释 十八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25、名词解释 九品觉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26、名词解释 八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复须再生。
27、名词解释 二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28、问答题 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流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流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有传承,修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
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辞歧义甚多,且经文又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了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胡言乱语。
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 www.91eXam.org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学、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禅家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错误,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才是正道。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29、名词解释 十种观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30、名词解释 佛陀有十大弟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宗教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宗教学:佛教文化》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