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9 02:29:04
1、多项选择题 木材的燃烧产物有()。
A、水蒸气
B、乙醇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E、甲酸
2、多项选择题 ()属于甲类易燃液体。
A、汽油
B、煤油
C、乙醚
D、柴油
E、丁醚
3、多项选择题 腐蚀品的火灾危险主要有()
A、易爆性
B、遇水分解易燃性
C、挥发性
D、氧化性
E、易燃性
4、判断题 毒害品的挥发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中毒。
5、单项选择题 回燃是在()附近发生的非均匀预混燃烧。
A、密闭房间的吊顶
B、烟气与空气交界面
C、房间地面
D、房间四周墙壁
6、单项选择题 漂白粉吸水后不仅能放出氧,还能放出大量的()。
A、氢
B、氯
C、氨
D、甲烷
7、判断题 &nbs p;扑救粉尘火灾时,不宜使用直流水。
8、单项选择题 根据毒害的化学组成,毒害品还可分为()两大类。
A、易燃和不燃
B、不燃和有毒气
C、无机和有机
D、剧毒和易燃
9、多项选择题 公平正义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个方面,其主要含义包括()。
A、合法合理
B、平等对待
C、及时高效
D、程序公正
E、文明执法
10、单项选择题 &n bsp;
当前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公民消防安全素质仍然不高,全社会消防安全基础仍然薄弱,重特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减轻火灾危害,保障公共安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就消防建设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其中,在公安消防部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需要参与配合的任务有()项。
A、7
B、8
C、9
D、10
11、多项选择题 ()属于化学爆炸。
A、炸药爆炸
B、可燃气体爆炸
C、蒸汽锅炉爆炸
D、核爆炸
E、粉尘爆炸
12、多项选择题
随着新技术、新装备在灭火救援中的广泛应用,灭火救援理念得到创新,灭火救援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
灭火作战指导思想为()。
A、救人第一
B、准确、迅速、集中兵力打歼灭仗
C、科学施救
D、科学高效
13、判断题 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高温度称为闪点。()
14、多项选择题 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方式分为()。
A、表面燃烧
B、蒸发燃烧
C、阴烧
D、分解燃烧
E、扩散燃烧
15、判断题
某化工区支队平时注重实地训练和预案演练,某日发生乙烯化工装置火灾,该支队迅速启动乙烯装置灭火救援预案,并按预案实施战斗展开,各级指挥员分工协作,成功将大火扑灭,预案在这起火灾扑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力开展实地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有效途径。()16、单项选择题 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而只能设法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这一特性是指放射性物品的()。
A、不可抑制性
B、毒害性
C、放射性
D、易燃性
17、判断题 酸的强度越大、浓度越高,其腐蚀性也就越强。()
18、多项选择题
某化工厂内一原材料仓库发生猛烈燃烧,内部放有大量可燃液体原料罐,消防队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与该仓库毗邻也有一两层仓库,仓库内存放大量剧毒气体储罐,并受火势严重威胁。
当火势失控,引起毗邻危险化学品仓库燃烧,并发生剧烈爆炸时,指挥员应做出()决定。
A、撤离火场
B、调整力量组织强攻,疏散未燃烧储罐
C、加强检测,调整火场警戒范围,疏散受威胁人员
D、改用移动炮远距离打击火势
19、判断题 重大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的火灾,爆炸、毒害等灾害事故的场所设施。()
20、判断题 弱氧化剂遇到比其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时呈还原性。()
21、判断题 重大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的火灾,爆炸、毒害等灾害事故的场所设施。()
22、判断题 影响毒害品毒性的因素有:溶解性、氧化性、颗粒细度、气温。()
23、判断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原则,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
24、判断题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25、单项选择题 不属于腐蚀品特点的伤害性的是()。
A、对人体组织
B、对有机物质的破坏
C、对金属物品造成损坏
D、对有机物的毒害
26、判断题 放射性物质对生物尤其对人体的效应,主要取决于接受辐射照射量的轻重程度。
27、判断题 放射性物品可以用化学方法进行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
28、多项选择题 放射性物品的危险特性有()
A、放射性
B、毒害性
C、不可抑制性
D、氧化性
E、易燃性
29、判断题 能与酸作用分解的氧化剂着火时,可用泡沫灭火剂扑救。()
30、多项选择题
战勤保障就是战斗力,应将战勤保障放在突出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抓,逐步建立起现代保障体系,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直接服务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具备()基本功能,在全面加强常规保障、基础保障的同时,要重点加强灭火救援应急保障和可持续保障建设。
A、技术保障
B、信息保障
C、生活保障
D、联勤保障
F、物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