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简述库勒的五种解构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柏拉图、康德、卢梭、奥斯丁、索绪尔、弗洛伊德等人的阅读,总结出五种解构策略:
(1)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
(2)注意搜索那些凝聚不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从而找出解构文本的契机。
(3)重视文本中存在的与某种权威解释相异的成分和形式。
(4)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展示对该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的分歧。从边缘入手,迂回进攻,以期拆散文本的“结构”,证明其破绽百出。
2、问答题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3、填空题& nbsp; 教材认为:“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司空图所说的“()”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滋味;韵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滋味;韵味
4、填空题 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小雅》、《楚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国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国风
5、问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
本题解析:试 题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6、单项选择题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文章的种类划分,其依据之一是()
A.批评对象的不同
B.批评家个性的差异
C.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D.文章篇幅的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9、问答题 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
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歌的标准。钟嵘说最好的诗是具有隽永味道的作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而司空图则更为明确地表述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若是不会或不去辨味,就不配来谈诗。
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10、名词解释 (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11、名词解释 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此术语出自韩愈《进学解》。指写作古文的途径和学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此术语出自韩愈《进学解》。指写作古文的途径和学习前人遗产的基本态度。
(2)韩愈把写作古文的途径归结为广泛学习和采纳文人文章的精华,“含英咀华,闳中肆外”是作者强调的学习古代遗产的基本态度。
(3)韩愈提出的学习范围除了儒家经典外,也涉及道家及其他各家的文章;不仅从诗歌中吸取养料,也同时借鉴学习辞赋中的精华,总之是古代一切有益的文化传统。
(4)由于韩愈师承广泛,多方吸收,故其古文创作也风格多样。
12、问答题 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白居易继承了儒家的诗教理论,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白居易继承了儒家的诗教理论,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文学对现实政治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他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此来实现他改变现实、革新政治的目的。
(2)怎样发挥诗歌的政教作用?白居易主张:其一,要发挥儒家“六义”传统,通过诗歌美刺来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目的;其二,他把诗歌艺术当作向皇帝进谏的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其三、他主张要像古代那样设采诗官,使下情上达,促使统治者改革其弊政。
(3)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着眼于诗歌风雅比兴的传统,立足于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对秦以来的许多诗人作了评价。
(4)白居易对诗歌政教作用的强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在中唐特殊的历史阶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对诗歌抒写情感的特点则认识不足,故对古代诗人的评价也有许多片面之处。
13、填空题 新历史主义批评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断层”和“差异”的历史观,用众多小写的、()的“历史”取代了原先一个大写的、()的“历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复数;单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复数;单数
14、单项选择题 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叙述标记就是它的().
A.情节
B.主题
C.标题
D.题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16、问答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17、问答题 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诗有三义&rdq 91eXAm.orguo;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18、多项选择题 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A.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品组构的整体性
D.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E.作品特色的民族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多项选择题 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
A.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反映对象
B.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C.以冷静的客观态度说明对象
D.以浓烈的主观情思观照对象
E.以观念性的图式去图解对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填空题 我国古代文论家()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见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陆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陆机
21、填空题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指出: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是其内容,()是其表现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道;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道;文
22、问答题 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王夫之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仅认识到“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而且提出了“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的思想。他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四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3、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 理论主要在()、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4、填空题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精细之处还在于揭示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之间极为复杂的支持、破坏和()的不断交错和演化的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异己因素;利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异己因素;利用
25、问答题 结合陶渊明作品,阐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一语天然万古新”一诗的内容和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好问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好问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他由衷赞扬陶诗的自然之美,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诗的自然纯朴、铅化落尽、坦露胸怀是元好问认为的诗的最高境界。
26、问答题 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他要求作者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有形象性,因而艺术构思对客观事物应该“穷形尽相”。
(2)他具体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是:开始时,要求沉思虚静,使构思时的想象自由飞翔。构思成熟时,作者主观情感鲜明,客观事物清晰。进入创作过程时,语言挥洒自如,想象超越时空。
(3)陆机同时也认为,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是随着情感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27、单项选择题 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文学批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形式主义批评
C.文化批评
D.读者批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名词解释 “三表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29、问答题 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学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学诗者要向古代优秀作家作品学习。
(2)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摆脱法规的束缚,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
(3)黄庭坚的这一理论既方便初学者,也符合诗歌美学的要求,是应予肯定的。但他自己的创作实际上仍多讲究诗法,而且他主要以诗法影响后学。
30、单项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文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