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十八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2、问答题  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对哪几种人不能讲法?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这会导致什么过患?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不传法:
《入行论》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不传法: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
4、持杖:拄着拐杖。
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2)过患:
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cān采,后生长耳驴中。”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依此堕三恶道。《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
(3)正确闻法方式: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A“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
B“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C“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但也不能过于欢喜。
D“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3、填空题  人是由()、()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大;五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大;五蕴
	
	
	        4、名词解释  七支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5、名词解释  十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6、名词解释  一境三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7、单项选择题  密宗所谓「三密相应」是指()与佛相应。
                    
	A、心、意、识
	B、身、口、意
	C、知、情、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问答题  宗教都是唯心主义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宗教”一词包括的内涵极广,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宗教”一词包括的内涵极广,是包括信仰在内的观念形态和人类文化现象,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类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探本寻源,也和宗教有着直接关系。“宗教是艺术之源”,“宗教是哲学之母”,这两句话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结论。对这样一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意识形态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用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浅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作出简单轻率的评判。
对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义,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姑且不论。就拿佛教来说,内容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我记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
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本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除了持“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观点的法相唯识宗一派可以划入唯心论范畴之中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
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中既有唯心论成分,也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咬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9、单项选择题  二乘人是指()
                    
	A、人、天
	B、富人、贫人
	C、声闻、缘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名词解释  十法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11、问答题  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邪教及附佛外道蔓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解决这种非正常现象,只有两个办法:
(1)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解决这种非正常现象,只有两个办法:
(1)加强国家执法的力度,彻底取缔和严厉打击各种邪教和各种披着宗教外衣,打着佛道旗号进行的诈骗等各种非法活动。
(2)广泛宣传利国利民、培养高尚思想品德和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为宗旨的大乘佛教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善恶真假的鉴别能力。
追求正当的信仰,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若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人们就会吃“野菜”、食“毒草”,这是一般的规律。对精神垃圾的清除,毒草蔓延的抑制,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填补思想空虚的办法,光靠禁令是难以奏效的。
	
	
	        12、名词解释  一念万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13、问答题  佛教的出世思想是消极的厌世思想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
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
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
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至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同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
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
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
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14、名词解释  八福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於敬田;和尚、□梨和父母属於恩田;病人属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15、单项选择题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根据印度与西域的梵音,配合中国的音调,首先作成了渔山梵呗。
                    
	A、陈思王曹植
	B、梁武帝
	C、武则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名词解释  八大龙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17、单项选择题  「住胎如处牢狱,出胎如被山夹」,是指八苦中的()
                    
	A、求不得苦
	B、生苦
	C、死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名词解释  十七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19、单项选择题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
                    
	A.丘处机
	B.王重阳
	C.马丛一
	D.谭处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名词解释  七种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於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21、名词解释  十种方便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22、填空题  看经时应该如何?()、默看默记、()如对圣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体会经义;不要草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体会经义;不要草率
	
	
	        23、名词解释  十不二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证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证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二门、依正不二门、自他不二门、三业不二门、权实不二门、受润不二门。
	
	
	        24、名词解释  一乘菩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25、问答题  供灯的意义是什么?功德作用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供灯,汉传佛教供香,南传佛教供花,这都是一种习惯。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供灯,汉传佛教供香,南传佛教供花,这都是一种习惯。所有的供养都离不开五官的享受,眼睛喜欢看美的东西、耳朵喜欢听美的声音、鼻子喜欢闻香的味道、嘴里喜欢吃香味、身上也爱穿戴好看的衣服首饰……所有的供养其实都和五触有关。  
印度有水供,印度人一回到家里,坐下就洗脚,因为他们不穿鞋子,脚很脏,所以要洗脚,然后洗脸洗手,天气热时,还会在身上洒一些香水;佛教的供养都是这样来的,是从习惯来的。  
灯是光明的象征,如果没有灯,便一片漆黑,佛教的传承叫传灯。佛法代表智慧,而灯代表光明智慧,供灯时我们发愿让佛的智慧充满大地,所以把光明都供给佛,灯仅仅是一个象征,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来进行供养。  
那么供灯有什么用呢?那是供我们的眼睛享受用的,没有光眼睛就看不见东西,所以灯是供给眼睛视觉的。以实际的情况来考虑,因为西藏是牧区,生产酥油,所以就顺理来点灯,只是这样而已。功德不在灯的多少,而是一片心,心中存有光明就是功德,如果心中只有黑暗就没有功德。心中有光明不在乎灯的大小和多寡,因为它只是象征的意义,点灯要心中发愿希望光明充满人间。并不是说供养了就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26、名词解释  一体三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盘,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27、名词解释  二边三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28、名词解释  二十五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29、名词解释  一切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30、问答题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
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做,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31、名词解释  七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於□窟之上,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於□窟之上,故名七叶□,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32、单项选择题  佛教用什么东西供佛最为适宜?()
                    
	A、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
	B、三供养(身恭敬、口赞佛、意随喜)
	C、以上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3、问答题  七觉支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34、问答题  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二大车轨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传佛教的“深观”指智慧正见,“广行”指除智慧正见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发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断悟进程等。
佛法虽广,但其核心和精华是《般若经》,般若称“佛”是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圆觉佛等从般若中生,离开般若智慧无法解脱成佛。
对《般若经》的解释在印度曾出现过两个大的学派:
一是以龙树为首的深见般若学派;
一是以弥勒五论为依据解释般若的,以无著为首的广行般若学派。
前者称中观学派,后者称弥勒学派。《弥勒五论》中分前二论《佛心论》、《现观庄严论》和后三论《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在前二论中开示了中观见,后三论中开示了唯识观。
无著、世亲兄弟二人根据弥勒“后三论”,开创了唯识学。
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见方面以龙树学说为主,学修中观。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广行般若以无著的弥勒学为主,但对无著、世亲学说中的唯识部分,持批判态度。
汉传佛教性宗和空宗属中观学派,法相宗属唯识学派。法相宗除了正见以外,其他的都和藏传佛教显教的内容相同,有差别也只是对其理论认识上的差别。另外,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的佛教教派,与汉传佛教单一的显教在整体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有很大差别。
	
	
	        35、名词解释  七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软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
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36、名词解释  十种供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37、名词解释  十无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38、填空题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财施;法施;无畏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财施;法施;无畏施
	
	
	        39、问答题  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三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到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
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顶就得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法成就的必备因缘。
因此,这种所谓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之言,人们要当心。
	
	
	        40、名词解释  一四句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41、名词解释  四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42、问答题  什么是求不得苦?遇到这种痛苦时,什么样的人可以轻易化解?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痛苦?你属于哪一种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定义: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定义: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二)轻易化解的人: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学过大乘论典的人,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三)越来越痛苦的人:大多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43、单项选择题  佛门中的「四大」皆空是指()
                    
	A、地、水、火、风
	B、酒、色、财、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4、填空题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45、名词解释  人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46、填空题  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
	
	
	        47、单项选择题  佛陀入涅盘前所度的最后一位弟子是()
                    
	A、须跋陀罗
	B、阿难
	C、舍利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8、名词解释  一念业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49、名词解释  二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
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
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於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於制教类。
	
	
	        50、单项选择题  人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故名()
                    
	A、众生
	B、化生
	C、人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1、名词解释  四种阿含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52、填空题  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53、名词解释  二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54、单项选择题  持戒的根本精神是基于()
                    
	A、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
	B、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C、希望三业清净。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5、名词解释  一刹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56、名词解释  沙罗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罗双树间涅槃。这种树的叶子是丛生的,叶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罗双树间涅槃。这种树的叶子是丛生的,叶长圆形,开花时期,花蕊缤纷而下,铺满地上。
	
	
	        57、单项选择题  净土宗的修持不求()
                    
	A、念佛
	B、发愿
	C、神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8、问答题  佛教修持要断烦恼,究竟何种心态算作烦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烦恼是指内心中的负面心态,在经论中有很多种分法,如六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烦恼是指内心中的负面心态,在经论中有很多种分法,如六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见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等等。下面主要分十类加以说明:
(1)贪心是贪恋所爱。
(2)嗔恨心是恨其所不爱。
(3)傲慢是高傲自满。
(4)无明是不明因缘事理。
(5)疑心是怀疑生命转世的真实性之类。
(6)坏聚见是将自己的五蕴身视为我与我属。“坏聚”的“坏”指易坏无常性,“聚”指五蕴聚集身。将这五蕴聚集无常物视为常一自在的我称坏聚见。
(7)边执见,“边”指常断二边,见指执见也。
(8)见取见,是将坏聚见、边见、邪见视为正见,视其具此三见蕴身为高贵身之不正见也。有些外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净化解脱的主体,故称“高贵身见”。
(9)戒取见,是有些外道将其禁戒和苦行等视为解脱之道,将修其戒禁者视为高尚德行的不正见也。
(10)邪见,是不相信轮回转世,相信上帝、自在天等创世说的邪见也。
	
	
	        59、名词解释  八大奈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60、名词解释  十金刚心向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种迥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种迥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迥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61、名词解释  八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62、名词解释  一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63、问答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64、名词解释  十地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观看,十地心应是十地的别名。
	
	
	        65、名词解释  十无尽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66、问答题  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于印度教,非佛说,故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显法”和“密法”都是大乘佛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
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法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后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
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
比如,如何度化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教的方便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方便吗?
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于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
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占一半以上的都是密籍,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
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着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些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凭什么理由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
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印度文化的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是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对密宗佛教所知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严》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
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么“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后,借佛的名伪造”。按照这种观点说,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
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么“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于《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于印度教”;甚至还说什么“佛教中的‘禅定’、‘瑜伽’之类都来源于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的”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回事儿,怎么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
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67、问答题  在现今时代,如何保持不退学佛的信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的确,在现今时代,人都变得现实了,但作为佛教徒,应经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的确,在现今时代,人都变得现实了,但作为佛教徒,应经常思考佛教所说的生命无常。
无常不是说你活上几十年就会死了,无常是没有时间界线的,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生和死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胎儿在母体中形成,开始了生命的过程,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继续生长到老年;从另一角度看,则是一步一步接近死亡。生命总会结束的,所以从诞生之日开始,一方面是迈向成长,一方面则接近死亡。
但是死亡时间没有绝对性,有的在胎中已死;有的一生下来就死;有的活上几十岁;有的却是上百岁。有的是正常死亡;有的是不正常死亡;有的是死于自然灾祸;有些是意外死亡。
无常是入佛之门,首先要想到无常,这是最现实的事,光想着赚钱和吃饭,没有考虑到后果的话,不是一种聪明和有责任的想法。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智慧,无论是国王、总统或是富豪,在生死上都是没有分别的,有钱买不到寿命,所以不能执著,眼光要看得远一点。
学佛不要光考虑眼前的东西,要学习菩提道次第,发菩提心就是长远的打算,人和动物的分别是人有智慧。做人要像下棋一样,不要只顾前面这一步,高手下棋时要看三步,不要光看面前的一步。做人不要只修今生的路,还要修来生的路。
这样经常思维无常,就可以策发学佛的信念,不致退失。
	
	
	        68、问答题  有人说“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人的前世和后世的存在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的前世和后世是不存在的。”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个推论的大前提是错误的,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都不存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个推论的大前提是错误的,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都不存在。很多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型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都被科学的先进观测方法所证明。一些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暗物质,据说宇宙中的物质有90%是暗物质。
人的转世不是有形肉体的转变,而是无形精神能量的传递和取得新的载体的过程。现世的人的意识的存在既然无形而无法用肉眼观察,隔世的意识又怎么能用肉眼观察到呢?这就像今天的视觉观察不到昨天和明天的情景一样(视觉观察是一刹那,过去的东西当然观察不到,因为已经过去了。当然,从相对论的观点来说,可以观察过去、观察未来。但这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事情),怎么可以以此来否定昨天和明天的存在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没办法看到明天的太阳,但是明天的太阳会不会存在呢?所以以看不见为前提来推论是错误的。
	
	
	        69、单项选择题  释迦牟尼首次讲法的内容是()。
                    
	A.四谛说
	B.八正道
	C.十二因缘
	D.业报轮回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0、名词解释  二种涅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馀涅盘,或有馀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馀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馀涅盘,或无馀依涅盘。
	
	
	        71、单项选择题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观音菩萨的道场是:()
                    
	A、山西五台山
	B、浙江普陀山
	C、安徽九华山
	D、四川峨嵋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2、填空题  中国四大菩萨的精神,象征着()、()、()、()四大德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悲;智;愿;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悲;智;愿;行
	
	
	        73、填空题  佛光山的法脉承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临济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临济宗
	
	
	        74、单项选择题  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的是()
                    
	A、阿难
	B、富楼那
	C、阿难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5、名词解释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称之为八敬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
二、不骂比丘,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
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
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
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此丘僧为之授戒)。
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
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
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
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76、问答题  有人说密法是外道演变而来,是这样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外行的乱说。密法是纯正的佛法,有下面三个理由证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外行的乱说。密法是纯正的佛法,有下面三个理由证明:
一是佛经。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给香巴拉国王月贤等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
这类密典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398种,占佛经总数的51%;另有印度佛教学者研究佛经的著述,藏译集子称《丹珠尔》,其中收译的密部论著共有1747种,占总数的74.8%。这类论著中有佛亲传弟子恩扎菩提著的《密集主续疏》,有公元前2世纪白莲种王著的《时轮续略疏无垢光》,还有公元前1世纪大佛学家龙树著的《五次第》、《菩提心疏》等7部密法论和其弟子提婆著的《密行明灯》、《空行母仪规》等7种密法论,及月称的《密集大疏明灯》等。
这么多的经典资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密法的来源吗?特别是龙树、提婆、月称是大乘显教中观论的奠基人,如果说密法来自印度教的话,他们这些虔诚的佛教信徒怎么会把旁门外道的“邪术”当作佛门正法来进行研究和推广呢?如果说“密法是公元7世纪应运而生”的东西的话,那么,对佛经中的密法典藉和公元前的佛教学者的密法论著该作如何解释呢?如果都是后人的“伪作”,那么,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能证明是“伪作”呢?
二是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和“无常、苦、无我、性空”等“四法印”,“业果报应”、“十二因缘”、“佛心论”、“涅槃”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佛教思想的对立面是什么?凡系统研究佛法的人,无人不知。而在密法中反映的“性空观”、“佛心论”、“解脱道”、“无常观”、“六道轮回”、“业缘生成说”、“超世法”等等基本教理观点和大乘显教的观点完全一致,而与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完全对立。在《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神)邪魔,化为胜乐62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如果说“密法发源于印度教”,那么,对此类问题又该作何解释?如果说印度教的思想“渗透”在佛教密法中的话,“渗透”的思想有哪些,为什么不指出来呢?
三是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大威德和胜乐金刚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湿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主神。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习俗,而在时轮脚下踩着爱欲魔。大多数金刚像手持弯刀,在密藉中注明,手持弯刀象征夺取爱欲魔之命。此类文化特征,不止一例。如果说佛密是从印度教中产生的,那么对这类现象又该怎么解释?
	
	
	        77、单项选择题 &nb sp;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地方是()。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8、名词解释  八惟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背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背舍。
	
	
	        79、单项选择题  念佛的目的是()
                    
	A、清净自心
	B、求名求利
	C、求佛摩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0、问答题  有的法师说:“杀蚊虫不算杀生。”这话符合佛法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蚊蝇蛆虫蚂蚁,均属含识类微细生命,既然是含识类,杀害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蚊蝇蛆虫蚂蚁,均属含识类微细生命,既然是含识类,杀害就犯杀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识之外?
佛律杀生之罪分轻重,杀智性高、爱生意识强、死的痛苦重、体格大的有情罪过大;杀智性和爱生意识弱、死的痛苦小、体格小的罪过小。
由于人的智性最高,爱生意识强烈,死的恐惧和痛苦深重,体格大,而且人身极难得,所以杀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马大象和大型的兽类、鱼类,再次是小动物、鸟类、虾类,又次一等是蚊蝇、蛆虫、蚂蚁和微生物类。
从人到微细生物,按智性和体格大小,分杀生的罪过轻重。杀牛羊的罪和杀蚊蝇之罪,虽罪有轻重,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因此,绝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视为无罪。
佛家律制,比丘出门行乞须持锡杖。锡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头系十二个铁环,象征十二分教。持锡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时响环当当作响,以响声驱散脚下的虫蚁,使其免遭踩踏。
春夏秋季,僧房点灯照明,规定要罩纱罩;饮生水,要经纱布过滤。这都是为了防止蚊蝇、蛆虫受害。
虽然这些是小事,但从这类小事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81、名词解释  八种胜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82、名词解释  十六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83、名词解释  一切有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84、名词解释  七等觉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七觉分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七觉分条。
	
	
	        85、问答题  佛教如何看待环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佛教利众道德价值观念指导下,藏传佛教中制定了保护自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佛教利众道德价值观念指导下,藏传佛教中制定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禁止杀生、偷盗、淫乱、欺诈等行为的一系列规条。这类道德法规,对青藏高原和其他信仰区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和民俗民风、社会风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对藏族人的德性修养、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环保方面,佛教也是走在前面,甚至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
佛在世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条龙,头上长了一棵树,每当风吹树摆时,就流血流脓,龙的头痛得要命。佛弟子问因缘,佛说在过去世燃灯佛时,龙破坏草木,燃灯佛说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坏,否则要遭报应。但是这条龙不相信,后来龙头上就长了一棵树,一直头疼,这说明一草一木都要爱护。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现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佛法是任何宗教都无法相比的。
	
	
	        86、名词解释  一切诸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
	
	
	        87、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88、问答题  时轮法的传承源流是怎么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后的第二年,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后的第二年,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请求,在离孟加拉以南数百里地的希目达那格扎嘎宝塔下,地上化现时轮坛城,空中化现光华星宿坛城,佛化时轮金刚威严相,向与会金刚弟子赐灌童子式世间顶和超世顶,宣说《时轮本续一万二千颂》,与此同时还开示了许多密法。
第二年三月份,月贤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宝石建造时轮意境坛城,结集了《时轮本续》,并写了《时轮本续大疏》,将王位传给了王子拉旺。从此父子代代相传,讲授《时轮本续》和《本续大疏》。
香巴拉王第八代是扎巴王。此王著《时轮续略》施法降服各持种姓之见的3500万婆罗门众,统一于金刚种。从此以后香巴拉法王被称作柔旦(有种)。
第二代柔旦白莲王著了《续略大疏无垢光》。第十代柔旦海胜登基之年(公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第十二代柔旦太阳王登基之年(公元1027年)吉觉译师将时轮译成了藏文。藏历绕迥年就从这一年开始。
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孜鲁班智达把时轮传承从香巴拉带到了印度,他传给了布多阿杂亚,布多传给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传给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对时轮法弘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亲传弟子喀什•达瓦贡保和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把时轮法传到了雪域藏地。
时轮法在藏地初传时期有卓、热两个派系。喀什•达瓦贡保来藏地弘法时,开始与香蒲琼瓦合译《时轮大疏》,并将时轮学修法统完整地传给了贡巴关却,贡巴又传给了卓敦南木拉泽。卓敦修证成绩卓著,一代时轮大师玉茂木觉多杰就出自他的门下。玉茂传到第五代华青嘎洛时两派合流,以卓敦为代表的这一传承称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热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为师,得到完整的时轮学修法统,并补译了很多时轮经典。其三传弟子热本桑传给了华青嘎洛,这一派便称热派。
卓、热两个传统传至华青嘎洛时汇合在了一起。华青三传多吉坚赞。多吉坚赞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到中原传过法,后来他把时轮传给了布敦大师。布敦亲传大弟子曲吉华瓦传给了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传给他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杰。克珠杰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传密法,尤精于时轮,其考证解释《时轮略续大疏》的著作有200万字,重新修订了时轮历法。
宗喀巴大师的第七代时轮传承人是四世班禅,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是九世班禅。时轮续部学说传统和灌顶修持传统,从佛祖起,经过香巴拉诸法王,印度大师,雪域藏传佛教大师,代代相传,法脉从未中断。此法统的历代传承大师个个都是学精显密、戒德纯洁高尚、修证亲验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时轮法统高度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不纯成分的掺入。
	
	
	        89、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90、填空题   八正道即是:正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1、单项选择题  菩萨以慈、悲、喜、舍四种精神,度无量众生,称为()
                    
	A、大菩提心
	B、阿罗汉心
	C、四无量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2、名词解释  十界唯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93、问答题  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嗔、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嗔、痴。
	
	
	        94、问答题  听闻佛法时不应作意法师哪五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戒穿缺
(2)种性下劣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戒穿缺
(2)种性下劣
(3)文辞鄙恶
(4)形貌丑陋
(5)句粗不悦
	
	
	        95、名词解释  十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
2.念十口气的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
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96、名词解释  九十六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97、问答题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98、名词解释  十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人道智谛、集如来智谛
	
	
	        99、名词解释  十二有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100、名词解释  人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本题解析:
试题答案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101、名词解释  五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102、问答题  十法界是指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03、问答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
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104、名词解释  人空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105、名词解释  一弹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喻)极短的时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喻)极短的时间。
	
	
	        106、问答题  什么是“五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内的东西,1由旬等于6680米,100由旬是668000米(668公里)。
“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和生命的转世因果。
“慧眼”是超世罗汉的心见神通。
“法眼”是登地菩萨的心见神通。
“佛眼”是佛的遍知一切的直觉。前二眼属世间神通,后三眼是超世神通,凡人根本无法达到。
	
	
	        107、名词解释  一切智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108、名词解释  一乘之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109、名词解释  五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110、问答题  为什么要皈依(佛)这样的对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2)能够帮助别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2)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3)他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别人,没有限制。
(4)普利一切有恩无恩。
	
	
	        111、问答题  信仰佛教是迷信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原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以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
	
	
	        112、名词解释  一佛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13、名词解释  一实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实的观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实的观法。
	
	
	        114、问答题  有人说,修双运成就,必须开启中脉,如何开启中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开启中脉之法有内外两种方便。内方便有金刚诵、宝瓶气、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开启中脉之法有内外两种方便。内方便有金刚诵、宝瓶气、烈女火等。烈女火定又有内修方便法门,外修方便法门等多种修法;外方便也有智印、誓言印、业印等修法,其中双身实修法被称作“业印”修法。开启中脉也有内外多种瑜伽行,业印修法并非唯一的方法。
藏地各教派僧人密修士,在修行的高级阶段,开启中脉时,只许采取内修烈女火等方法,不允许业印实体修法。因为正宗藏传佛教视僧人的梵行重于生命,不允许破戒。
	
	
	        115、名词解释  一代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116、单项选择题  佛教不以修持()为目的。
                    
	A、神通
	B、缘起
	C、无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7、名词解释  十遍处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与十一切处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与十一切处同。
	
	
	        118、问答题  有人认为:“因明等形式逻辑其作用只能判别世俗谛范围的事物,不能论证中观深义,如《楞伽》等经对五支论法有所批评,唯识家也有‘真如无同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若不能依于即空缘起论理法,就不能算作是论究竟真理,也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1)世俗谛和胜义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1)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对的存在,一方若不存在,另一方也将不存在,如瓶与瓶的法性,若无瓶,瓶的法性何在?“中观深义”、“真如”指的就是这种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
这种胜义谛法性虽非世俗谛,但对法性的认识必须依靠世俗谛范围的真知,如要知道什么是色的法性空性,首先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色。色也有真假之分,色的真假的分辨离不开世俗智,这种世俗智反映的是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存在,这就需要用因明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判断。
所以龙树说:
不靠世俗谛,
胜义不可知。
若不知胜义,
涅槃不可得。
(2)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凡人和开悟了的圣人的两种智慧境界,凡人只有世俗智。如果世俗智无法认识真如法性,那就等于说凡人永远开悟不了,成不了佛;既然凡人开悟不了成不了佛,那么,那些开悟的圣菩萨、佛陀从何而来?
(3)真如法性虽然是一种直觉体验境,非思维语言表达的境界,但如果没有语言和思维,怎会有佛法?难道八万四千法不是语言文字吗?难道没有思想和语言的动物也能学到佛法吗?既然一切事物的名相,包括佛法的存在都是思想和语言形式的存在,就离不开思维逻辑和语言规律。就连“真如”、“法性”也是语词所表达的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一不异”这个中道八不推理法,也是根据因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难道这八不法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吗?
(4)既然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通过思维形式改变和提高人们思想的一种教化方式,那么它的存在就离不开因明等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它的真假对错的分辨,也离不开因明逻辑。那些否定因明逻辑的作用和世俗谛的人的最大错误之处,就是他们犯了一个彻底否定佛法的愚蠢的错误。
	
	
	        119、名词解释  十二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120、填空题  修大乘佛法,不出六度四摄法门。其中六度中()能度悭吝;()能度毁犯;()能度瞋恚;()可以度懈怠;()可以度散乱;()可以度愚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21、名词解释  二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122、名词解释  一真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123、名词解释  七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124、单项选择题  在家信教的男信众被称为()。
                    
	A.沙弥
	B.沙弥尼
	C.优婆塞
	D.优婆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5、名词解释  九因一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126、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127、名词解释  十种有依行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128、名词解释  二我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於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129、名词解释  六根本烦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嗔,痴,慢,疑,恶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嗔,痴,慢,疑,恶见。
	
	
	        130、问答题  什么是出世和入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出世就是出污泥、出水面,世俗就像污泥一样。入世就是虽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出世就是出污泥、出水面,世俗就像污泥一样。入世就是虽然根在水中、污泥中,但不腐烂,不能说入世了就成世人了。如果人出世了,思想没有出世,也谈不到出世;入世了,若思想也变成世俗的思想,那不是入世,而是堕落。
	
	
	        131、单项选择题  现世在此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下一个在此世界成佛的是:()
                    
	A、燃灯佛
	B、迦叶佛
	C、弥勒尊佛
	D、阿弥陀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2、名词解释  十二门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133、名词解释  一切智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六忍之一。菩萨於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後,便证得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六忍之一。菩萨於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後,便证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134、问答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纯属胡说。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玛让雄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纯属胡说。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玛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年),后来各教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20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一世达赖喇嘛更登珠,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一世嘉木样大师阿旺宗哲,一世贡唐大师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学者。
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亲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示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的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验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坐床仪式。
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噶玛巴,经过乌见巴考查,被确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噶玛巴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噶玛巴。
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
至于佛位的高低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是由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在教中所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分高低决定的。
数千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135、名词解释  十八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136、名词解释  一实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本题解析:
试题答案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137、名词解释  一来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果之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果之一。
	
	
	        138、问答题  佛教是讲诸法性空的虚无主义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乘佛教讲“空”,但&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乘佛教讲“空”,但“空”的含义是什么,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难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连那些智商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义。因此,很多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正因为“空”的意义深而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堕之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作世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众生、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
那么“空”是指什么呢?
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别的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
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ld quo;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139、名词解释  九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140、问答题  为何说修胜乐系在末法时期容易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故称外三部密法,无上瑜伽部是密法的核心,故称内密。内密即无上密,又分父续部,母续部,无二续部。以修幻身成就为主者为父续,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者为母续,大乐与智慧相合不离者为无二续。续经《总源》中说:瑜伽续总数,共六千万颂,瑜伽母续数,一亿六千万。在这一亿六千万颂中被誉为母续之王者为胜乐续。故宗喀巴大师赞颂说:瑜伽母续共一亿六千万颂总数中,犹如幢顶之宝珠,是那胜乐轮之续。
佛陀在何时、何地说胜乐续,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宗大师严格考证经续的出处,以《空行海续》为依据,说末法时由金刚亥母与金刚手菩萨请佛说此续。说此续的因缘云:湿婆夫妇居于须弥山顶,其部下天神,食香、药叉、罗刹、龙神,阿修罗等占据南瞻部洲二十四个胜地,危害众生,无恶不作,故请佛开示震慑降服湿婆及其部众。当时佛陀接受请求,在须弥山顶化现为胜乐嘿鲁嘎威猛相,把湿婆夫妇踩在脚下,并夺取其新月标志做头饰,五方佛所献二十四位菩萨化现为二十四地天神等形象,降服了湿婆部众,消除了湿婆神对世间众生造成的灾害。为了救护众生,接受诸佛之请求,胜乐永住须弥山顶,用四面观照四大部洲,菩萨众永住二十四胜地,度化众生。
由于胜乐部特有即生成就的不共密法和原身常住人间的特殊因缘,即使在末法时代修此法仍具有成就快、加持力强大的特点,故有“具加持力胜乐佛”之称。在印度和藏区历史上修此法得到成就的很多,如号称“印度八十四成就士”的著名成就者大多数是修胜乐的成就士。
	
	
	        141、问答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142、问答题  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
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
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
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是大错特错。
	
	
	        143、问答题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从众生中出。
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
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
“佛法”虽然是佛说,但不是某一个佛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
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法性的揭露显现,因此在《金刚能断般若经》中说:“无论佛出世与否,万法的法性不变。”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在佛号中称第一佛者,有文殊、普贤、时轮等,贤劫第一佛是灭世佛。但这些“第一佛”并非最初第一佛。文殊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智慧第一的角度说的,普贤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愿行第一的角度说的,时轮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持金刚本初佛的角度说的,灭世佛被称为第一佛是从贤劫千佛的首佛说的,但并非“最初第一佛”。
从逻辑上说,找不到第一佛,也就和找不到第一个人一样。佛生于法,法由佛说,若有第一佛,此第一佛之前有没有佛法呢?若无佛法,这“第一佛”无从生出,若有法,必有说法之佛,因此,这“第一佛”便不能成立。
其次,佛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也无始无终。若众生有始,第一个众生将成为“无因”的众生,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众生从总体而言是无始无终,流转不息,从众生的个体而言是“无始有终”,若个体的众生无有终,众生成佛的理论便无法成立。
	
	
	        144、问答题  转“玛尼”经轮有什么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在《宝箧经》中说:“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千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在《玛尼藏经》中说:“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数。”在《莲花宝蔻续》中说,口念,心思,身带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剎、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转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经筒中安放多少经咒,凡经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此说出自多种佛经。
	
	
	        145、名词解释  一四天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146、名词解释  十根本烦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与十使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与十使同。
	
	
	        147、名词解释  八不正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八不中道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八不中道条。
	
	
	        148、单项选择题  《维摩经》的理想世界是()
                    
	A、人间净土
	B、十方净土
	C、东方净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9、名词解释  一切智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智的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智的相。
	
	
	        150、填空题  八正道中,定学的内容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正精进;正念;正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正精进;正念;正定
	
	
	        151、名词解释  十二重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152、填空题  《生经》中,佛陀开示弟子阿难:「已求归依,以()为证,归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经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经典
	
	
	        153、问答题  藏传佛教如何修习忏悔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汉传佛教中,主要修学拜忏等,在藏传佛教中,主要靠四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汉传佛教中,主要修学拜忏等,在藏传佛教中,主要靠四力修忏悔。四力是:所依力、弃舍力、离恶力、对治力。
所依力是进行皈依和发菩提心,舍弃力是对所犯罪过,进行悔过,离恶力是发誓不再重犯,坚定戒心,对治力是如放生等行善行为,也包括诵佛号咒语等。四力是忏悔消业的最胜法门,依止其中一力也能消业,四力俱全更不用说了。有人说四力不全,消不了业,也是不对的。四力中特别是认识过错,进行悔改是非常重要的。
	
	
	        154、名词解释  八福生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155、问答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156、名词解释  六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157、名词解释  圣客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将在此地诞生。
	
	
	        158、问答题  何谓藏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159、名词解释  一如顿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160、单项选择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
                    
	A、法华经
	B、华严经
	C、阿弥陀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1、问答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162、名词解释  八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
2.地水火风为四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
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
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163、填空题  供僧法会,通常是在农历()月举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
	
	
	        164、问答题  “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句话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观点。
佛教认为人的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句话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观点。
佛教认为人的身世命运是自己的业力形成的。
“业”指身言意的行为动作,人的行为动作受思想意识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意识即“心”在造业上起主导作用。但“心”在造业过程中只起动机的作用,在身业和言业上,若只有思想动机,没有身、言的实际行动,就构不成造业行为,如有杀人心和行淫心,不等于杀人、行淫,也构不成比丘的毁堕犯戒行为。
“业”是“惑”与“行”结合形成的,虽有惑(思想意识),若无行(实 际行动)造不了业。如未破除思惑的登地菩萨,虽有思惑,但有真智护持,不产生造业的行为,故不会形成业力转世和堕落。
“命由心造”,若只从字面含义理解,还会造成“心能改变现时命运”的误解,实际上光靠心想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若靠心的想象意念能改变命运的话,处在饥寒中的人,心想得到衣食就该得到衣食,穷人心想金钱就该得到金钱,这真能办得到吗?所以“命由心造”这句话,若无合理的解释,就会变成空想主义的同义词。
	
	
	        165、名词解释  二种出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166、名词解释  十力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的十力与十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的十力与十明。
	
	
	        167、名词解释  十界权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168、名词解释  九品行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169、名词解释  八识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170、名词解释  七金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171、问答题  如来藏佛心是受染还是清净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本质是清净的,但目前是受染的,所以说众生有如来藏佛心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本质是清净的,但目前是受染的,所以说众生有如来藏佛心不代表就是佛。弥勒以九种比喻说明了现行受染心:
(1)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
(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
(3)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
(4)掉在粪坑里的金块。
(5)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宝藏没有开发出来以前,地上的众生仍然受穷,什么也没有,一旦发现地底下有宝藏,开发出来的时候,马上就会变成富翁。
(6)可成大树的小小的树种。一粒小小的种子,如果埋在地里可以变成大树。
(7)破衣裹着的佛像。没有显现,不被人重视。
(8)贫妇腹中的转轮王。很穷的妇人怀着转轮王胎,一旦转轮王生出来,马上变为转轮王的母亲,成为显贵。
(9)泥模中的金佛。泥模子没有打开,只是泥块,打开泥模子,金光灿烂的佛像就会出现。
这九喻比喻人身上的如来藏——佛性。修行犹如剥去莲瓣取佛、如杀蜂取蜜、如剥糠取米、如粪坑取金、如开发地下宝藏、如育种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贫妇生转轮王变得大富大贵、如打碎泥模显现金佛。
	
	
	        172、单项选择题  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善心布施可以度化()
                    
	A、瞋心重的人
	B、悭贪不舍的人
	C、散乱不定的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3、问答题  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为真法无可说,无法说,说不了。因此说“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为真法无可说,无法说,说不了。因此说“佛未说过任何法”。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规律,叫作法性的东西。人心的本质是无法说清楚的,只能通过一定的修持让自己去发现,是说不清,说了也是没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能说“佛未说过任何法”,这也是从理谛的角度上来解释。
从事谛上来说,佛说八万四千法,说了45年的法,过去的无数佛说过法,到释迦牟尼继续说这些法,未来的佛还要说这些法。
所以要分清二谛,如果一概否定佛说法,是不正确的。
	
	
	        174、问答题  什么是油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脂肪含量高,且又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酯。油料可分为木本油料(如油茶、油桐)和草本油料如(花生、油菜籽、芝麻)。
	
	
	        175、问答题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176、名词解释  十二法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後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177、名词解释  一乘圆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178、单项选择题  供养父母是属于  ()
                    
	A、悲田
	B、敬田
	C、恩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9、问答题  “大手印”是噶举派独有的密法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也有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大师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大师时将此法写成密籍,传授范围略有放宽。此后有很多密宗大师,著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特有的密法。
	
	
	        180、名词解释  达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义为"法",指佛法之法,即经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义为"法",指佛法之法,即经典。
	
	
	        181、名词解释  一月三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182、名词解释  十念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183、问答题  研究佛教何故须阅读经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184、单项选择题  完全断尽贪瞋痴不再轮回生死的圣者,是指()
                    
	A、菩萨
	B、佛陀
	C、阿罗汉以上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5、名词解释  二烦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186、问答题  藏传佛教就是“藏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和“藏密”是两个不同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和“藏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藏传佛教包括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两部分。显宗以“三藏”经典为主,教授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续”经典为主,教授四部瑜
伽,成就密宗双合七支持金刚佛。虽然藏传佛教从总的方面来讲,都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结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噶当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学密;萨迦、噶举、宁玛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鲁派才主张显密并举,双翅齐飞。因此,以“藏密”称呼“藏传佛教”并不确切。
	
	
	        187、名词解释  七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梨、破羯摩僧及转法(河蟹)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188、问答题  供养的方式有哪十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供养身
(2)供养塔 91exam.org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供养身
(2)供养塔
(3)现前供养
(4)不现前供养
(5)自作供养
(6)教他供养
(7)财敬供养
(8)广大供养
(9)非染污供养
(10)正行供养
	
	
	        189、名词解释  一即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190、问答题  念佛必须要吃素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说,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为了生存需要食物中有足够的热量。
(2)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3)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要杀的嫌疑。
(4)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将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
由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191、名词解释  十种智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192、名词解释  九部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193、名词解释  一念随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随喜的念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随喜的念头。
	
	
	        194、问答题  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国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抛瓦法”俗称修往生的捷径,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抛瓦法”俗称修往生的捷径,但用抛瓦(转移意识)法,求往生佛国净土,并不是不需要其他条件。抛瓦法转识需要具备“三乘”和“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气力、乘愿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力、铲除业力、种植善根力、信愿力。三乘五力,归结起来是三点:
(1)一生中不间断地悔罪行善,培植善根;
(2)如法修持,达到能够转识的修炼程度;
(3)具有以诚信和菩提发心为根基的愿心。
如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想用转识法术往生佛国,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不仅如此,如果缺乏消业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诸缘,只修抛瓦法,还会损寿而发生突然暴死。因此,奉劝那些凭好奇心乱学抛瓦法的人们,珍惜难得的人身,爱护自己的生命,应该寻找那种比抛瓦法更稳妥的上师引渡往生法。
	
	
	        195、名词解释  了生脱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了生脱死,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但不少人一听到“了生脱死”,就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了生脱死,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但不少人一听到“了生脱死”,就以为是长生不死,以为成佛就是成仙了,挺不错。实际上是错了。他们把佛教与道教搞混了。释迦世尊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四十九年,最后还是走了。佛法认为,成、住、坏、空,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世间众生莫不如此,人也一样。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不要死死抱着这一辈子几十年不放。抱是抱不住的。我们应该首先看清楚我们抱的是什么东西,然后看看是否值得去抱,  
如果值得去抱,看看能不能抱住。如果不值得去抱,就别去抱它。众生愚痴,没看清是什么东西,瞎抱。  
我们说了生脱死。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去上吊自杀,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佛法认为,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苦事总是伴随不去,乐事总是转瞬即逝。俗语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空苦。《涅盘经》上罗列了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所以,世俗人生不值得执着,不值得去抱它一辈子。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  
如果人能够不死,我们就不用学佛法了。人无不死。但我们都怕死。佛法就是要我们不要怕死,第一,怕死没用;第二,确实不值得去怕死。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不妄执生,他就不会怕死了。越妄执于生,就越怕死。“了生”与“脱死”,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脱死”就是说我们不再被死所困扰,从死的捆缚里解脱出来。  
我们明了世俗人生生死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做人反正就这么回事,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这不行的,用我们的话说,这是“执空”。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
	
	
	        196、名词解释  发菩提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197、填空题  「正念」就是指保持清净的意念,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思想;言语;行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思想;言语;行为
	
	
	        198、问答题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佛教是社会科学,是人学,是人生哲学,是生活哲学。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属性,而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是物质。
(2)自然科学所关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质,采取的是实验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对象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构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无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学等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内,佛教中的自然科学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质,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中观哲学是一种客观的哲学,它把物质和精神看做是对立的统一体,小至人体,大至宇宙都是互为前提、互相关联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是众缘和合之存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离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的观点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199、问答题  佛教智慧的产生跟定没有什么关系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乘佛教行的纲领是六度。前三度修积福德资粮,定慧二度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乘佛教行的纲领是六度。前三度修积福德资粮,定慧二度修真智慧——即智慧资粮,精进度是二资粮的助缘。
修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散乱心,激发真智慧;戒能护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脱。所以,佛陀制定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教的基本常识。说“智慧的产生与禅定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足以证明,说这种话的人是十足的法盲外道。世间智慧是分别思维,在散乱心中也可以获得,但超世现观真智必须在九止心的定中才能显现。故圣地真智分定中智和后得智两种,真智始终与定心相伴,出定后的智慧混杂散乱心,称为有漏智慧。
	
	
	        200、名词解释  八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宗教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宗教学:佛教文化》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