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 心即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 系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系辞传》。《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系辞传》。《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 复性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受到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迷惑,“情既昏,性斯匿矣”,“故性不能充也。”主张去情复性,认为通过“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弗思弗虑”,“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等方法,最后达到“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的“至诚”境界,便是复性。
5、名词解释 势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主的权势为治国之本,为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主的权势为治国之本,为战国中期慎到所提倡。他提出:“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故“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不足以慕也。”战国末韩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自然之势”和“人之所得势”,强调“势治”必须以法为基础,“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抱法处势则治。”
6、名词解释 中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7、名词解释 性即理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程颐提出性即理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程颐提出性即理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业之谓理。”“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程颐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所谓性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
8、名词解释 征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认为要认识“道”,那就要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认为要认识“道”,那就要靠“心”进行思维。“心”对于感官起着统帅和支配的作用。这种统帅和支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征知”,即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和取舍。“心”的“征知”过程,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心”具有理性思维的作用,但“心”的理性思维必须以感官接触客观对象后所得到的感觉材料为基础。
9、名词解释 主一之为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讲修养工夫时,程颐常用《周易•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讲修养工夫时,程颐常用《周易•乾•文言》中的“闲邪”这个词。闲邪的意思就是防范邪恶、消除妄念。程颐认为:“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则诚自存。”“闲邪更著甚么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则闲矣。”程颐讲敬,特别强调“主一”,“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二程认为,敬可生静,但静不能生敬;静的归宿是忘,敬则导向必有事焉的儒家入世价值理想。所以,主敬只是直内功夫,进一步还要方外的集义功夫,故人还需名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10、名词解释 玄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老子•十章》:&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老子•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亦指得道圣人的德性,《老子•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天地》:“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在《尚书•舜典》中指潜在的不著于外的道德,“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11、名词解释 见性成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般若智慧彻见自心佛性,以达到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般若智慧彻见自心佛性,以达到成佛目的的一种教义。《坛经•般若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禅宗认为“佛性”和“智慧”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故不重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佛教休息形式,提倡“识自本心”。
12、名词解释 忠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孔子伦理思想。《论语•学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孔子伦理思想。《论语•学而》:“主忠信。”忠指忠肯,积极为人;信指真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人不忠信,则事无皆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孔子强调忠信,把它作为道德学问的基础,“忠信,礼之本也。”
13、名词解释 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服从。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2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说,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14、填空题 宗法等级制度的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15、名词解释 俱分进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章炳麟用语,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由于熏习性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章炳麟用语,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由于熏习性或末那我执的作用,产生善恶苦乐作为进化的基础。进而断言:“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除善乐的发展外,还意味着罪恶和痛苦的加深,故主张“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不可取。”(《俱分进化论》)
16、问答题 简述董仲舒性情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董仲舒认为性情论有三个方面:
1性仁情贪,从心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董仲舒认为性情论有三个方面:
1性仁情贪,从心理方面说,人的心有性有情,与天之有阴有阳相当,性表现于外为仁,情表现于外为贪。
2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性是天生的善,斗肖之恶是天生的恶,不可改变也不可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经过教化转化善性可叫做性。
3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岁包含善的素质,但不经教化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天“任阳不任阴”,人应“以性禁情”。
17、问答题 谈谈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人关系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是人道与天道不同,从认识论意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人关系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是人道与天道不同,从认识论意义上是人可以认识天道,实践论意义上是人可以改造自然。他反对宗教意义的天人感应,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自然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之乱。
1天行有常,强调自然界有它自身固定的客观规律和法则。
2明于天人之分,对天和人的职能有明确的区别,指出天的职能在于产生万物以及时今的变化等,人的职能在于治理万物及人类社会。
3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能够掌握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4、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与地相对的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
5、人和万物虽然都是自然的产物,但和万物有根本的区别,区别在于人有道德和智慧,能按义的原则,形成社会组织。
6、荀子的天人关系论也克服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的片面观点,同时也避免了孟子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错误观点。
18、名词解释 五行相杂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周末期太史史伯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周末期太史史伯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句话表达了单一的东西不可能组成大千世界的思想。史伯还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是不同的“实”之和合、统一,所谓“同”,即指相同的实之简单相加或同一。他反对“去和以取同”,因为“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另外,史伯还提出了一系列命题,接触道对立统一的思想,他从“和无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等经验出发,提出“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等命题。
19、名词解释 万法唯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亦称一切唯识。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亦称一切唯识。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20、名词解释 知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用来指顺应自然而役使万物。《荀子•天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用来指顺应自然而役使万物。《荀子•天论》:“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认为人能正确利用认识器官,适应自然,就能“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使“天地官而万物役”,做到言行合治,奉养适度。
21、名词解释 体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圣人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无”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圣人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无”同体的境界。《世说新语•文学》篇:“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异,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有所不足。”
22、名词解释 血气心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戴震认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的,“有血气,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戴震认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戴震认为客观世界是人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戴震认为,“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人的感觉乃是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来源。人在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同时,心有知识,心的知识可以发展到神明的境界。“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心的作用是思,“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神明,就是思无不通,但心的神明也是以身体为依据的。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声色臭味在物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声色臭味在物,理义在事。
23、单项选择题 《周易》中的“三易”不包括()。
A、变易
B、不易
C、简易
D、实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名词解释 圣人有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处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基于此,“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25、名词解释 《太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仿《周易》而作。《易》以卦为基本单位,《太玄》以“首”为基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仿《周易》而作。《易》以卦为基本单位,《太玄》以“首”为基本单位,仿《周易》之爻而作赞,仿《传》作《首辞》,仿《象辞》作《玄测》等等;与历法结合,《太玄》是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方、州、部、家、赞之间,以“三”相生。
26、名词解释 谴告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董仲舒思想,《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董仲舒思想,《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认为天对统治者经常通过符瑞或灾异进行赞赏或谴告,谴告是表示天对人君的“仁爱”,为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中心论点。
27、问答题 谈谈玄学的产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玄学是在魏正始年间形成的,而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股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玄学是在魏正始年间形成的,而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股社会思潮,它是随着氏族门阀势力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他们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2、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造成了“魏晋之际,天下多名士而少有全者”的恐怖局面,一些名士苟且偷安而又心怀恐惧,精神空虚,于是急切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外世之道,因此以思辨哲学形式出现的玄学得到发展
3、玄学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根源,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有一个发展过程。
28、名词解释 法先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先秦一种法古的历史观点。即要求效法或遵循古代圣明君王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先秦一种法古的历史观点。即要求效法或遵循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或制度。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见《商君书•更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中庸》)“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等。荀子也批评过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批评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
29、名词解释 忠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家伦理思想。《论语•里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家伦理思想。《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矣勿施诸人。”忠恕即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之道,为实行仁的方法。
30、名词解释 微生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谭嗣同用语。指以太自身的细微生灭。据佛教一刹那有无量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谭嗣同用语。指以太自身的细微生灭。据佛教一刹那有无量生灭之说,认为以太中“生与灭相授之际,为之又微,至于无可微;密之又密,至于无可密”,可谓“旋生旋灭,即灭即生。”试图以此来分析物质世界不生不灭,永恒运动、变化的原因。但又以此比附佛教轮回说,称“轮回不已,则生死终不得息,以太之微生灭亦不得息”。(《仁学》)
31、名词解释 性善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2、名词解释 三界唯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皆由心造,心为万物的本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皆由心造,心为万物的本体。《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佛教内部对“心”有不同的解释。《大乘入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谓此一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是万法之本,纯净之体。华严宗即采此说。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一心即阿赖耶识。三界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
33、名词解释 三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用来指当时“王公大人”的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用来指当时“王公大人”的三项政治要求,为: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上》)“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节葬下》)认为达到三务的关键在于尚贤使能。
34、名词解释 三论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因主要研习《中论》、提婆《百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因主要研习《中论》、提婆《百论》、《十二门论》而得名。隋吉藏为实际创始人。基本理论为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即缘起,离此即无事物独立之实体,即性空,任何事物均为缘起和性空的统一。提出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说,认为真俗二谛“二而不二”,二者不可偏废。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判教反面提出二藏(声闻藏和菩萨藏)三法轮(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说。
35、名词解释 主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理学家道德修养方法。程颐曰:“涵养须用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宋理学家道德修养方法。程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是因敬畏而自我控制的能力,“敬只是持己之道”,使思想能专一而不涣散,不为外物所牵引,“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如此“涵养久之,天理自然明”(皆引自《遗书》)。朱熹论敬更详,“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朱子语类》卷十二)并认为应“主敬致知,交相为助”,(《答张敬夫》)把德性涵养与求知活动结合起来。
36、名词解释 天人之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37、名词解释 道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成玄英疏:&ldquo ;枢,要也。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要也。”庄子认为“道枢”在于消除或超越一切差别和对立。
38、名词解释 性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熊十力用来指人的“真的自己的觉悟”,与量智相对。它圆满无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熊十力用来指人的“真的自己的觉悟”,与量智相对。它圆满无缺,独立无匹,虽不离感官经验又自在离系,寂寞无形却又包含万理,为一切知识的根据。具有性智的人才能自明自识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真源。性智和量智的区别在于:“性智是体,量智是用。”但量智虽本性智,却“缘一切日常经验而发展”,“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于是变遮蔽了“真的自己”,违背了性智。
39、名词解释 天地一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用语,指天地万物齐一。《庄子•齐物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用语,指天地万物齐一。《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反对公孙龙等辩者关于指物和白马非马的辩论,认为与其用某一概念来证明对象之非,不若不用概念来说明对象之非,对名称概念采取可不可、然不然的态度,天地和万物是齐一的,可以称为指,也可称之为马。
40、名词解释 四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41、名词解释 证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熊十力用语,又名证量、体认、实证。指一种超知识经验的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熊十力用语,又名证量、体认、实证。指一种超知识经验的内心体验真理的功夫。以为哲学所穷究的是本体,不是理智所能及的境界。只有通过证会,才能达到主观(能)和客观(所)相合的境界。“能证即所证,冥冥契会,而实无有能、所可分者,是名证会。”(《新唯识论•转变》)又说:“吾人唯于性智内证时,大明洞彻,外缘不起,敻(xuan)然无对,默然自了,是谓证量。”(《原儒•绪言》)认为这是中西哲学的区别之一。
42、名词解释 三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魏晋时期指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三种玄学理论。《世说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魏晋时期指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三种玄学理论。《世说新语•文学》篇:“旧云,王丞相(导)过江左,止道生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声无哀乐认为,声音不具有哀乐之情。养生认为,人可依靠导养得法来延年益寿。言尽意认为语言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
43、问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r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44、名词解释 物极必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
45、问答题 韩非子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来源有三:墨子、道家和儒家。如道家的“无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来源有三:墨子、道家和儒家。如道家的“无为”,在法家学说中转为御下之术;道家之智慧,在韩非子思想中转为阴谋;墨家之“尚同”和“天志”即权威主义也为韩非子采用。
46、名词解释 率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家伦理思想。指按照天赋的本性准则行事。《礼记&bu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家伦理思想。指按照天赋的本性准则行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礼记注疏》:“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朱熹认为性即理也,故注:“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四书章句集注》)
47、填空题 旧六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48、名词解释 为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杨朱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孟子•尽心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杨朱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其特点是“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其形”(《淮南子•氾论训》)。认为天下大利,亦为身外之物,胫之一毛,却属己之形体;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把道家养生理论推到极端。《列子•杨朱》引其政治主张:“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49、问答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r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50、问答题 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51、问答题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52、填空题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陆九渊;王阳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陆九渊;王阳明
53、名词解释 养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公孙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一种道德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养气首先要“持其志,无暴其气”,同时“配义与道”,做到“心勿忘,勿助长”,“直养而无害”,久而久之,变能达到其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54、名词解释 本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根本与末节,本质与表现,本体与作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根本与末节,本质与表现,本体与作用。
55、名词解释 无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知本无有思,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周敦颐《通书》:“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认为由思而至于无思,无思而后能无不通。
56、单项选择题 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流行的()。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7、名词解释 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58、名词解释 精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59、问答题 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充提出“疾虚妄”,极具战斗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充提出“疾虚妄”,极具战斗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王充的“疾虚妄“首先是批判谶纬神学对孔子和儒学的神化。
其次,王充又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杨雄、桓谭的传统,强调要“考论实虚”,立验证、诠轻重,以辨真伪。
60、问答题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61、名词解释 法术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术两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r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术两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法须严厉而公正,“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用术则知人善任,“使智者尽其虑,贤者敕其才”,且须论功行赏:“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则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讲法用术则靠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势者,“人主之所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故人主必须“处制人之势”,“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62、问答题 墨子的非命论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矛盾。首先,墨子“非命”“尚力”的人生观中,力指个人主体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矛盾。首先,墨子“非命”“尚力”的人生观中,力指个人主体创造性,命指人生境遇的固定性,反对宿命论,主张命运由人自为。历史经验证明“命”是不存在的,人们的直接经验也证明“命”是不存在的,在经验中不能看到或听见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实践上,命定论是十分有害的。人们如果认为命定论,那么就会认为智愚富贱都是生来如此,由命决定的,就没有后天的努力,而人就不能进步,不能改善“恶”的本性。其次,“天志”“明鬼”的天人关系是,天能对人赏善惩恶,人也能以其行为感应天,鬼也能与人交通,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必从外在寻一个保证,就是天志。墨子根据历史传说和众人“耳目之实”,证明有鬼,他之所以重鬼,是因为鬼能赏善惩恶。墨子坚决否认命运的存在,他认为人在乎个人努力或不努力,不在于命运。
63、单项选择题 周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口
A、冢宰
B、司徒
C、宗伯
D、司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4、单项选择题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商鞅
B.韩非子
C.慎到
D.申不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5、问答题 老子《道德经》的主要观念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老子《道德经》主要观念可分为三:
(1)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老子《道德经》主要观念可分为三:
(1)常、道、反;
(2)无为、无不为;
(3)守柔、不争、小国寡民。其中,第一组为思想根基,二组为思想中心,中心思想在人事上的展开就是第三组。
66、名词解释 五德终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五德终始”说以“来源:91题库网 91EXAm.net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67、名词解释 坐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除物我对立,使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坐忘是庄子内向的修养方法,即使内心保持虚静,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对立,顺应自然,安于命运,这样就可以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自由。
68、名词解释 同名和异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正名》:“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正名》:“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主张事物同实则同名,异实则异名,名、实之同异,不能混淆。
69、名词解释 法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用语,指法度、准则。《墨子•法仪》:&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用语,指法度、准则。《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墨子认为最根本的是法天。天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这是衡量一切言行的基本准则,“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行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并把三表亦作为出言谈为文学准则。法仪表意思相同。
70、问答题 庄子的天道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从天道观上来看,庄子集成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性多元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从天道观上来看,庄子集成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性多元论对老子道一元论有所消解。
2、庄子认为这个自本自根而又天生天地的道并不完全在万物之上,而就在万物之中。
3、道为宇宙本源,具有逻辑的存在性,普遍性,超越性。
4、道是一个整体,其特征为通。
5、道是自本自根的。
6、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庄子有时以道为全以万物为偏,具体事物有成有毁,而万物则无。
71、名词解释 定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定心,指不分物我,内外两忘的境界。程颢《答横渠先生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定心,指不分物我,内外两忘的境界。程颢《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承教,谕以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此贤者虑之熟矣。”但程颢认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有内外也。”“以性为随物于外”,“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主张不分物我,“内外之两忘”。
72、名词解释 倒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章炳麟指唯我论、唯物论、和有神论者所持观点都是在认识论上颠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章炳麟指唯我论、唯物论、和有神论者所持观点都是在认识论上颠倒真、幻关系,以幻者为本体的“倒见”。章炳麟以佛教唯识宗为据,以阿赖耶识为真,认为“遍计所执之我,本是绝无。”认为唯我论“此我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一倒见也”、唯物论“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二倒见也”、有神论之神不过是概念,“此神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三倒见也。”(《建立宗教论》)
73、名词解释 理势合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理,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理,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认为“理”和“势”在自然之天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不可抗拒。提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寂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肯定历史变迁根本上取决于势。但又认为势“存乎神之不测”,要通过英雄人物来表现。
74、名词解释 形名参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非综合前期法家的刑名说所提出的主张。即对言论和行为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非综合前期法家的刑名说所提出的主张。即对言论和行为后果进行比较,并要求其统一。《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对臣下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参合比较,即能明辨是非。“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对臣下主张若一时无法判断,则根据实施后果(形)与原先主张(名)是否相符来进行赏罚。
75、名词解释 涤除玄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要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要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的镜子不占一点尘灰,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道的真谛把握道。
76、名词解释 非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77、名词解释 习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熊十力用语。指人依据日常经验而虚妄地断定追逐外在事物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熊十力用语。指人依据日常经验而虚妄地断定追逐外在事物的习惯之心。亦称为物化之心。是依本心的作用而产生,又与本心有根本区别。习心只有量智,而本心的实证、觉悟即性智。
78、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道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第一,庄子认为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第一,庄子认为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
第二,概念是静止的,无法表达变化。
第三,庄子认为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
79、名词解释 天台止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 案:天台宗的止观说名目很多,归结起来有三种止观、两个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台宗的止观说名目很多,归结起来有三种止观、两个方面。三种止观是指:一、渐次止观,指初浅后深,如阶梯一样,需依次修习的止观。二、不定止观,指修习的次第可以随机变更的止观。三、圆顿止观,指一开始便能证得佛教最高真理的止观。此外还有一种小止观,又称童蒙止观。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包括止和观两个方面。“发菩提心即是观,邪辟心息即是止。”发菩提心,就是指立下不证得天上正觉的佛理不罢休的志向。所谓邪辟心息,就是指一切与佛理相违背的思想得到止息。
80、名词解释 贵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魏晋时期一种以无为世界本体的哲学思想,与崇有相对。语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魏晋时期一种以无为世界本体的哲学思想,与崇有相对。语出裴頠的《崇有论》:“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主要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先秦《老子》最早提出“有生于无”的命题,“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贵无运用到政治上,则主张以寡治众,“执一统众”,无为而治,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81、名词解释 明诚合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用来指圣人在道德修养中所达到的知行合一的境界。他认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用来指圣人在道德修养中所达到的知行合一的境界。他认为“行”是圣人的最高行为,可不待于“力”,即可条理不爽而“因乎事物之至”。圣人的“知”可不待于“致”,而豁然贯通有余,以至“全体明而大用行”。故圣人既立之后,“诚则明矣,明诚合一,则其知焉者即行矣,行焉者咸知矣。”(《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82、名词解释 玄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排除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的干扰,让内心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帛书《老子》“览”作“鉴”,即玄妙的心境。指保持心境的洁净,便能观照万物。
83、名词解释 盈坚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后期墨家辩论的论题,与公孙龙学派的“离坚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后期墨家辩论的论题,与公孙龙学派的“离坚白”相对。“盈,莫不有也。”(《墨子•经上》)意为石与坚析名为三,指实则一。“无坚得白,必相盈也。”“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可。”(《经说•下》)即坚白为石之二性,皆在石中,不论知与不知,坚白都存在,不可认为坚白相离。
84、名词解释 二谛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l)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2)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真谛就在于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85、名词解释 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老子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指“道&r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老子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指“道”。《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朴亦无名,称“无名之朴”,“朴散则为器”,但人们只要守雌,守辱,使常德充足,也能“复归于朴”。朴还可用来镇止一切欲望,使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86、名词解释 正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87、问答题 试论朱熹知行观理论价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朱熹在其知行观中,继承并且发展了程颐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轻行重、知行互发并进的新观点。在朱熹看来,知与行自然不能合而为一,但可以通过真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按照朱熹的真知思想,人若能格物穷理达到认识的高度灵明,明确把握性理而形成真知,真知必然、自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实践,可是对于“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他也只是强调“真知未有不能行者,”知行并行,相资为用,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88、名词解释 宥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龚自珍认为情在“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龚自珍认为情在“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亦尝阴气沉沉来袭心。”他认为情是与生俱来自然的,对这样的“情”,应当“宥”,即宽容。他曾自述对情的认识过程说:“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他认为,对于“无如何者亦受”的“命”,人们无法抗拒它,对于自己真实的“情”,则应当任其自然发展。所以他说:“夫我也,则发于情,止于命而已矣。
89、问答题 王充的“五德始终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2邹衍提出“五行生胜”,用对立统一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3“五德”即“五行”的德,每一德都有盛衰之时,在它盛的时候支持一个朝代,它衰的时候,该朝也灭亡;由“另一德”支持的朝代取而代之。4这样的代替按“五行相胜”的次序。阴阳家说在其一“德”盛时,自然界有一定现象作为德盛的象征。一个将兴的朝代就根据这个象征决定受某德支持。
这种现象叫做“符应”。“五德”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依据。
90、名词解释 五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五蠹:《韩非子》篇名。篇中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五蠹:《韩非子》篇名。篇中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阶段,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主张法治。把学者(儒)、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主张除五蠹,“废先王之教”,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
91、问答题 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以“心外无学”的命题出发,王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以“心外无学”的命题出发,王守仁讲“致良知”的功夫,主要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从两方面阐发其基本内容:
第一,以知为行,即把主观的东西列入“行”的范围,将“行”主观化。
第二,知之即为行,行之才谓知。王守仁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守仁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包 含有“履其实”,行而后知的思想
92、名词解释 养心正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程提出的一种精神修炼方法。他们认为“气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二程提出的一种精神修炼方法。他们认为“气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遗书》卷二十一下)如此便会造成人智、愚、贤、不肖的区别,故需通过养气来改变气质。但养气须先养心和正志,程颐说:“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遗书》卷二十五)认为天赋气禀之偏,可经过“修心”、“守心”、养心正志的努力来纠正。
来源:91题库网 91eXAm.net
93、问答题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经》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经》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传》记载后人对《经》的解释,阐发《经》的基本思想
2《易传》大概是研究《易经》的学者的作品,他们把朴素辩证法思想纳入《易经》的整个体系中去。
94、名词解释 自性真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说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说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心连空的观念甚至成佛的观念都不追求。慧能认为这种精神状态,即是佛的境地,也是人的本性。达到这种境界不靠感性经验也不考理性思维,而是靠人生来就有的认识自己本性的良能,这种能力叫做灵知,所以慧能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叫顿悟成佛或见性成佛。
95、名词解释 四句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阳明晚年曾将其教人的的主张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阳明晚年曾将其教人的的主张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四句教。他认为,心本来是超乎善恶对立的,所以无善无恶;意念发动,便有善恶之分;良知自然能分别善恶;道德修养就在于为善去恶。良知也就是是非之心,也是好恶的情感。
96、名词解释 举贤良对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董仲舒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董仲舒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后人又称为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有人的品性和意志,通过符瑞和灾异来显现;而人事的变化亦能引起天的奖惩,故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据此主张道德教化;限制土地兼并;实行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97、问答题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从事物最一般的属性,形状大小的差异作极限论概括&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从事物最一般的属性,形状大小的差异作极限论概括“至大无外,谓之一大,至小无内,谓之一小”
2、从观察外物的角度不同,说明事物的大小高低的差别是相对的,“天与地,山与泽平”“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从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说明事物前后性质的差异“日方中方睨,日方生方死”
4、从地理知识的丰富说明通常所谓的地域或空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南方无穷而有穷”
5、从相对主义追求的神秘世界方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98、名词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前者意为从事于学问则时时增加人的知识和作为;后者意为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前者意为从事于学问则时时增加人的知识和作为;后者意为从事于道就在于时时减少人的知识和作为。《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任何人为都是对于道的破坏,以儒家主益的态度为非,主张时时减损人为所添加的一切,通过“绝学”、“弃知”达到“无为”,恢复自然纯朴的本性而“无不为”。为庄子“离形去知”、“坐忘”等学说之滥觞。
99、名词解释 恍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恍惚超越于感官之知,但是其中有物有象,包含一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状哉?以此。”
100、名词解释 合二而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哲学:中国哲学史》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