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08 12:07:41
给定资料:
1、开学在即,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全部古诗词却不见了踪影。据悉,从2014年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外,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上海语文教材“瘦身”事件在网络引发了不少热议,“现在哪个孩子不会背几首古诗,为什么要从课本中删除呢?”有支持者称减少学生识字量能减轻孩子负担,反对者认为此举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有网友认为“这样将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极好的文学样式,如果能保留其中的几首经典诗词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其多少负担。
上海市教委回应,八篇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以往在课堂学习古诗时,学生不仅要面对生字,还要学习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W举例说,比如《登鹳雀楼》,学生就要接触到鹳、涣等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往往还会补充不少关于朝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家长也往往会让孩子进行背诵、默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2、2014年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女儿今年读大学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她只记得那几首诗,其他那些空洞的和时髦一时的文章,老早忘到了九霄云外。”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关干部、“宝宝念诗”微信公众账号发起人韩可胜认为,诗歌是千百年检验下来的韵文,更容易记,也让人终身受益。
“很多诗歌朗朗上口,音韵优美,孩子学起来也很快乐。”上海家长张先生说,“因为国学根底浅,孩子的作文总是显得干瘪无味。我们并非希望老师一味教孩子识字、背诵,而是帮助他们理解蕴含其中的精神。语文课不能减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翁敏华说,古典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深奥晦涩。汉语言自古富有音乐性,“秉承‘中国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精心呵护并不断激发孩子身上的‘诗性’。”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体会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历风雨消磨而未曾消减的人生智慧;更可以饱览灿烂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古诗文中的字词是构成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深厚的文化意蕴,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作为教师在古诗文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细嚼慢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共同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一位叶姓特级教师这样感叹道。
3、“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最近热传于网络的“民国时代小学生作文”,引来不少人“膜拜”。不少网民认为,爱诗的人往往更爱生活,保有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懂得从古人智慧中吸取涵养,更容易在当今时代获得“幸福感”。
北宋汪洙编写的一组《神童诗》,都是当年给孩子启蒙用的教材,行文很直白,却流传深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些经过千百年岁月沉淀的词句,愈发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经典不断被媒体反复提起,另一种现象——“国学热”也开始悄然兴起,读经班、孔子学院、汉服成人礼……“国学”一词迅速升温,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走进重庆南岸区的一所书院,上百名少年在这座书院陆续完成了“知书达礼好少年”的培训。他们的主要课程是诵读《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同时接受礼仪、形体、茶道等方面的熏陶。
对此坊间褒贬不一,有人写文章指出,国学之时兴,按理应是国学之幸、国家之幸,然而竟发展变成了“电视台之幸、培训班之幸、出版社之幸、《百家讲坛》之幸”,让人闻到国学背后浓浓的铜臭味。如某知名大学开的“乾元国学教室”中国哲学专修班,学制两年,区区288个课时,却要收费60000元,另还有6000元的资料费,其他大学也动辄数万元;至于各个私塾,学费每年两三万元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孔子变成摇钱树”让人五味杂陈,国学教育越来越流于形式。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丰富,可谓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菁芜并存,好坏杂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曾经被我们无理由忽视的思想文化层面的东西,让我们从中窥探到中华文化在传统历史发展中是这样的伟大、令人自豪,大大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充实国民文化自信。
在专家看来,国学并非仅仅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吟诗作对、背诵古文,而是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道德伦理与做人处世原则。“现今针对孩子的国学教育,最基本的是学做人。”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吴光教授说,国学还包括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等。
国学的回归,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召唤。“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国学,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匡正这种不正之风,营造诚信和谐社会。”吴光教授还表示,“人们处在信仰和价值观的空巢期,急需找到精神的根系和信仰上的寄托,学国学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
国学学科设置要取得学术界、教育界共识不容易,国学教育者素质也亟待加强。在古代的私塾里,教师尽管不全是硕儒、不都拥有科举功名,却都是德学卓然于一乡之人。而今,在高校,教授多是专家而非德才兼备之通人,在民间,国学教育者素质更良莠不齐。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难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对每位受众都传授一样的国学知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如儿童教育可以从《三字经》《中华古典诗词》等开始,这些都是国学的普及性读物,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慢慢领悟精髓。”吴光说,“很多地方设有国学院、孔庙、书院、寺院等,这为开展群众性的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须注意防止这类场所沦为传播迷信的工具。我认为教授者、学习者都要警惕,善于正确地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传播国学中的精髓。”
4、借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以竞赛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语境的《中国成语大会》,初赛吸引3万人报名……2014年的春天,中国的荧屏文化频现“传统之美”。
尽管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与第一季相比,更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
眼下与《舌尖上的中国2》在中央电视台同步播出的,还有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
央视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节目中精选推出一个“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进行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这个“冰封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价值。于是“葳蕤”和“搴芳”这两个冷僻的古文字词,被年轻人所追捧,成了流行用语、时尚文化,耐人寻味。
作为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成语四字成章、高度浓缩、古今同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此,总导演关正文说,《中国成语大会》的主力队员都是年轻人,他们凭借对成语的精妙解读与稔熟运用一路过关斩将。“在节目中揭示成语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仪态与风姿,让古老的成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呈现方式,这些曾经被冰封的难以理解的词语,被“焐热”了,焕发出文化的温度,传递出思想的能量,激发起我们对这些汉字文化的关注,萌发传承传统文明的普遍热情。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夏燕平也在思考,进入“影像阅读时代”,如何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融进影像。“电视纪录片是影像阅读时代的善本。近两年,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纪录片有一大波优秀的作品出现,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是对精神品质的培养。”
“带着传统风俗的韩剧流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现代感表达。现在不少文化传播存在两端状况,有思想性的东西,呆板说教;娱乐化的内容,又存在低俗、庸俗的状况。他说,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讲故事”的意识,把传统的故事用现代人爱听爱看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在这个‘微时代’,微博、微电影、微信,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覆盖率、影响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现代新型媒体。”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庄子说》《老子说》《漫画大学》《漫画中庸》等漫画作品,让全世界亿万人借其漫画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引导无数人进一步阅读了经典原著。从当年的“百家讲坛”到当下的“成语大赛”“成语英雄”,大众化的影像节目都引发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原著的热情。全媒体时代为创作多样化的阅读样式提供了巨大空间,要在研究清楚中华经典所体现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把经典的内容和精神转化为适合浅阅读的动漫、图画、影像、故事等形式,让大众通过这些形式一步步认识经典、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了解经典,让传统经典以多彩缤纷的样式走进当代生活。
5、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传统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深化改革的空间依然巨大。例如,内地中小学课文和中高考中的古典诗文所占比例基本在30%以下,而台湾地区一般占到60%以上。在台湾,“四书”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高中三年,学生每周都至少有一小时学习“四书”课程。再有,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大都高度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一个美国大学生四年本科所阅读的经典原著一般都有上百本。而反观我国内地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四年本科阅读的经典原著只有个位数,部分学生甚至为零。犹太民族以头脑聪明、重视教育而著称。犹太孩子到了5岁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圣经·旧约》和《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13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
经济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多元共生,也给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文化中的糟粕难免也在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期,缺乏对信息的识读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往往出于新奇心理,盲目跟从,网上一些文章总结了部分当代大学生堪忧的人文素质状况:学习功利化、阅读片面化、人文科学知识贫乏、民族精神淡化、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对文化的过滤和甄别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不强。
一位网友曾在文章中写道:2014年国庆,我有幸到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本草纲目》编撰者李时珍故里——湖北蕲州李时珍纪念馆瞻仰,尽管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是黄金周,却是门可罗雀,里面的展品布满灰尘。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李时珍是谁,难怪韩国要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近年,我国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