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汇总(一)

时间:2015-05-23 19:08: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2014年最新招考信息:

三支一扶考试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在2015三支一扶考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知识会涉及,^91考试网三支一扶考试网为广大三支一扶考试考生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供参考。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3、哲学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5、哲学是通过(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一系列观点。

6、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即同一性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前提)和(理论来源)。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原因:(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简记“黑心费物”)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努力特别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吸收改造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批判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吸收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也可叫(阶级性)。

2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2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其主要问题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否认质变,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外力的作用。

24、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于基础。)

25、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把那个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理、理念、道、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2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是具体的物,也不是具体的概念。

27、物质的共同本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8、 列宁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的含义在于: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③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 划清了界限;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⑤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哲学指导;⑥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

29、唯心主义和二元论认为: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30、旧唯物主义认为: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31、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32、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33、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3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统一于物质)或者说(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的统一)。

35、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6、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无生命的物质)——(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37、意识是:①(社会)的产物;②(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物质世界)的产物。

3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或者说(客观实在的反映)。

39、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40、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

41、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对人类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和灵活性)、(调控性和指导性)。

4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并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5、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生产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

46、在实践基础上,(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47、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客观世界可以改造,客观规律不能改造。

4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最显著特征是(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4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也可以叫(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50、唯物辩证法包括:两个基本原则(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51、联系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52、运动包括一切变化:①(前进性、上升性变化);②(倒退性、下降性变化);③(水平方向的运动);④(周而复始的循环)。

53、(发展)是运动的高级形式,是(前进性、上升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

5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55、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5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对立的具体表现在于:①(联系、全面)观点和(孤立、片面)观点的对立;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③(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57、(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58、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59、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变化,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6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61、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外力的作用)。※是外力,不是外因。

6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6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

64、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和(基本趋势);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是(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的发展状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5、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④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67、(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质相统一(简记“肚子统一”)。

68、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

69、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 变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70、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是(质变)。

71、揭示了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72、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7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其基本特征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74、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

75、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

76、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经过(两)次转化到达对立面的统一;表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77、(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78、(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79、(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8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联系和非确定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8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转化过程的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8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83、能够相互转化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84、 必然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原因引起的,它在事物的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原因, 它在事物的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地位,只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

85、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它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86、现实不等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村官考试省级导航 ★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 村官考试信息汇总 ★ 
 ★ 公务员考试试题汇总 ★ 
 ★ 省市县导航及其他考试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