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2 02:17:29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1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学论文-免费论文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展茅中心小学 沈姗姗
可能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得意洋洋地揣摩着自己的课堂构思走进教室,却被教室突发的一切打乱了你课前精心的设计;当你们师生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学活动中时,却有学生“节外生枝”,让你措手不及;但有时当你被课堂中的“亮点”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思维色彩斑斓的纯真世界,却收获了意外的精彩;而这些突发的意外和亮点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的宝贵资源。
如果作为教师能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唤醒和点燃学生这样的生成智慧,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将会因此而熠熠生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单单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更要有责任去探讨如何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活力,让师生的智慧闪耀课堂。以下便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 激活课堂氛围,铺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动态生成,只有激活课堂氛围,而激活的关键我认为在于课堂启动。
试想如果我们每天都是“Good moring .How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机械、呆板的公式化问候开始,只会使学生用苍白,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相反如果作为教师能留心时事的变化,适时即兴寒暄,必然会安定学生情绪,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周一、五上课时:Did you have a good time?What did you do on the weekend ? Weekend is com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节日之时:Today is Mothers’day ,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your mother?其他课之后:You had a math test ,how was that ?You had a PE class just now,you look tired.Could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一定会灵感涌动。
同时如果我们启动时再实行弹性教案,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将偶然的生成和上课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必将会呈现出水到渠成之妙。
〔案例〕植树节那天上午,学生植树回来学校要求接着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学生个个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Miss Shen ,we’re very tired.”怎么办呢?可以预测这节效果,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I see, you went to plant trees so you’re tired.I’m sorry I can’t go with you .But Miss jia wants to know about it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Sure.”学生仿佛有点来劲, “Where did you plant trees?How did you go there?When did you start?”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断举手回答问题,”What tree did you plant ?” “Sorry,Miss Shen .I don’t know its name.But I want to plant peach trees.I like peaches.They’re tasty.”一个学生回答道。这一下不要紧,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它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各抒己见。好,学生动起来了,精神有所振奋,已经有说的欲望和冲动,我在心里暗喜。于是我趁势峰回路转, “Are you tired now?” 我笑着望着他们, “How do you feel?” “I don’t feel very tired.” “I relax.I’m quiet.” “I’m happy now.Because I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 “How do I feel?” 我接着问“You’re not tired.” “You don’t feel happy because you can’t go with us.”… 我又望了一眼Peter的座位他生病请假两天了, “How does Peter feel?” “He feels sick.” “He don’t feel happy ,too”. “He is sad he can’t go to plant trees.” “Miss Shen ,I’m also sad.Because I can’t play pingpong with Peter after school.” 原来是peter的好朋友David.随后, “This morning I was busy I didn’t plant trees with you .But now I can play games with you.Do you want a try?” 于是又利用竞赛调动起他们excited 的情绪……就这样这节课在偶然生成的特殊情况下巧妙启动激活,铺设出后面不断生成的智慧之路。虽然与我事先的设计大相径庭,但是也同样精彩完成本节内容——PEP B7 Unit2 Part B How do you feel?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活力的课堂必然是缺少灵性和智慧的,只有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才能促进高质量的课堂动态生成。
二 学会尊重学生,叩响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案例一〕 一天下午五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内容是PEP Book5 Unit 5Part A。我和学生正在进行There be 句式的交流学习, “Miss Shen ,Andrew is sitting on the desk .”我扭头一看,果真我们的调皮大王正坐在课桌上朝我不好意思地笑。尽管他平时上课顽皮,却机灵可爱,发言积极,我很喜欢他。但这次他可太过分了。我顿时心中怒火升起,正欲发作,忽想如果这样的话这节课不但他而且大家都没了心情,课堂质量降低。于是我控制自己的情绪,“Class,Close your eyes ,please. Come here,Andrew.”我将他藏在了门后,“Open your eyes ,please.Where is Andrew now?”“在门后”,大家异口同声。 “Yes,he is behind the door.”接着我又用此游戏引出了under the teacher’s desk,in front of TV, near the shelf, “Miss Shen ,昨晚我预习过了Part B的Let’s learn, 还有一个over,Look!There is a fan over my head.”Andrew边说边指,得意地展示着他的才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适时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如果我强制粗暴地批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也就无法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
〔案例二〕 一次在PEP Book6 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 的教授中,突然有学生举手问道:“Miss Shen, 他们为什么走的时候没叫Sarah?” “How do you know that?”“因为他们没有问Where is Sarah?”是啊,我怎么没想到这里,备课时没有预设这样的问题呢?谁知问题刚一出来有学生就站起来回答:”She is near the river.”为了考察学生我继续紧抓这个生成资源不放“What’s she doing near the lake?”一下子同学们的手全举了起来:She is fishing. She is playing with water. She is watching fish. She is catching fish. She is doing an experiment…She forgets the time .Let’s go and ask Sarah to go home.随后我们又关心地问起了Mike、Chen Jie…精彩纷呈,学生们已完全打开了他们的智慧大门,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生成的音符在课堂自由跳动。
孔子曰:教学相长也。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聪慧之处,教师要“蹲下身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资源的生成点。
三 捕捉亮点资源,点燃动态生成的智慧火种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亮点,更是我们课堂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它稍纵即逝。作为教师要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敏于捕捉,巧于疏导运用,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绪飞扬、,灵性喷发,点燃动态生成的智慧火种。
〔案例〕围绕着Go to the zoo 的话题学生们正在进行着What are they doing?的热烈交谈,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的对话,走过Angla 的身边,只听她问Mike“Do you have any food?”我愕然了, “Yes,I have a hamburger in my bag.”说着真的从他书包里拿了出来,好家伙他还带吃的到学校来。他们想干什么?“Would you like to give it to the lions? Maybe they don’t (won’t) fight(any more)…”Oh ,my god!我的心被振颤了,她们的童心里饱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我立刻让她们做完整的表演,把智慧和大家分享。同时我提出了问题how to stop the lions fighting? 有了前面观看的基础,和问题一结合学生们灵感顿生,S1:I tell feeder(学生根据已有词汇发明的“饲养员”),he has a good idea. S2:I call 110.(行,知道有麻烦向警察求救)S3:Let them have their own rooms.Have the same bed.(懂得公平竞争原则)S4:Listen to music,they’re happy.They can’t fight.(明白寻找快乐的方法)……听着发言你仿佛进入了他们七彩的内心世界。接着我话题一转,Do you often fight? Of course not,we’re all good fiends. We often help.… 就这样在我无痕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节课我很得意。
“水平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英语课堂已经不再是单一机械的操练,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对话”。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内在真实的生成。
四 注意反思积累,承载动态生成的智慧之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一种考验。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从成功案例中积累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
〔案例〕结束了一节课的教学,我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但今天我没有往日的兴奋和喜悦,更谈不上成就感,心里沉甸甸的。回忆这节课是Book6 Unit 3 When is your birthday? 这节课从启动、导入、呈现、操练都较为理想,也有部分生成在里面,但就是在运用巩固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调查四人小组的生日,虽然在调查时学生还比较兴奋,但很快气氛就平静下来了。最后让学生汇报了调查。在这个环节设计时我又落入了俗套,显得课堂没有生气,缺少了生成之美。
到了办公室我还在思考,这时桌面上的台历令我眼前一亮,高年级的同学已开始留意同学的生日,有时会在生日时赠送礼物或开个小型party,我何不仿台历制作一个班级生日志呢?于是我将我的台历改造装饰了一下。第二天当它出现在课堂上时,果然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我首先圈出了我自己的生日,接着学生们学着我的样子也有问有答有圈画,开心活跃,不一会儿,一个记录着班级每个同学生日的日历便诞生了。“Miss Shen,we can make it,too.”对呀,何不布置学生作为课外延伸的作业,去动手、调查呢?果然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呈现出来,我把它们都放在教室的书架上。有时他们会告诉你今天是谁的生日,大家一起为他祝福,让学生们感到:课堂不但是乐园还是家园。
可见,“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不但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更要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运用: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小组活动组织得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它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创造,它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课堂功能运用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功能
1.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和广度。
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说”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是弥补当前大班上课缺点最可行的措施;另外,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小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
2.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的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不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仍有小部分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由于基础稍差导致的自卑心理,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待老师注意到他们才愿意开口,给他们口语提高带来消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提供了解决的方法,给这些学生一段缓冲的时间,避免当场答错的尴尬,而且在完成任务期间可以与组内其他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在代表本组展示成果时,由于有了先前充分的准备,学生能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 3.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就要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安排小组合作是开发人际智能的有效方式。组内的成员都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学会教学内容,只有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教学内容,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同时在交流、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合作学习的类型,主要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呈现
1.二人一组(pairs work),练习一些诸如问答之类的内容,密度大,范围广。
2.按角色分组,根据对话或课文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阅读或表演。有利于创设情镜。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需要事先分好。
3.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比如:提出问题后需要学生讨论然后回答问题,这种小组为了方便可就近组合,一般前后座为一组。
三、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在“热身复习(Warmer)”环节应用
在这一环节为了巩固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以及为呈现新内容作准备,往往有问答练习或者表演对话或课文,这就需要小组来完成。比如:三年级起点第二册第四模块Food,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在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这两项活动,首先是示范问答:T(师):Do you like meat? S1(生): Yes, I do ./No, I don't . 然后要求学生同座一组进行问答(Pair works),谁抢到谁问,另一个同学回答,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然后是表演第一单元学过的对话,其中的角色有:Ms Smart 、Sam、Lingling、Amy、Mr Smart,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来表演,效果也特别好。
2.在“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后
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Drill)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Pair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 by 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3.在“练习(Practice)”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在“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2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目录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
英语教学是我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我们小学部英语组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情景的创设方面想了一些办法。我们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
作为小学部英语教研组长,下面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是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的。
一、环境
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尽可能是英
语。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玩乐场所都可
以看到和学习英语。如: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英汉双语;玩乐场
地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它布置用双语;食堂内墙壁上的卡
通画和漫画等的人物对话用双语;公寓内部设施名称、名人名言等用双语,等等。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主要指的是软环境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
说得出,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
课堂上毫无疑问老师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母语,有人的小学生还听不懂,但你可以
想办法,一是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二是老师利用眼神、口
形、手势和其它肢体语言帮助学习理解;其次,在课堂外也尽量多用英语,我们是
这样做的;一是小学部(请继续 关注91考试网wWw.91exam.org)全体师生人手一本《日常英语200句》,大家都学,路上打
招呼、各科上下课的问候语、早操课间操的司令都用英语。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广
播站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小笑话等。三是每个月举行一次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唱歌比赛等。学校的其它大型活动尽量让学
生主持并运用双语。这些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听和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可塑性。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并且跟母语教学相冲突。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学活动体现英语化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组织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sit down,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碰到学生迟到、进办公室,都会主动运用英语与老师对话:s:excuse me,may i come in? i am sorry!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我们不妨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应从语言发展的本身需要出发,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大范围、多层次地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为此,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学生,我总会打招呼:“hi!”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小学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的探索实践
[摘要]:
小学英语由于课时的局限和英语环境的缺乏,经常是费时较多而收效甚低.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强调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调动其它科老师和家长一齐为英语教学服务,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习得"的基础上学得英语.
[关键词]:英语大课堂 语言环境 课外
心理语言学指出:儿童学话并不单*模仿或机械重复,而是不断地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把语言规则"内在化",形成隐含的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是人类大脑处理新语言材料的工作原理,对外语学习似乎也同样适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努力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使儿童在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目前许多英语教师都注重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英语氛围.然而在40分钟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时间开口说英语 在有限的英语课以外,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又有多少 有多少父母懂英语 有多少其它科教师会跟学生说英语 有多少学生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并与之交谈 英语环境的缺乏使得英语教学的重担落在英语教师一人身上,既吃力又收效甚微.
出于这样的困扰,笔者进行了在小学中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的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开辟各种途径和创造各种场合,让学生大面积,高频率地接触英语,生活和学习在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拓宽英语课堂教学的外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现在小学英语长短课结合,估计学生投入英语学习时间每周仅为120分钟.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然而要使学生高频率地接触英语,一周120分钟的英语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目的.同时如果教师只能为学生创造英语课堂这么一个有限的语言环境,也无法提供学生充足的语言"习得"的机会,该如何克服英语环境的缺乏及开设课时的不足呢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又指出: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而陈琳教授建议:"应当为孩子创造尽量丰富的外语环境,由老师利用这种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课上练习,课外活动,多种媒体)来教会儿童掌握外语技能.简言之,就是要让儿童在’习得’的基础上学得外语."
英语课外活动增加了学生语言的输入,输出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弥补了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如何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开辟课外活动这片广阔的天地呢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学期初笔者把自己的设想与英语教研组讨论后,把整体构思写成计划报告校长室,征询校长意见.校长十分重视,全力配合活动的开展,并把英语系列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行事历.学校的支持使我们得以大刀阔斧地在校园中进行实践.具体活动包括:
1,英语节
英语节是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发挥特长个性的一次机会,它由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组成,并整合了其它学科内容.根据学校行事历安排,我们英语教研组提前两周把英语节活动通知发给各班主任,请班主任配合,早做准备.笔者安排了这样几项比赛:①看单词写中文比赛,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开设英语起始年级全体学生参与,全校统一用一节课的时间,由各班主任交换监考.比赛共评出满分奖18名,优秀奖11名,并在学校晨会时,在全校学生面前给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②英语剪报比赛,融合了英语与美术,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英语知识面.由于当时学生还不会书写,因此比赛采用剪报形式.剪报比赛由学生自愿参加,份数不限,排版形式不限.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他们分别从《学英语》,《英语辅导报小学版》,《英语画刊》等杂志,报纸上去找资料.尤其是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得到了发挥的机会,也许他们英语成绩并不一定优秀,也可能在英语剪报比赛中获奖,甚至可能把学美术的兴趣转移到学英语上.比赛共收到剪报作品38份,由英语教师,美术教师,校领导组成的评委小组共评出5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部分剪报见附页)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排版新颖,令人大开眼界.评奖颁奖后我们把获奖剪报作品装裱悬挂于走廊上,赢来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啧啧称赞.③英语才艺大赛,融合了英语和音乐表演,给唱歌,表演,跳舞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符合了小学生表现欲强,创造精神强的心理.大赛以晚会形式,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除了表演的演
员们,另有二百多的学生观众.为了才艺大赛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副校长为首的筹备小组,有负责场地,音响的总务处老师,有负责背景布置的美术老师,有负责摄影的老师,还有培养小主持人用简单英语主持节目的老师.随着小主持人优美的英语开幕词,英语才艺大赛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大赛节目单上一共有16个节目,形式多样,有二重唱《teddy bear》,有歌伴舞《how are you》,有小品《go to school》……大赛现场计分,现场颁奖,由校长,音乐老师和英语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共评出了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部分节目见附页)一系列英语节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进一步刺激了学生学英语的劲头,同时引起了家长和其他科老师的重视.
2,校园英语广播
由于校领导的支持,我们学校的课间音乐及放学音乐全部替换成儿童英语歌曲和歌谣,由电脑控制,每天播放.这些英语歌曲和歌谣大部分来自pep英语教材,少数选自其它材料.欢快的英语歌曲和歌谣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学生们置身于浓郁的英语氛围中.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甚至会唱,会说上几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些歌曲,歌谣时,只要稍稍点拨一下,就事半功倍.
3,英语走廊
笔者与其它英语教师一道,合作布置了一条英语走廊,分为do you know,super star,have a try,let’s talk等几个版块,鼓励学生到英语走廊参观并互相用英语对话.英语走廊所有的资料让学生参与动手制作和搜集,并定期更新.学生非常乐意参与,有的看报纸,杂志,有的上网查找,推荐了许多有用的材料.看到他们搜集的资料在学校英语走廊上展示,又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和荣誉感.他们经常在走廊上指指点点:"你看!那是我找的!这是我发现的!"英语走廊成了英语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拓展了英语阵地.
笔者曾在一次英语教研活动中结识了一位法国籍小学英语教师 guerry,在与他交谈中介绍了我们学校的英语走廊,他非常感兴趣,于是邀请他来校参观.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真实地接触外国人,他们非常兴奋,在英语走廊上把guerry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大胆地与他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认识到英语的交际作用,并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我学了英语能跟外国人对话了!"
4,英语开架阅览室
征求校长同意后,学校订阅了适合小学生看的英语画报,杂志,有《英语画刊》,《英语辅导报小学版》,《英语周报小学版》等等,学生可去阅览室取阅.鲜艳的插图,有趣的语言吸引了学生,他们个个都争着要看,有的还自己掏钱订阅.英语开架阅览室使学生通过看的形式大量接触英语,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发动其它学科老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1,利用零星时间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的1—2分钟,笔者请课代表领唱英语歌曲,说英语歌谣或做tpr活动.以一天五节课,每节课1分钟计算,一周下来也多了二十五分钟的英语活动时间,而且这是高频率的接触英语,学生想忘也忘不了.2,发动其它学科老师上课指令用英语
笔者为其它学科老师培训了一年的英语,在每个星期学校例会后,为他们上40分钟到60分钟的英语课,尤其注重培训课堂用语及问候用语.同时要求他们上课指令用英语下达,平时与学生见面也尽量用英语打招呼.陈琳教授指出,"最基本,最方便,最日常的语言环境,就是让学生多听到英语——课上说,课下说,到处说."如果全校的老师都能跟学生说英语,那是多好的语言环境呀!笔者学校里大部分年轻教师能做到跟学生说说英语,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输入,扩大了接触语言的量.
3,发动家长在家与学生用英语对话
笔者经常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里人用英语对话,或唱英语歌和念英语歌谣给他们听.如果家里没有人会英语,那就让学生选择一人做他的学生,把自己所学的英语都教给他.学生把自己所学的英语教给别人,不仅又巩固了一次,而且加深了印象.
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实践将近1年,取得了如下成绩:
(1)学校的整体英语学习氛围大为改善,学生养成了随时开口说英语的习惯.日常问候,课前准备等等都用英语组织表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已经形成.
(2)促进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进行全方位构建英语大课堂的实践后,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开展的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水乳交融.学生学得轻松,掌握良好.另外,学生在英语才艺大赛上演出的小品,短剧等,语音,语调地道自然,表演生动活泼.
(3)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下课经常哼上几句英语歌,外宾来校时大胆,主动地与他对话,还有很多学生自己去购买英语歌曲磁带和订购英语报纸.根据抽样调查,91%的学生把英语列为自己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通过将近一年的实践,笔者得出如下体会:
1,英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采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教学环境,构建全方位英语大课堂,使学生在习得的基础上学得英语,让英语教学回归到语言学习的轻松,自然的状态上来.通过课内课外英语材料的大量输入,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吸收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学得语言.
2,由于课时的局限,如果教师只重视课内小课堂.不重视课外大课堂,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各种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的教学的补充,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特长的空间及运用语言的场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现个性化学习思想,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个性自主选择参与,并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3,英语教学不应只是英语教师独挑重担,要想办法引起家长和其它科老师的重视.他们的重视会更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王 蔷《小学英语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中小学外语教研通讯,2014年第2期
林国跃《英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广汉市教科所,201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陈 琳《小学开设英语课会加重学生负担吗》,中小学外语教研通讯,2014年第2期
雷望香《中学英语活动课与英语教学》,中小学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期
赵均宁《international week的创新和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3期
kras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金凤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外国的语言-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 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好效果,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
受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 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 主动,提高效率。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 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
说的 “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 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 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 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 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 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言堂”,早已过时了,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也就无兴趣可谈。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 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可以使枯燥的语音学习变得有趣,韵律,节奏是加速学生语音入门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歌谣,游戏中形成语感。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1)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其次要爱学生。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再次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增强语音知识的趣味性,使死板的事物变活,即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性的游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促进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竞赛。 儿童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竞赛是发挥这种心理优势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小组竞赛,效果更好,学生乐于表现,积极为本组集体争光,教学效果较好,也避免了教学时的沉闷和枯燥。
2.歌谣。 单一的知识传授令课堂显得沉闷。在课堂上引用歌谣让学生玩一玩,唱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触发学生的情绪记忆,这对加强新知识的记忆有较大的帮助。英语歌谣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被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师也要多多钻研教材,创编出更多琅琅上口的歌谣,方便教学。
3.游戏。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活动中,游戏是最直接,最有效吸引他们好奇心和注意力的活动,也是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有趣的游戏活动,将会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使他们爱学英语,乐学英语,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降低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春英
小学开设英语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要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就应当把握好其特点,遵循其原则。
一、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背景要求
(一)、小学开设英语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学习社会。 但是,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因此,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多数学生在经过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以后,他们学到的英语仍只能算是“聋哑”英语,词汇量仅有两千。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需要,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制订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二)、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的特点
1、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
。2、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3、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 、4、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三、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能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如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等,可满足小学生的表演欲,因此也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低年级的小学生很难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特别是对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
4、农村小学生往往会因为缺少较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而减少了教学效果。因而学校应尽量地为他们创设一种英语习得氛围。
四 、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1、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如:我在上课时给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书上画上五角星,或在其额头上贴上彩色五角星,并将每节课时英语学得好一点的学生指命为当天的小老师,并加两颗红
五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英语应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通过听、说、认、读、唱歌、游戏、表演、画画等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较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并使其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初级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2、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平常教学时,让他们用所学知识分组比赛,并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分,这也能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听讲。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各种有效方式,鼓励学生。
我们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3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课程小结及心得体会-教学论文-免费论文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课程小结及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
第三部分 课程小结及心得体会
汽车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工业也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与传统汽车技术相比,现代汽车技术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控制技术;以质轻、高强度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核心的整车及零部件新设计;融合当代制造技术的汽车制造工艺;以减少石油燃料的消耗、降低大气环境污染为目的的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汽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内容,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改善,主要依靠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一、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已经在汽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涉及到了汽车的各个部分。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如下:
1、动力传动系统的控制
主要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自动变速器控制(ECT、CVT/ECVT等)以及动力传动总成的综合电子控制等。控制系统主要由各种传感器、执行机构和电控单元(ECU)组成。其主要是保证汽车在不同的工况下均能处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并简化驾驶员的有关操作,从而降低油耗和排放,减少动力传动系统的冲击,减轻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2、底盘方面的控制
包括制动防滑与动态车身控制系统(ABS/ASR、ESP/VDC)、牵引力控制系统、悬架及车高控制系统、轮胎监测系统(TPMS)、巡航控制系统(CCS)、转向控制系统(如 4WS)、驱动控制系统(如 4WD)等。其主要用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动力性等。近些年来,这类控制系统开始在普通轿车上广泛采用。
3、车身方面的控制
主要包括安全气囊(SRS)、自动座椅、自动空调控制、车内噪音控制、中央防盗门锁、视野照明控制、自动刮水器、自动门窗、自动防撞系统以及满足不同用电设备的电源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增强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
4、安全方面和信息通信系统
安全方面主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控制和防撞系统控制;信息和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仪表、汽车定位导航系统以及移动电话。GPS 系统全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机动车反劫防盗系统是一种具有网络报警功能的汽车防盗系统。在汽车上装配一台能发出信号的 GPS终端设备,一旦汽车被盗或出现异常,指挥中心可立即通过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终端设备信号,确定汽车实时地理位置和多方面信息,配合各方面力量及网络优势追回汽车,同时能熄灭发动机,使汽车不能行驶。
二、汽车电子发展及展望
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内世界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将由量变达到质变。由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先后从节能、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规划,并组织科技攻关。
1、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低价格、高能量和长寿命新型电池的研究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的强烈呼声,电动汽车将越来越多地在各大城市取代石油能源汽车成为一种代步工具。
(1)纯蓄电池驱动的超微型汽车
这种汽车降低了汽车的动力性和续驶里程的要求,充电过程比较简单,车速不高。较适合于市内或社区小范围内使用。由于多数采用了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高性能电池,车辆性能较有保证,已进人小批量试生严阶段。
(2)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受到蓄电池性能的严重制约。使纯蓄电池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于是混合动力汽车成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既充分发挥了现有内燃机技术优势,又尽可能发挥电机驱动无污染的优势。混合动力汽车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的储能元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技术成熟、价格便宜。
(3)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的焦点
燃料电池汽车在成本和整体性能上,特别是行程和补充燃料时间上明显优于其他电池的电动汽车,并且燃科电池所用的燃科(甲醇、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来源广泛,又可再生,并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等环保标准。
(4)驱动电机呈多样性发展
尽管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仍在当今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清洁无污染的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2、汽车安全标准将会更加严格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即汽车安全技术应朝着和减少事故影响的目的。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
(1)集成化
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进行融合,会得到更好的安全保护效果。在2000 年世界汽车年会上, 德尔福公司推出了“ 集成安全系统(ISS) ”。该系统涵盖了汽车上所有的主要子系统, 由50 种不同的技术组成,包括现有的、不久将推出的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达到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操纵方面的不足,等到相关技术如智能汽车操纵性能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就可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智能化。有人预测,未来的汽车会成为各种尖端电子技术的载体,或者说21 世纪的汽车是移动的电脑平台,智能制动、智能减速和智能转向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本特征。
(2)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等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
(3)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的最优协调,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声纳( 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3、汽车排放控制标准将会更加严格
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展汽车排放技术法规全球一体化工作。针对目前国际上存在不同的重型车辆排放技术法规,排放的测量方法不尽相同,增加车辆和发动机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的问题,起草制定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重型发动机的车载诊断系统(OBD)电子监测发动机的各项参数,以确保发动机性能正常,并检测出故障,因此车载诊断系统(OBD)要与目前及今后出现的新的排放控制技术相匹配。该全球统一技术法规目前仍在专门成立的非正式工作小组内进行起草工作,重点是在原有的欧洲、美国、日本技术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和统一。未来的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将针对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特点,对在那些区域运行和使用车辆的发动机分别规定不同”板块条件”的组合,并相应地规定限值指标。
4、降低油耗
为了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和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必须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只靠传统技术的延伸已经无能为力,必须引入新理论和开发新的技术。如低油耗和低公害的薄燃烧系统、可变排量、可变气门、高膨胀比等发动机技术。作为当代新技术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已经投放市场,该汽油机不是利用气缸内空气流动和活塞顶凹坑来扩散油雾,而是把油雾集中在火花塞,在宽广的转速范围内,实现空燃比大于40的超薄层状燃烧。此外,在要求高输出功率的全负荷区域内,通过在进气过程中喷入燃油,以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并利用燃油的汽化冷却空气,改善体积效率;通过高压缩比实现高效率的燃烧。此外还有柴油机,代用燃料汽车(以天然气、甲醇、乙醇、甲醚、氢气作燃料的发动机)。总之,为降低燃料消耗费用,汽油车将趋于采用直喷式汽油机,而燃料消耗费用低的柴油车由于采用电子高压喷射、高效废气再特环和后处理技术而实现高性能、低排放污染,今后将仍然是汽车发动机的主流;由于燃油短缺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5、汽车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现在,报废汽车车体质量75%的材料已经被再循环利用,剩余的塑料、橡胶、玻璃、纤维等碎末,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再循环利用率,必须在设计阶段就研究探讨简化零件材料构成,尽可能使用同类型的材料,并考虑零件拆卸解体方便;塑料零件要避免使用难于再循环利用的热硬化性材料,而扩大使用热塑性好的塑料,并在材料上刻印标记,以利于材料的识别。必须研究碎末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体积和稳定性能的方法,以及铅幅射零件的替代,进而研究焚烧热能和焚烧过程中的金属回收技术,形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系统。
第二部分 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
-------汽车电子安全气囊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和障碍物之间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一次碰撞的结果导致汽车速度急剧下降,一般降到速度为零的时间在150ms左右。由于惯性的作用,当汽车急剧速时,乘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于是就发生了乘员和方向盘、仪表板、挡风玻璃等之间的碰撞,从而造成了乘员的伤亡,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的碰撞称之为二次碰撞。汽车安全气囊的基本思想是:在发生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使乘员扑在气袋上,避免或减缓二次碰撞,从而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由于乘员和气袋相碰时,会由于振荡造成乘员伤害,所以一般在气囊的背面开两个直径25mm左右的圆孔,这样,当乘员和气囊相碰时,由于圆孔的放气而减轻了振荡,同时由于放气过程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可以很快地吸收乘员的动能,有助于对乘员的保护。
安全气囊防护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控制器(ECU)、气体发生器、气囊等组成通常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做在一起构成气囊模块,如图12-6所示。碰撞传感器是安全气囊中用来检测碰撞强度的传感器。其安装位置依厂家设计而定,一般安装在汽车前方左右前方左右两侧,以分别检测前方左右两侧纵向30°范围内的撞击。碰撞传感器种类很多,有偏心锤式、应变片式、永磁式等。中央传感器装在中央控制器内,用来感测发生高速碰撞的信息,并将其输送到CPU,引爆气囊电雷管,使气囊张开。同时前方传感器也引爆了预紧器的电雷管,即安全带预紧器和气囊同时起作用。有的前方传感器有两对动、静触头,在低速碰撞时第1对触头闭合引爆安全预紧器,在设置的传感器冗余。安全传感器用来防止系统在非碰撞状况引起气囊的误动作。它们装在中央控制器内,是一个水银常开开关,当发生碰撞时,足够大的减速度力将水银抛上,接通电雷管电路。气囊电源由从点火开关接出的汽车蓄电池(或交流发电机)主电源、稳压器、电源监控器、备用电源等组成。平时由主电源供电,并对备用电源充电。由于主电源波动较大,一般都设有稳压器,以便获得稳定的电压。在主电源损坏时,电源监控器就马上切断主电源,启动备用电源。同时,电源监控器的储能电容器也是备用电源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的控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点火控制,另一个是研究安全气囊的体积、体积、形状、放气特性等。研究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安全气囊能够准确地点火,防止误点或(不该点火而点或)、漏点火(应该点火而没有点火)和迟点火(点火时间台湾);研究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有效地保护乘员。电子式安全气囊的全部动作完全是由CPU的程序控制,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工作内容与步骤,按部就班地逐条执行的。汽车的点火开关闭合后,气囊就开始工作。首先把CPU等电子电路复位,紧接着是自检工作,专门由自荐子程序对歌传感器、引爆器、RAM、ROM、电源等部件逐个进行检查。
如果有故障,先执行总的故障显示灯显示子程序,使故障灯发出闪烁亮灯信号,驾驶员迅速把故障码读取开关合上(或用线接好),读取故障码,查处气囊故障的部位。如果自检气囊误故障,启动传感器采集子程序,对所有的传感器进行巡回检测。如没有碰撞,程序又返回到自检子程序。如果一直没有碰撞则程序就这样循环下去。如果有碰撞,经CPU的判断,如碰撞速度小于30km/h时,CPU发出引爆双安全带预紧器的指令,点燃双安全带预紧器,拉紧安全带,保护乘员,并且发出光、电报警指令。如果碰撞速度大于30km/h,则CPU 向所有的引爆器发出引爆指令,使两个安全带拉紧,两个气囊张开,同时发出光,电报警指令。如果在较大速度碰撞后,主电源断线,则电源控制器自动启动备用电源,支持整个系统工作,并使报警工作至备用电源耗尽。
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部分 课程小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汽车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及老师的认真讲解,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真的受益匪浅。
汽车电子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我们主要着重学习了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车在网络系统,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汽车嵌入式系统基础、开发方法及开发流程。通过这么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排气净化及舒适性。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车用电子装置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型处理机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亦给汽车的控制装置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总之,以后我会更深入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理论结合实际,争取取得一定的成果。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4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农村科学教育应符合农村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以探索为中心。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好大自然,让农村小学生实地观察、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观察,多作记录,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学 探索
一、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农村小学设备设施简陋,一般都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在突出升学率的今天,老师们都重语数外而轻科学这一类副科。因此,要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老师就应该提高认识,多下功夫,多作准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探索科学的想法。
在上开学第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做了氧气的实验。虽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呼吸着氧气,但小学生对氧气真没什么了解。当即将熄来的木条伸进氧气瓶子猛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光,当烧红的铁丝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火光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呼,从学生惊讶好奇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激发动手探索科学的欲望,以便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做铺垫。
二、利用大自然,让学生实地观察、探索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与城市明显的差异。但学生使用的教材并没有农村和城市的版本之分。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向农村有关的知识倾斜。毕竟,学生身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课堂上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感兴趣。如科学教材上观察蚕的一生,观察青蛙如何从卵变成小青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触手可及的。在春天合适的时候,我买了一些蚕卵,分给班上的同学,让他们每人养一些,并告诉他们养蚕的方法,让他们在喂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每天作好记录。同时,在青蛙产卵的季节,我让他们到田间小溪边捞一些青蛙卵,养在家里的水桶中,天天换水。观察青蛙卵变成小青蛙的过程,然后自己作出总结。最后将记录的资料、图片带到班上交流,教师进行指导评价。这样的效果,比任何多媒体的展示都要逼真。不仅学生印象深刻,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许多老师上课,都是以讲授为主,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就成了一个接收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科学教学中,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非常有用。我先出示探索目标,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找器材。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实验报告。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尊重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共同完成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在做食盐溶解实验时,6个同学一组,合作设计好实验方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学生发现了搅拌可以加速溶解外,还发现了加热可以溶解更多。还有一组发现了加热饱和的盐水,水慢慢干了,盐慢慢出来了。这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四、让学生多观察、多记录
观察是科学探索的基础。只有经过大量仔细的观察,认真记录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然后动手反复实验验证,最后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结果。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处处有科学素材。每学期初,我都让每个学生自己确定2---3个观察目标,由老师审核后进行观察。每个目标每天观察,作好记录,掌握目标的特征和变化轨迹。我还给他们配发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我班有一个学生,选择了观察他家门前的桂花树。他每天仔细观察了桂花树的叶子。我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台显微镜。他每天都把树叶带到学校来观察,并作好记录,保留好标本。他发现,桂花树虽然一年四季常绿,但在不同的季节,桂花树叶形态、含水量、颜色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虽然不能作出很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材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余自强:《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学习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2002年5 月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5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中学数学)
目录
第一篇:2014年白云区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第二篇: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主要写什么
第三篇:第八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第四篇:中学数学教师怎样写教学论文
第五篇: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谈谈如何寓思想教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之中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2014年白云区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2014年白云区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评审结果公布
一等奖(共15篇)
刘玉凤培英《对新教材“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一节补充性研究》 王菊华培英(太和)《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谢文峰陈婉贞68罗新琼71徐再友80徐春霞钟少影陈李苏嘉玲萧宏亮萧丽华黄继彬刘婉玲罗文伟
李庆耀68周少华杨瑜65肖志君71刘健康胡海波80岑瑞冰王映66刘庆旭71韩志捷71袁汉涛71练祥洪115周倩余70聂立辉郭爱莲冯德灿毛秋胜培英中中中太和中学矿泉中学三元里中学三元里中学同和中学石井中学(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91exam.org)石井中学人和一中西洲中学中培英中中培英中白云中学中中中中中中太和中学江村中学竹料二中太和中学
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二等奖(共21篇)
《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引言教学》《中学数学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学生、互动与发展》《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带来的思考》《谈谈初一新教材中如何传授数学思想》《从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学中感悟“给学
《浅谈对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培养》《浅谈数学教学中进行发展性教育的一些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数学探索式教学》《转变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浅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体会》《刍议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立足课本、贴近生活》《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在数学学习中的消极影响》《立体几何在新旧教材中变化》《对高中数学教学“度”的一些体会》《正确看待学生评价》《新教材是如何体现数学价值的》《谈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创设教学陷阱,引发思考空间》《从高考数学命题谈新教材教学》《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主体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探讨》《浅谈新课标下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特征》《自主探索,关注创新过程》《关于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探讨》《浅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学习新课程,实施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戴登明西洲中学《数学中考总复习策略》
何鸿翔73中《从新教材的一道例题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 陈树鹏、沈登城太和中学《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 华附新世界李英武《如何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
三等奖(共23篇)
张业治71中《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
李焰荣71中《从高考数学命题谈新教材教学》
江志艺66中《浅谈空间向量的应用》
黎鼎芳66中《函数对称性的探究》
陈金生66中《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华附新世界林亮亮《构造的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的应用举例》
罗光普80中《高考填空题的求解策略》
刘和春80中《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朱星如65中《用向量的语言构建“直线方程”教材体系的探索》 梁瑞贞人和二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郭雪珍70中《比较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杨春旺73中《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王洪三元里中学《合作学习的杠杆----浅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的体会》 谢志强人和二中《谈谈数学教学的人本教学》
李长伟颜乐天中学《新教材下的探究性教学》
李才秀广园中学《浅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程子亮人和一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王广军114中《妙哉!通性通法----根本解决牛吃草问题》
谢秋曦115中《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肖乐三元里中学《初中数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初步探索》
沈登城太和中学《新课标、新观念、新模式
----初中数学“4+1”教学模式建构》
李绍玲钟落潭中学《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曹丽珊人和二中《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操作》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数学科
广州市白云区中学数学教研会
2014年9月2日
第二篇: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主要写什么
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主要写什么?
中学数学老师们说到写教学论文,常常有一种不知从何写起的感觉,要么是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要么是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写的东西。中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有那些东西值得写、可以写?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要解决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教师所写的教学论文的论文性质定位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就从事的专业而言是数学教学,并非数学研究,因此教师的教学论文有别于数学研究论文、数学应用论文、数学科普论文,数学教学论文侧重点是数学的教学,而非纯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或数学科普。(当然这里并非说数学老师不能写数学研究论文,那是另外的话题)。因此数学教学论文性质定位是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而写成的文章,写作数学教学论文的意义在于解决数学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明确了数学教学论文的性质定位问题,我们也就明白了数学教学论文可以写什么的问题。凡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如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索,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归纳,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探究,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等,都是数学教学论文写作可以选择的主题。
数学教学论文常见形式有:⑴解题研究类论文。通过对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比较,总结出某一类问题解决规律,或某一知识点的应用形式,这种形式的论文是目前教学论文中最多见的一种。⑵教学反思类论文。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类论文也是数学论文的常见形式。⑶教学方法探究类论文。主要对某一知识点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讨,或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实验探讨性的文章。⑷教材相关知识的解读类论文。为了便于老师的有效教学,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透彻理解,对课本中有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进行理性的拓展探究,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这也是目前中学教师教学论文的主流文体。⑸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类论文。这类论文可能涉及高一学段的基础知识,重要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的延伸解读,或用初中的思想方法解决高中有关问题。⑹考试研究类论文。围绕中考题、中考命题趋势、中考解题技巧等方面的研究。⑺竞赛辅导类论文。对初中阶段数学竞赛题型系统解读,竞赛题解题方法的探讨等。⑻与中学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数学故事类的教学随笔。⑼数学评价方式、教学手段创新类探讨。
因为写数学教学论文的核心目的是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写数学教学论文一定要来源于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可能有写作的价值,闭门造车式“做”出来的论文,或是东拼西凑式“编”出来的论文价值都不会很大。一篇教学论文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文章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创性。
在我们老师初学写作教学论文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论文,学习别人写作的方式,选择的问题,文章的结构等,通过一定的阅读后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后,关键在于自己要勤写。教学论文的写作素材需要日常教学中的积累,平时教学中遇到一个好题,我们将他写下来,可能过了一年半载又遇到一两个类似的题,有了三四道典型例题,其实就可以动手归纳为一篇文章了。这就是说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日常积累素材,不能等到想写文章时去翻书翻资料,去硬凑文章。
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勤于作教学笔记,供我们写作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勤于思考,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有价值。
2014年11月28日
第三篇: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 1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5)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第四篇:中学数学教师怎样写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师怎样写教学论文
奉化高级中学罗永高
一、什么是教学论文
(一)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的过程与方法.
(二)分类:
1、按对象分 :研究学生的、研究教材的、研究教学的.
2、从内容形式分:理论探讨型实证研究型(包括调查报告、教学诊断、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型论文包括教学策略、实践反思、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形式.
其中实践反思是指老师从各种教学实践中观察或体会到困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个案分析是指对选择其一典型数学教学对象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其学习行为的研究指出数学对策.
(三)论文选题
1 选题误区
1、选题过大2、选题追风3、选题过时
2怎样选题
①把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作为选点
②把你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选点
③把你获得成功的方法作为选点
④把引起你警觉的现象作为选点
⑤把震动过你的新理念作为选点
2、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选题.定期查看教学刊物,上教学网站. 3选题的原则
1、角度要新,人无我有、人新我实.
2、角度要小,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3、立足实践,提炼新意——“冷点”、“热点”
一线教师的论文多数源于实践,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这些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1
一是在主题上,立意新颖,视角独特;
二是在时间上,意识超前,创作及时.
4、标题拟定,要突显选题的领域或重心、不能有多个中心词.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表达形式上,标题应注意新颖性,生动性,一般要加副标题.
二、写什么
解题研究
解题研究的内涵很宽泛,不只是单纯的各种解题方法的研究。还应包括命题的研究,各种题型教学意义的研究,解题策略的研究,解题者思维活动的研究,不同水平、智能的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解题与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解题教学的研究等等,要做的是很多.
第一,研读
研读解题理论著作,充实解题理论底蕴,对于乔治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m 克莱因的《古今教学思想》,安德森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罗增儒的《数学解题引论》,教学部考试中心的《高考数学测量理论与实践》都应该去认真研读.
第二,做题
做教材中的每一个题目,做高考题,做竞赛题(希望杯)
选择难点内容进行攻坚,可以将不等式作为攻坚的内容,这是因为不等式的证明机巧多,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又 浑然天成,攻下它,就等于攻下了中心数学解题难关,基本上掌握了代数式变形技巧,总结证明不等式的做法多种多样,系统理论不等式证法,总结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技巧,探讨多参数不等式问题解答策略,寻求不等式证明的简捷解答.
第三,研究
1 对数学题的研究,变式、拓广,用归纳法、类比法、逆向法,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数学命题.对解题方法的研究,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对学生易错题的研究,产生错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探讨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研究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例题的题量,难度、开放度、、变式的定位数据、评价标准.
形成自己的解题风格,作为数学教师,最好形成追求简单的解题风格,从而
也就要不断地吸收学生、杂志的简单解法.
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相长,教无止境,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都可以进行总结反思.
1、思所得
作为教师,每一堂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中开展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
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
“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回顾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
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深思;探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课题研究(略)
三、怎样写
一、课后备课
课前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提炼和升华。课后备课,即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例〈〈过定点与线面及面面所成角相等的直线条数问题〉〉
〈〈三角形四心向量一般形式的探究〉〉
〈〈向量与角〉〉
二、教学后记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即为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以记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也可记教学灵感、对学生活动的思索等. 例 〈〈《余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中的意外收获〉〉
三、反思日记
在一课时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要求新教师写下教学的心得体会,列出当日教学中所遇到的或所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学事件,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事件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也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细分.如:从教学思想运用的先进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度、教学行为表
现的合理性、教学手段选用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处理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感、课堂活动组织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感、课堂活动的组织的周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这样做层次清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反思日记通常表现为随笔的形式,书写格式非常随意.
例〈〈研究性学习课题“渡河问题”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例〈〈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五、案例研究
案例是含有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每个教师自己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例〈〈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第五篇: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谈谈如何寓思想教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之中
谈谈如何寓思想教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之中
【摘要】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因而中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数学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渗透,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明确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材自身的思想教育丰富素材,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这是每位教师需探讨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要想在数学课上做到知识教学、智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就需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数学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是人们对祖国深沉的但又是十分具体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历史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孕育、沉积形成的。我国数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卓著,这些辉煌成就很值得我们传颂,很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具体落实到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自身的数学史知识,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引入负数概念时,让同学们知道:负数的引进,起源于中国。《九章算术》中出现了相当于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正负术,其对正负数的解释沿用至今。在国外,负数出现很晚,长时间被一些数学家认为是“荒谬的”,直到十七世纪,笛卡尔建立了坐标系,负数得到了几何解释,才逐渐得到公认。
同时,老师还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圆周率知识》,九章算术,以及华罗庚推广的优选法,陈景润的陈氏定理还有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等科学家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进取精神。1
二、利用数学美感,培养集体主义的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比如在讲授圆时就可以把集体主义渗透到这个知识点中。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可以启迪学生,你们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班集体就像一个圆,集体形象和荣誉与你们的努力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循集体纪律,就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三、借助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反对拜金主义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新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得到更好地研究与发展,其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情发展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与预测,它一改过去不敢把扑克、骰子摆进教材中的做法,而是把他们摆在教材中作为教学的素材,对其进行分析,如(在学习《概率》)编排的游戏公平吗?摸到红球的概率等内容,在这里教师就很有必要开展德育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社会生活中有“体育彩票”、“福彩3d”、“ 排列5”、“几十选几”、“六合彩”的玩法,个体经营者有赌博机器(老虎机等)存在,都是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数学分析探讨,让学生知道有的概率大,有的概率小,让学生明白赢的概率小,输的概率是大,让学生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劳而获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指导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不要赌博致富,要反对拜金主义,形成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 当然,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它难就难在“寓”字上。它要求水乳交融,自然渗透,隐而不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家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只有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全面发展;只要每一位教师都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就一定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工一.《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导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年7月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3]教育部.《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4]中国教育网.《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的文章: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进入乡村中学数学课堂
毕业论文《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育要遵循学科特点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6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论文-免费论文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语篇(discourse)能力,是指从表述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篇章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实际功能,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多次科学实验研究都一致表明:外语理解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语篇理解力,而不是理解单个句子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缺陷:要么把阅读材料仅作为传授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的“一言堂”,使原本丰富生动的教材内容变为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要么只重视对阅读材料事实细节的认定。这两种做法都是以语法为中心,以句子为单位的教学法,过分注重句法结构,忽略了文体知识和语篇分析以及借助语篇的衔接手段所提供的主要线索进行整体理解,更谈不上对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结果使学生对所读材料内容“见树不见林”,对每个句子都懂了,但整个语篇却不知所云。学生经过了大量的阅读实践之后,实际阅读能力提高不大。
初三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分析简单句子的能力,但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很弱,整体理解力不高,书面表达受中文干扰太大,文章缺少主题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强化训练中,应注意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语言知识或逐词逐句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的要点。从客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推测作者在每个段落中的微观表述。用输入指导输出,用阅读作为促进写作的辅助手段,从篇章整体着眼,然后以篇章训练来带动语言基础的训练,提高语篇能力。
一、重视文体知识培养是获取语篇能力的突破口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得知文章的体裁,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朱曼殊,1990)。因此,培养学生的文体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别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就可以作为提高阅读效果,获取语篇能力的突破口。英语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谓记叙文(Narration),简而言之就是Telling a story。所以这种文体一般具有“Time”,“Place”,“Character”及故事的“Beginning”,“Developing”和“Ending”这六要素;回答问题“How”和“what”是说明文(Exposition)的主要特征,它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因素及其缘由。因此说明文有两个最基本的写作方式:第一是对所要说明的东西下定义(Give a definition),第二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作解释(Explain the process of);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是议论文(Argumentation)最显著的特点。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解释,而议论文的目的在于劝说。“如果向朋友说明网球如何打法,那便是说明文;如果劝朋友学打网球,那就是议论文了”(李赋宁,1986)。
但上述英语“记叙” 、“说明” 、“议论”这些基本文体也不是绝然分开的,通常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说明,甚至一篇文章有几种文体。在初三牛津英语(9A&9B)的阅读材料中,涉及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和说明文。
记叙文(Narration)有:“What should I do?”,“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Murder in Valley Town”等。
说明文(Exposition)有:“Moving to Mars”,“The robot at home”,“Colours and your moods”“Star signs”等。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按文章的体裁讲解必要的文体知识,培养学生识别不同文体的能力,就可以为下一步进行语篇理解铺开一条路,那么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同时,具备了这种识别文体的能力,就可以迅速判断文体,抓住中心思想。
二、剖析文章整体结构是获取语篇能力的必要手段
1.放眼语篇,抓住主题
主题(thesis)给语篇以存在的目的,给段落以发展的方向。目的可以是告知、定义、解释、说明、叙事、劝导、比较、对比等;而方向只有一个:一切指向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哪里? 我们如何抓住它呢? 这就需要弄清楚段落的主题句。因此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和指导学生找主题句,并将出现的位置进行分类。
1.1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
如在“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一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含有该篇文章的主题句---When Hepburn died in 1993,the world mourned the loss of 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这句话统率着后面的段落,所以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围绕主题句从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 great humanitarian三个方面对Audrey Hepburn进行描写。
1.2主题句在文章末尾
如在“Moving to Mars”一文中,前几个自然段先从Transport, Survival, Gravity, Living space, Schools几方面阐述火星上的生活的优缺点。到最后一段,以一句:However, in some ways, life on Mars may not be better than life on Earth today作为整个语篇的中心。
1.3无主题句的文章
有些语篇没有主题句,它的主旨大意暗含在字里行间,如“What is your star sign”一文中,它的主题是让同学了解各个星座下的性格特征以及优缺点,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这一主题思想,各事实彼此互不包含。在这种语篇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放眼语篇并运用语篇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准确把握语篇的主旨。
2.紧拓发展,辨析事实
主题思想是语篇的灵魂,但没有事实作基础的主题思想或论点是空洞无力的。这些事实在语篇结构上和意义上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连结在一起,并发展下去的进程,称为语篇的发展。一个完整的语篇都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发展方法。例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展情节,组织语篇。这种形式常出现在叙事体的语篇中,且尤以人物传记为突出。如以“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udrey Hepburn”为例:文中先后以“Hepburn was born in Belgium on 4th May 1929;in 1951;shortly after”为顺序展开事实和细节来发展语篇。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只要帮助学生梳理出几个时间组成的线索,整个篇章结构就一清二楚。
3.综合分析,合理推断
语篇能力的另一层内涵在于:学生必须能够从文字表面,深人到字里行间,并根据上下文对语篇未明显提出的问题等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推断就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论述未知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它是达到透彻理解语篇的重要手段。要作出合乎事实,准确无误的判断,首先必须分析语篇已提供的事实与细节,注意用词造句的特点。在阅读和思考时必须透过表面文字讯号去抓住深层结构和语义,进而测知作者的立场观点与写作意图。
如在“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Sports World”一文中,课后有这样一道判断题:“Sports World covers ice skating.”文章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推断。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programme covers different sports”。从此可以判断ice skating应该涉及到。
4、借助语篇、揣测生词
在读懂语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碰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生词,并且对初中学生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困难。如果每个生词都去查字典,势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既准确又快速地弄懂每个生词的含义以扫除透彻理解语篇的障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除了借助构词法,我们还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揣测词义,从词的重述来推测词义,还有如从上下文的对比中猜测,从生词的解释中猜测,从上下文的比较中猜测词义等。但它们都有异曲同工之效:不但能猜出词义、吃透语篇,而且有利于语篇理解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强调语篇能力培养,并不排斥对句子结构、短语和生词等个别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相反,这能弥补语篇教学的不足,使语篇教学更富实效,并最终促进语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挖掘篇章文化内涵是获取语篇能力的必要补充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语言被喻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完全成功的外语阅读学习应该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掌握同时产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第一语言的过程中己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系统,包括内在情感(如个性)和外在的情感(如文化)。这种自我认同与第一语言往往形成自我疆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自我疆界往往构成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障碍。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应同时学习第二文化以超越和扩展这种自我疆界,使学生处于第二语言国家人们的“位置”与思路上,达到“移情”的境界,获得第二个自我认同。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体现在字里行间,往往会和中国的文化观念冲突。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它们,防止文化差异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影响获取篇章信息。如果学生能为文中的人物、情节、观点等“设身处地”地想,就能提高准确理解、推理、判断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阅读理解的正确率,获得比较全面的语篇能力。
如在“Christmas Day”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搜寻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它在各国是怎么庆祝的,甚至可以向学生介绍《圣经》中相关的内容,达到透彻理解“The spirit of Christmas is really generous and kind.”的目的。
四、提高写作能力是语篇能力培养的必然归宿
写作不是语法练习,一个个语法正确而相互独立的句子堆在一起不是文章。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段落,段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一个典型的段落通常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主题句、发展句和结束句。主题句的作用在于阐述该段的中心思想,限定该段的内容范围;发展句主要通过给出原因、事实、事例、
数据等来说明段落的主题;结束句告诉读者该段到此结束,并再次向读者揭示本段所讨论的主题,以加深印象。因此每个段落最主要的是主题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和使用主题句也就成为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增强语篇意识,达到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首要任务。
《美国英语修辞》一书中提到:“英语段落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英语段落通常都是以直线发展的,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主题一旦确定,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因此在写作的辅导中,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强调确定主题句在文章段首的重要性。
如在初三教材的练习册中有一篇题为“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的作文。一名学生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两只名叫Tom和Ted的小狗在大雨中迷失在森林里,历经艰辛最后走出大森林的故事。原文的开头如下:What a heavy rain!It was the worst day ever. Tom, a lovely dog, felt upset. He was in a big forest with his elder brother, Ted. Unluckily, they couldn’t find their way home. 这样的开头自然而不俗,符合汉语写作的习惯。然而如果在文前加上如“A story of two dogs taught me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utting heart into what we do”或“There is a proverb saying: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It is really true, I will tell you a story.”这样的主题句就更能使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或信息一目了然,更符合英语写作的习惯。
总之,在初三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尽可能从语篇的层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获取基本的文体知识,具备分析篇章的初步能力,了解必要的文化信息,是改变目前学生整体理解能力低,写作能力滞后这种状况的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周宗杰《语篇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牛津初中英语》9A 9B 译林出版社,2005
(3)《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胡春洞,戴忠文 《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5)黄国文《语篇分析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7
浅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
浅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
浅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
[摘要] 目前,在新课标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进行,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结果,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学习过程性评价方式的探究已经逐渐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关键字:新课标 过程性 评价 实施 信息技术
[正文]
一、学习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的最终导向,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正确运用“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多元化的人才。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要注意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具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使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评价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不同,如果使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会大大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学习过程性评价”,就是要立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的每一阶段进行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
二、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低层次学习结果——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的恶性循环。过程性评价却恰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自己在受到老师的关注。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上述的评价死角。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非预期的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目标。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信息技术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是对所感知到的信息和技能的积累,可以准确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情感价值,也就是说是学生真实状况的呈现。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因此,这种评价应经常使用,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程序,而不应成为师生的学习负担。
(3)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性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不能一概而论。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把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让他们能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互动评价,老师作好引导,找出作品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适当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如采用下面一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权值
A
学习态度
出勤情况
30%
课堂表现
30%
完成任务情况
40%
B
基本技能(阶段成果)
美观性
30%
完整性
40%
规范性
30%
C
合作学习情况
个人贡献
60%
沟通情况
40%
D
最后作品展示
作品完整
60分
创新性
20分
可实施性
20分
科学性错误减分
5分
积极参与评价加分
5分
(4)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占了绝对的权威,一切是老师说好就是好,说表扬就表扬,学生在老师的喜好下成长。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其它人员等。而教师应以一个启发诱导者的身份去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自己领悟。如对优秀的作品用赞赏的语气去鼓励,使学生做得更好;对于一般的作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及时发现学生进步的地方,使一部分平时很少得到关注的学生也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比他人的评价更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知识的受体,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何,自己最有“自知权”。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评价本人(本组)的学习(研究)进程、创作(研究)思路、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本组)的学习(研究)行为,从而确定自己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会学生自我评价比教会学生某个知识意义更为深远。“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修改、研究)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的长处。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进行阶段性评价。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其评价结果才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
三、从实际出发把握过程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互补
(一)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1)及时。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实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和协调,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
(2)全面。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更为全面,也就能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过程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又注重过程,不试图用过于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灵活。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过分追求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和严肃,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4)深入。过程性评价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各种评价方式,从学生本身,从同辈伙伴,从教师、家长等不同的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像传统的评价只能测量可量化的、相对来说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可以深入到学习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进行描述和评价,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更高也更深人。
(5)可持续。不像终结性评价那样,过程性评价不是间歇式地进行,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随着评价理念的逐步树立和对评价方法的逐步掌握,学生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促进自己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过程性评价的局限
(1)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特别对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可能都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就是对学习表现和效果而言,如果采用的是质性的方法,其标准也无法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
(2)当社会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教学的效益和学习的成果时,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而过程性评价由于较多地带有参与者(包括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的主观性和个别特征,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是否被社会所接受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3)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应该是多大才恰当,比较难以把握。如果过于强调评价,或评价的分量过重,很容易导致评价的过于频繁,直至学生和教师不堪其烦。
(4)伴随过程性评价方式产生的还有许多新颖的评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同样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如消耗的时间过多,评价的视野不稳定等等。如果不注意把握好过程性评价的实质而只是热衷于这些工具的使用,很可能导致评价的形式化。
四、当前课改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是针对过去的评价过分重视静态的、可量化和浅层次的学习成果,而忽视动态的、难以量化的和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而提出的,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不要在方法上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过去的评价有问题,就等于终结性的评价不好。甚至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应该说,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既不会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取代。对目前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出真正的根源,不要都扣在终结性评价的身上。
(2)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如用成长记录或学习档案作为评价工具时,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作品放进其中,这些都是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效果,当工具中收集了一系列的作品时,这些作品也就很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进程。
(3)不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等同起来。适合做过程性评价的工具很多,学习日记,评价量化表等等,都可以是评价的工具。许多即时的、口头的评价中,教师或同学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这时教师或学生本人就是评价工具。
(4)不要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正如上面所说,过程性评价有优势,也有局限。现在一些人过分地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用过程性评价,似乎只要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面存在的一切问题,包括应试教育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把教学和评价引入歧途。
(5) 过程性评价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还很不足,有待于我们不断地研究,澄清概念上的模糊,设计更多更好的工具,在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
总之,过程性评价与传统评价各有优劣,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评价的对象的知识结构制定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好学生的信息技术评价。
参考文章: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2]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课程•教材•教法》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李丹,《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与“教”》
教学论文优秀范文8
百花齐放――给务工随迁子女的英语学习创造一个春天-教学论文-免费论文
百花齐放——给务工随迁子女的英语学习创造一个春天
务工随迁子女是我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进城务工子女背井离乡随着父母来到这里,他们和许多本地学生一样有着一颗渴望求知的心。他们活泼可爱,热爱生活,但是由于意识观念的落后,他们和父母对英语学习并没有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上课容易开小差,回家作业不按时完成,有些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英语学习普遍较差。
一、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情况分析
学校中务工随迁子女的父母,他们大多来自外省贫困落后的地区,为生活背井离乡到外面讨生活,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少,家庭条件也参差不齐。他们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也不够重视。由于家庭的现状,这些务工随迁子女的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比较差。这些学生大部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回到家更是无人管教。这些特殊情况导致他们英语学习较差。
二、务工随迁子女在英语学习的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与务工人员对子女英语学习的忽视
务工随迁子女以前在老家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习。因此,他们在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他们看来,英语同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是不同的。他们认为英语是一门副科,在意识上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他们更无法意识到在将来的一天也许他们会用到英语,总认为英语离他们太远了,所以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
此外,务工随迁子女英语学习认识观念与家长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由于经济生活所迫和自身素质原因,务工随迁子女的家长忽视了子女的英语学习。很多务工家长认为读书只是为了不做“睁眼瞎”,由于自身的局限,他们无法看到英语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所以,他们不会重视英语学习,更加不会引导和督促子女学习好英语。
因此,正如许多教育学家所说的要改进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最关键的是改进这些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培养这些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但能促进其学习效率,提高其学习成绩,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动去学习英语,这对他们今后的长远学习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帮助作用。为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运用各种有趣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吸引和引导他们学习英语。让他们在有趣和欢乐的游戏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三、让务工随迁子女在游戏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小学生的天性是玩。他们活泼好动,爱表演,乐于接受趣味性强的事物。游戏正好顺应了小学生之一特点,寓教于乐。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用视听说写画唱等形式满足他们好动、好奇的心理,营造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为了提高兴趣我就从此着手,在教学中我以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游戏为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强烈的新鲜感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英语课堂便会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便会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我常使用词汇游戏,句型游戏,听说游戏,表演游戏等几类游戏。
1、猜谜。在游戏中,我做一个表意动作,模仿某一动物或动作,让学生必须用英语说出是何种动物或动作,表意动作也可以是表示大家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说出。如:在教“cat”一词时。模仿其叫声,或模仿抚摩猫的动作,再要求猜出,并大声说出“cat”。
2、快速抢答。这是小学经常遍使用的游戏,尤其在教授新单词时。快速闪现相关图片,让学生回答相应的单词。我准备好单词卡片,卡片上写上单词,或画上单词的图片,在学生面前闪动,让学生一起说出该单词。我先以较慢的速度依次展示,然后随机快速闪动。这个游戏可以用于新授课中,让学生迅速熟悉所学的生词,也可用于新课开始前复习上一课所学单词。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内容。
3、传话。可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按横排或直行来进行比赛,也可以每两个横排或两个直行为一组。我低声对每组的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单词或句子,要求依次低声传下去,由每组最后一个学生起立大声重复,传话又快又准的为优胜。在一个时期时,传话的内容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可以逐渐增大,以便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4、竞赛游戏。我把学生按实际情况分成几个小组,组与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注意精神、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更主动地学习。竞赛游戏更易调动学生的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5、角色表演。这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效果也不可小视的操练形式。我在教完新的句子后立即让学生进行这一操练。要求无需太高,可按照课本所给原文进行表演,学生可以站在座位上说,也可以到教室前表演。有时为了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甚至发动学生亲自制作道具,参加表演,表演课本剧、唱歌、会话等,其情其景,十分融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英语课上适当的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达到传递信息或巩固、操练、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巧妙设计的游戏活动还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引发求知欲,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欣赏游戏教学方法的精髓是愉快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我想只有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全面提高务工随迁子女的兴趣,引导他们爱上英语学习。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让这些学生乐于学英语,对学习充满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222-224
2、《校园英语》2018(26)
3、《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考试周刊》,2017(35):103-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