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6-03-04 12:22:33
六、案例分析题
(104). 【案例简介】
老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学生:(都面露喜色,大声喊)到我家!到我家!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愿意请我。但我只能去一家,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怎么样?
学生:(面露难色,沉默)
老师:这个条件让大家为难了。离端节还有好几天,如果大家努力,一定能学会炒菜,能请到我。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学生:(争先喊道)学会了!老师到我家吃饭吧!
老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么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菜了呢?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学做菜的情况)
老师:我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学做菜的,但是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详细地介绍自己做菜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做菜的过程呢?
学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都写出来就知道了!
老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仅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还能比较一下,谁做的菜最好, 我就到他家去做客,好吗?
学生:好!
老师:那好,那就快写吧!
上面是一则作文教学课实例。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
本题自我评分:
参考答案: 【
参考答案】从教育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 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題。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 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原则的体现。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 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 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实感。让学生的写作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105). 【案例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师 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生活“杂 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 “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 一名杰出诗人、著名作家。
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本题自我评分:
参考答案: 【
参考答案】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