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7 06:31:56
1、综合题 左图是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右图是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每空2分,共10分)
(1)在左图中界面A上地震波纵波的波速变化是 ,物质形态是液态或熔融态的是 。(填字母)
(2)要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应位于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3)右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地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 (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参考答案:
(1) 明显增加 D
(2) C
(3)自西向东逐渐变薄(自东向西逐渐变厚)。
(4) A
本题解析:
(1)读图时先弄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左图横坐标表示的是地震波的速度(自左向右递增),横坐标表示的是深度的变化(自上往下加深);根据地震波的性质,纵波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可判断出E波是横波,F波是纵波;由图可看出在界面A上,F波(纵波)明显弯向右侧(大值),所以在左图中界面A上地震波纵波的波速变化是明显增加;由于横波无法穿过D层,只有纵波才能穿过,所以物质形态是液态或熔融态的是D。
(2)地壳指的是地表往下到莫霍面的层次;即地壳的厚度也就是从莫霍面到地表的厚度,所以要绘制地壳剖面图,其0千米应为于莫霍面。
(3)右图是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等厚度线值越大即地壳越厚,等厚度线值越小即地壳越薄;看图右图东侧等厚度线值大,地壳较厚,西侧等厚度线指小,地壳较薄(一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得出右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是自西向东逐渐变薄(自东向西逐渐变厚)。
(4)地壳厚度越大,说明海拔(地势)越高,结合题意“N地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可知N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可判断该地地形可能是山地。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灾害损失较重。关于此次地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鲁甸向四周震级减小
B.昭通市各地的烈度相同
C.受灾程度与建筑结构相关
D.可能诱发滑坡及火山爆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地震中的受灾程度和建筑结构有关;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会诱发火山爆发。
考点:地震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二分日,下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昼长相同且地方时相同的点有
A.A
B.E
C.C
D.F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差,同一根经线地方时相同;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于夜,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该题为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所以找和B点在同一条经线上的A点和E点。所以本题选择AB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是主要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小结】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自身的有利条件是
①?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运行在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③?水呈液态形式
④?太阳提供稳定的光照?
⑤?有公转和自转的特殊行星?
⑥?适宜的温度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自身条件”运行较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公转、自转的特殊行星,故判断C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