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一)

时间:2020-03-17 05:12: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甲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乙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6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代表目前正在发生的人口移动方向。据图完成1-2题。 ?
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下列关于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



3、单选题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下图回答1—3题。


1、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2、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
3、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4、单选题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5、单选题  下为“2013年2月12日铁道部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图示日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交通
C.政治
D.社会
小题2:春运期间客运压力最大的铁路干线是
A.京广线
B.焦柳线
C.浙赣线
D.陇海线
小题3:春运现象反映出
A.京、沪、粤等省区劳务输出量大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城市化进程过快
D.区域环境质量差异大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